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統領是什麼官銜?

海154380622

統領,是中國古代軍隊軍官名。至少在宋代就已經有了“統領”的叫法,是當時宋軍統制之下的軍官。滿清政權入關並且逐步吸收漢族政治文化建立了比較完善的政治制度。其中軍事制度也步入正軌。下文我們就來聊一聊清代的“統領”。

清代護軍統領

眾所周知,清軍的軍隊主力是八旗軍,八旗部隊各設有護軍統領,掌管本旗軍政事務。護軍將軍這一職務最早設置於兩千多年前,秦代設立護軍都尉。漢承秦制,在軍事方面也有承襲。之後的曹魏時期也有繼承。至清代時,護軍統領也是軍官定製。後金政權時期已經有雛形。清順治十七年(1660年),正式改定漢名為護軍統領,品階為正二品,每旗均設立一人擔任,掌護軍營政令。護軍統領的副職稱為“護軍參領”,遴選八旗中滿洲、蒙古精兵,別組為護軍營,平時守衛宮殿門戶,稽察出入,皇帝出巡時扈從,駐蹕則保衛御營。由於和皇帝較為親近且責任重大,所以護軍統領一職頗為重要。

清代初期的八旗軍

滿清帝國的京師北京還設有步軍統領,掌管京師衛戍門禁與滿人事務,相當於歷代王朝的京都禁衛軍,由於其全稱為“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領”,後來也稱“九門提督”。這九門是清代京城的九大城門,分別是正陽門、崇文門、宣武門、安定門、德勝門、東直門、西直門、朝陽門、阜成門。除了在京城交通要道上嚴加把守外,九門提督及其手下部隊還負責巡夜、救火、禁令、緝捕、斷獄等。由於九門提督的顯赫地位和重要地位,其品秩為正二品,清代中期升為從一品。咸豐時期,由於八旗綠營已經喪失戰鬥力,無力應對迅速崛起的太平天國起義,各地方上開始團練募兵積極“剿匪”。地方上自編自練的民團中就有統領一職,有些民團中是每營一名。清末朝廷編練的新式陸軍,其中一協之長官亦稱為統領。

老北京城門

由於東亞諸國在歷史上同屬於中華文明圈,其許多官職制度均效仿中國。日本和朝鮮也有“統領”這一職務,並且在世紀管理內容上也與中國的“統領”具有相似性。日本常常以“統領”稱呼古代氏族或武士的統帥。朝鮮則在漕運船隊中使用此職。

張紅軍:《論甲午戰爭前後的清軍兵制》

崔思朋、賀向豔:《從第一次鴉片戰爭清軍的戰敗看清朝兵制弊端》

劉小萌:《清朝史中的八旗研究》


回答者:雷曉凡,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碩士研究生,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個人簡介:雷曉凡,南京師範大學中國近現代史方向碩士研究生,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長,季我努學社自媒體主編,南京民間抗日戰爭博物館館員。參與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抗日老戰士口述史資料搶救整理”採訪與資料整理工作。目前研究方向為民國政治史、抗戰金融史。


季我努學社

護軍統領

清官名。正二品,每旗一人,掌護軍營政令。後金(清)設巴牙喇營為親兵營,統領官稱巴牙喇纛額真,天聰八年(1634年)改稱巴牙喇纛。清順治十七年(1660年),改漢名為護軍統領,副職稱護軍參領,遴選八旗中滿洲、蒙古精兵,別組為護軍營,平時守衛宮殿門戶,稽察出入,皇帝出巡時扈從,駐蹕則保衛御營。

護軍統領

按清制規定,護軍營人員都由八旗滿洲和蒙古兵的精銳者充當,每旗設護軍統領一人。上三旗守禁門,下五旗守王公府門。守衛宮城的八旗兵為護軍,設軍統領。

護軍 秦置護軍都尉。漢初又稱護軍中尉。武帝時設護軍將軍。護軍之號,有時即指竣軍將軍或中護軍之簡稱。

護軍將軍 秦置護軍都尉,漢因之,陳平曾任此職,盡護諸將。漢武帝時屬大司馬。建安12年改護軍為中護軍。魏亦置護軍,主武官選,隸領軍。資重者為護軍將軍,資輕者為中護軍。

