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透析患者穿刺部位形成假性動脈瘤怎麼辦?

臨床案例

血液透析患者穿刺部位形成假性動脈瘤怎麼辦?

什麼是假性動脈瘤

假性動脈瘤是動脈壁創傷以及感染等原因導致的血管局部破口、血液溢至血管外被周圍組織纖維包裹形成的侷限性搏動性瘤腔。血液透析患者,動靜脈內瘻因多次穿刺形成的假性動脈瘤是指內瘻管中的靜脈血管形成瘤樣擴張。

血液透析患者形成假性動脈瘤的原因

1、內瘻未完全成熟時過早使用,導致尚未增厚的血管壁發生過度擴張形成假性動脈瘤。

2、在內瘻管的同一側或同一部位反覆穿刺,使局部血管壁彈性受損,血管過度擴張形成假性動脈瘤。

3、穿刺時技術不熟練,穿透血管,導致血液外滲並形成包膜與血管相通。

血液透析患者穿刺部位形成假性動脈瘤怎麼辦?

假性動脈瘤形成的利弊

假性動脈瘤的形成有利有弊,但弊大於利。唯一的好處是穿刺時成功率很高,疼痛感較輕。但有可能造成出血或者感染的併發症。故臨床工作中儘量避免假性動脈瘤的形成,形成較大動脈瘤時要及時就醫。

假性動脈瘤的預防

1、選擇恰當的穿刺方式。

一般內瘻血管初用時,由於管腔擴張多不理想,此時可在短期內採用區域式穿刺。血管較淺、管壁較薄者不宜採用此法穿刺。對於粗而長的內瘻血管,最好採取繩梯式穿刺法,特別是人造血管,繩梯式穿刺是唯一的選擇。鈕釦眼式穿刺最合適血管擴張適度、處於皮下深淺適中的靜脈迴路側血管的穿刺。

2、熟練掌握血管穿刺技術,提高穿刺成功率。

穿刺時力求一針見血,嚴禁刺破血管;靜脈迴路側血管疑有滲漏時,應連接注射器推注少量生理鹽水作進一步確認,如無阻力及局部無腫脹方可連接循環管路。

3、穿刺前及拔針後注意事項

內瘻血管穿刺時一般無需扎止血帶,如有需要,扎止血帶的時間也應儘可能縮短。人造血管內瘻穿刺禁止扎止血帶。透析結束拔針後,壓迫止血注意用力適中,時間不宜過長,10~20min為宜。

4、做好帶瘻患者的宣教

血液透析患者穿刺部位形成假性動脈瘤怎麼辦?

知識鏈接

動-靜脈內瘻的穿刺方式

1、區域式穿刺:是在同一條血管的較小範圍內反覆穿刺。可使血管進一步擴張,適用於內瘻使用初期血管擴張不良者。

2、繩梯式穿刺:在內瘻血管的縱軸上均勻地輪換穿刺點。此穿刺法可有效地防止血管瘤的發生,故多在易發生血管瘤的動脈側採用。首次穿刺選擇在穿刺點內吻合口的最近端,即距內瘻吻合口至少超過3cm,第二次穿刺點則應選次遠端,第三次穿刺點為次近端,第四次是在最遠。如此循環輪換,可使每兩個新穿刺點距離達到3-4cm,利於血管內膜的修復和意合,避免發生血管狹窄,同時亦可避免因內瘻血管過短而演變為區域式穿刺。

3、紐釦眼式穿刺:每次穿刺點都在內瘻管的同一部位、採用同一進針角度、同一進針深度、患者肢體採用同一擺放體位的穿刺方法,重複穿刺兩個月左右,可形成一皮下隧道。此穿刺法,不易發生血管瘤和血管狹窄。使血管擴張度適中,大大提高了血管穿刺成功率,因而較大限度地延長了內瘻的使用壽命。皮下道一旦形成後,行穿刺前皮膚消毒時,應特別注意暴露皮下隧道,使其充分消毒,並且使用一次性無菌針頭挑去血痂後再次消毒,可有效地防止瘻管感染。

如果假性動脈瘤已經形成,患者沒有特殊不適,瘤體較小時,無需特殊處理;如果局部疼痛,可使用護腕局部加壓處理;若出現感染或瘤體較大時,則需要手術處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