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只見材料不見幼兒!

幼兒本該是環境的主人,然而許多幼兒園的環境創設卻存在只見材料不見幼兒的現象,或者存在教師作品多、幼兒作品少,裝飾多、教育少,獨立多、聯繫少,結果多、過程少,材料多、層次少,靜態多、動態少等問題。許多教師經常為環境創設一籌莫展,為如何佈置環境煩惱,為幼兒不關注、不喜歡而發愁,為更換佈置好的環境創設而心疼……

避免只見材料不見幼兒!

幼兒教師如果對班級環境的創設進行研究,明確有意義的環境必須要理解兒童和了解兒童的內在需要,適合幼兒年齡特點,創設與“最近發展區”相適宜的學習與生活環境,將有效解決這一難題。

小班突出真實情境性

小班幼兒的思維方式具體直觀,可以在教師的帶領下圍繞問題點,運用多種感官,在吃、摸、聞、嘗、玩等活動中探究事物,解決問題,獲取經驗。小班孩子好模仿且常把假想當真實,在他們的意識中一切東西都是有生命的,所以要突出情境性。

牆式環境立體化——我們嘗試將牆飾與地面、桌椅有機融合,讓遊戲更生動。例如,快樂毛毛蟲主題遊戲中,教師將牆面互動遊戲擰螺絲、扣扣子等內容與地面運動遊戲相結合,利用桌子進行鑽爬活動、利用椅子走平衡木、利用輪胎練習跳,然後摘果子,回到溫馨的小屋,形成一個綜合性的立體化的運動遊戲區,融大肌肉、小肌肉運動和認知能力為一體,孩子們玩得開心至極,多種教育目標自然滲透。

區域遊戲環境情境化——小班孩子的學習應在一定的情境中自然愉快地習得。例如,我們結合動物主題,在美工區用輪胎佈置出青蛙、小魚等動物形象,幼兒為它們穿花衣、做魚鱗等。再如,紙箱百變山洞、球寶寶大變身、紙箱美容院、小小司機、快樂大城堡、烤串等,一個原本剪剪貼貼、塗塗畫畫的美工區有了情境後立刻變得生動鮮活起來,孩子們的遊戲興趣大增。

避免只見材料不見幼兒!

中班突出操作體驗性

中班幼兒生活經驗逐漸豐富,喜歡提問,喜歡通過操作體驗感知事物,從而獲得直觀的經驗認知。針對中班孩子思維方式具體形象,認知依賴於與真實材料的互動和感知,教育活動可以突出體驗性。

圍繞探究事物的問題線,在教師的支持下,孩子們可以與大量的活動材料產生積極互動。例如,結合主題開展飛機場遊戲。在班級佈置體檢中心、小小宇航員、T3航站樓、飛機玩具大賣展等環境時,把益智區、科學探索區的遊戲材料融入其中,在操作體驗的過程中提高遊戲水平;結合“爸爸去哪兒”的主題活動,生成系列區角,例如化妝間裡為幼兒提供領帶、錢夾、工具箱、安全帽等與爸爸身份、職業相匹配的材料,供幼兒遊戲選擇;在“畫筆夢工廠”等主題活動背景下,牆飾呈現“比一比、排一排”“摸一摸、畫一畫”等互動操作環境,既豐富幼兒對各種畫筆的認知又利用廢舊畫筆玩起排序的遊戲。在這些豐富有趣的環境中,孩子們的學習變得投入、專注,多種能力獲得發展。

大班突出合作探究性

大班幼兒喜歡合作,樂於探究。教師可圍繞問題網支持幼兒進行小組計劃、區域招募、連續觀察與記錄,實現主動、連續、共同的探究行為,滿足幼兒的好奇和探究慾望,教師可以突出合作探究性教育。例如,在樹葉主題中,我們創設“怎樣給樹葉保鮮”的探索環境,牆面是幼兒的探索記錄,牆角下是實驗場。幼兒把實驗過程及實驗結果進行記錄,並把結論進行梳理。

避免只見材料不見幼兒!

教師在遊戲環境中要注意引導合作,嘗試結合班級主題及幼兒興趣開展班級合作遊戲室。例如,琪琪畫室,讓琪琪成為遊戲室的主角;小小木工屋,是男孩子們遊戲的主陣地;樹枝創意室,更是吸引著眾多愛創新的孩子流連忘返;管子主題館中,孩子們利用長短、粗細、軟硬不同的管子進行探索性創意遊戲,感受不同管子的特質和用途。

教師能夠尊重年齡特點,為幼兒提供探究性、體驗性、情境性的環境,將引發幼兒積極主動地參與並獲得多種能力的提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