焦慮,不是自由太少,而是慾望太多

人由於受意志的控制,總是充滿著痛苦。可以說,人的慾望是一切痛苦的根源:慾望不能得到滿足時,就會陷入到痛苦之中;即使得到了滿足,快樂也只是非常短暫的。因為,人接著就會產生更多的慾望,從而產生出新的痛苦。但是如果沒有了慾望,人又會陷入空虛和無聊之中。——叔本華

焦慮,不是自由太少,而是慾望太多

還記得小時候聽過的一個故事《漁夫和金魚》,一個漁夫去海邊捕魚的時候捕到了一隻會說話的金魚,金魚懇求漁夫放了自己,並承諾可以滿足他的願望。

善良的漁夫將金魚放掉之後就將這件事情告訴了妻子,妻子說,“你應該向金魚要一棟房子。”第二天,漁夫在打漁的時候告訴金魚,想要一棟房子,金魚滿足了漁夫的要求。

但漁夫的妻子並不滿足,她讓漁夫向金魚要一座宮殿。漁夫不願意,可還是開口了,金魚再一次滿足了他的要求。

漁夫的妻子享受著女王般的生活,但她依然不滿足,她對漁夫說,“你去把金魚帶回來,讓它做我的僕人。”

漁夫極不情願的去找金魚,金魚聽了漁夫的要求之後,嘆嘆氣,回到了大海深處。漁夫回到家中之後,發現妻子又坐在以前的茅屋前,他們的生活又回到了原來的樣子。

小時候聽見這樣的故事,只覺得漁夫的妻子很貪婪,漁夫很善良,可現在才發現,這個世界上大多數人都是漁夫的妻子。

每個人都被無數的慾望纏繞著,有了房子,想要車子,有了車子,又想要更大的房子,對於物質的追求似乎一直沒有盡頭。

一個慾望實現了就會生出另一個慾望,這些慾望在心裡盤根錯節,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伴隨著心中永無止盡的慾望,每個人都在作繭自縛,畫地為牢。然後整日抱怨,身心疲憊。

焦慮,不是自由太少,而是慾望太多

“人真正的名字叫作:慾望。”

我見過很多人,他們擁有的很多,卻總感覺自己得到的很少。其實,擁有和得到都是自己的主觀感受,無所謂多,也無所謂少。一直非常喜歡《小窗幽記》裡的句子: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隨意,望天空雲捲雲舒。

這樣的景緻每天都會有,唯一不同的是看風景的心情。

大學畢業之後,身邊很多人都在找工作,但真正能夠找到所謂的好工作的人少之又少。

“工資太低,活太多。”

“總是加班,對身體不好,幹不了這活。”

“出差還不給差補,要自己掏腰包,誰去誰倒黴。”

......

這樣的抱怨每年都有,此起彼伏。他們有著不同的面孔,卻總是有著相似的慾望。

後來結婚,很多人都說,幹嘛這麼早結婚,結婚之後就不自由了,趁著年輕,多玩幾年。

這些說著要多玩幾年的人,陸陸續續都結婚了,還是有抱怨,和自由無關,而是老公和婆婆的種種。

當了媽媽之後,這種抱怨依然沒有停止過,在孩子身上耗費太多的經歷和時間,打著愛的名義,事無鉅細,依然在抱怨,生了孩子就徹底沒有自由了。

我一直在想,到底如何才能滿足。

史鐵生在《命若琴絃》裡說:人生有三種根本的困境,

第一,人生來只能註定是自己,人生來註定是活在無數他人中間,並且無法與他人徹底溝通。這意味著孤獨。

第二,人生來就有慾望,人實現慾望的能力,永遠趕不上他慾望的能力。這是一個永恆的距離。

第三,人生來不想死,可人生來就是在走向死。這意味著恐懼。

焦慮,不是自由太少,而是慾望太多

所謂的自由,無非就是儘可能的擺脫這些困境吧。

我不是一個對生活有過多欲望的人,當然,也不是一個清心寡慾的人。

多年來的經歷和挫折讓我知道,此刻所擁有的,就是最好的。可以有一些小小的奢望,並享受著奢望達成之後的喜悅和幸福。然而,更多的時候卻是勸誡自己,要心如止水,因為得到和失去總是相生相伴。

在網上看過一個段子,一個小孩子問爸爸,為什麼小孩不能喝酒?爸爸想了想說,因為小孩不喝酒也很開心啊。

大人之所以不開心,是因為慾望太多。小孩子很容易開心,是因為慾望太少。

小的時候一直希望當一個快樂的大人,長大的時候才發現沒有幾個大人是快樂的。

人生百態,滋味千般,工作不如願,感情不誠心,生活不容易,歸根到底還是慾望在作祟。這個世界教會我們成熟,卻無法教會我們釋懷和淡然。

既然在這個功利的世界中無法全身而退,那至少要懂得“雖也飲酒,但不沉湎,雖也滿足慾望,但適可而止。”

願每一個人都可以在物慾橫流的世界中都能讓心態與年齡同步、慾望與能力同步、境界與閱歷同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