清朝八旗護軍統領組印

護軍統領印

材料:白玉。尺寸:9.7x9.7x14.5cm印臺:5.2cm

印文:正黃旗護軍統領印正紅旗護軍統領印鑲紅旗護軍統領印

鑲藍旗護軍統領印右翼前鋒統領印

鑲黃旗護軍統領印正白旗護軍統領印鑲白旗護軍統領印

正藍旗護軍統領印左翼前鋒統領印

護軍統領印簡介

八旗分左右兩翼,各設左翼前鋒和右翼前鋒。右翼是正黃旗、正紅旗、鑲紅旗、鑲藍旗。左翼是鑲黃旗、正白旗、鑲白旗、正藍旗。八旗左右兩翼,各設前鋒統領一人,護軍統領一人,分別率領護軍參領、護軍校以及護軍營兵。每旗各設都統一人、副都統二人,統轄本旗的軍民,掌管兵馬、錢糧以及戶籍、田地等事項。

八旗有“禁旅”與“駐防”之別。滿洲八旗兵被皇帝視為最可靠的軍事力量,是國家的根本所繫。禁旅八旗兵以滿洲八旗為主,留守京城,保衛皇室,被稱為“京旗”。兵丁被分派到京城各地執行任務;鑲黃旗在安定門內,正白旗在東直門內,鑲白旗在朝陽門內,正藍旗在崇文門內;正黃旗在德勝門內,正紅旗在西直門內,鑲紅旗在阜成門內,鑲藍旗在宣武門內。前鋒營、護軍營平時警衛宮禁,皇帝外出巡幸則保衛行營。“駐防”八旗兵,分別駐紮在全國各地的軍事重鎮,負責保家衛國防止的重任外侵.


碧瑤歷史站

有清一代,統領的官職出現在以下三個地方:

1)八旗禁旅中的統領:主要是前鋒營、護軍營兩支禁軍,其中,前鋒營定額1770人(滿蒙每佐領抽兩人),分兩翼,分設左翼前鋒統領、右翼前鋒統領;護軍營約1.5萬人(滿蒙每旗抽十七人),按八旗,每旗一個統領。因此前鋒、護軍兩營分設十個統領,作為平時帶兵的長官,品秩正二品。據我的觀察,通常是從各八旗各旗的副都統中選擇擔任。此外,京師步軍營的長官“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領”,簡稱步軍統領或俗稱九門提督,原為正二品,後升從一品,這個性質上比起兩翼前鋒以及八旗護軍各營統領,地位要高一些。

2)晚清自湘淮軍之後,各地勇營的帶兵長官也叫統領。勇營的基本戰術單位是營或者旗,若干營合成一軍,即設統領,營的轄數不一,從而二三營到數十營不等,營數較少的也叫統帶、督帶等等,營數較多叫總統官(就是總統領官的意思,下設若干分統),比如聶士成死的時候就是武衛前軍總統官。這些統帶、督帶、總統等等也統稱統領。勇營的統領不是清朝體制內的官職,屬於“差使”而非“官缺”,所以沒品級,也沒額定俸祿(改用“薪水銀”與“公費銀”代替,由督撫等主管部門自籌)。由於晚清主要是靠勇營打仗,勇營的統領中很多也兼給體制內的提督、總兵等官缺,但不一定去上任(比如毅軍統領宋慶擔任四川提督達二十多年,但從沒去四川上任過),因為體制內僅有這個是作為酬庸的標誌。晚清的一個武人,如果沒做到實缺的提鎮,難免會有不完美的感覺。

3)清末改練新軍,協(就是旅)一級的主管稱為統領官(俗稱協統,就是後來的旅長),品秩參照副將(從二品),新軍實行軍銜時,定的是陸軍協都統銜(及後來的少將)。


軍史游民

統領是清代武官。但是有多個涵義。

一,八旗始建無統領。上三旗制度定型併成為皇帝親軍,大體可分為御前侍衛,驍騎營,善撲營,前鋒營,護軍營,火器營這六部分。如前鋒營設前鋒統領,護軍營設護軍統領,都是各旗一員。級別從二品。

咸豐年,地方鄉勇練勇興起,統軍人物也被稱為統領,但非正規職務。

最特殊的是九門提督,全稱是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領。但一般不與統領並列。

二,清末編練新軍,形成鎮,協,標等級別的編制。鎮等於師,協等於旅,標等於團。協的主官稱統領,後改為旅長。


張勇達州

統領,清官名。正二品,每旗一人,掌護軍營政令。後金(清)設巴牙喇營為親兵營,統領官稱巴牙喇纛額真,天聰八年(1634年)改稱巴牙喇纛。清順治十七年(1660年),改漢名為護軍統領,副職稱護軍參領,遴選八旗中滿洲、蒙古精兵,別組為護軍營,平時守衛宮殿門戶,稽察出入,皇帝出巡時扈從,駐蹕則保衛御營。

按清制規定,護軍營人員都由八旗滿洲和蒙古兵的精銳者充當,每旗設護軍統領一人。上三旗守禁門,下五旗守王公府門。守衛宮城的八旗兵為護軍,設軍統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