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以前湛江人窮的時候,會把海鮮當肥料,這是為什麼?

侃侃電影賞析



管仲曾有云“衣食足而自然界,倉稟實而知榮辱”,舌尖上的中國導演曾經在“圓桌派”中提到過,中國到現在是很少有真正的美食家的。真正的美食家需要幾代人的培養,當人們吃不飽飯的時候,能夠填飽肚子就是一種就是每日的心頭之累,偶爾吃頓好的就算是玉盤珍饈。



這裡可以簡單的對美食家、老饕、吃貨做一個簡單的描述:

美食家 :居須有竹 食須有肉

老饕:寧可居無竹 不可食無肉

吃貨:竹子?能吃不ヽ(^0^)ノ


美食家:吃一筷子,停一停

老饕:吃一筷子,皺皺眉,把盤子推開

吃貨:吃一筷子,再吃一筷子,再吃一筷子,再吃一筷子、、、




坪彗機構


外地人看了這個問題,可能覺得奇怪,但在湛江是真實事件。據長輩們說,以前物質匱乏的時候,湛江人的確“窮得只剩下海鮮”了。因為海鮮大多帶殼帶刺,困難時期,大家要填飽肚子,白米飯和肥豬肉最合適。有些海鮮剝一堆殼吃不到什麼有油水的肉,人可能都餓暈過去了。

我爸說,那個時間,湛江淺海的海鮮真多,一網下去,幾千斤的蝦姑啊!現在的話就賺翻了,但當時的生產隊的人卻很不高興,因為蝦姑殼硬肉少,吃起來很麻煩,雖然我們現在覺得蝦姑肉質鮮美,但那時肚子都填不飽,沒人在乎口味的。

就這樣,撈了幾千斤蝦姑,不能扔,也不吃,拿來幹嘛?就跟人畜的糞便混在一起,埋到甘蔗地裡沃肥,效果還特別好。跟蝦姑一樣淪為肥料的,還有我們現在經常吃的剝皮、流潺、撈牛等魚。

到了90年代,以蝦姑為首的“肥料海鮮”才登上湛江人的餐桌,現在酒樓的蝦姑可以賣到三四十元一斤,有膏的更貴。那些肥料魚也要十幾二十元一斤。蝦姑白灼、椒鹽,小海魚煲湯或是油焗,就能做一臺體面的菜了,鮮美無比,當肥料真是太可惜了!


湛江縱橫哥

小時候也是住海邊的,那時三餐地瓜,只有居民戶口才有供應米肉。海產很豐富,但有季節性,秋季最多,出海的船上沒有冰藏條件,出個海幾個月,有些魚都不新鮮了。好的魚擺灘子賣,肉多點魚成擔買回家蒸了曬乾春冬季當鹹菜吃,再差點的兩個去處,要麼醬油廠做醬油,要麼扔茅坑裡做肥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