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中描寫的人和當時的現實社會一樣嗎?

ann-安大官人

《飄》是美國作家瑪格麗特·米切爾創作的長篇小說,該作1937年獲得普利策文學獎。

小說以亞特蘭大以及附近的一個種植園為故事場景,描繪了內戰前後美國南方人的生活。作品刻畫了那個時代的許多南方人的形象,佔中心位置的斯佳麗、瑞德、艾希禮、梅蘭妮等人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們的習俗禮儀、言行舉止、精神觀念、政治態度,通過對斯佳麗與白瑞德的愛情糾纏為主線,成功地再現了林肯領導的南北戰爭,美國南方地區的社會生活。


《飄》成功地再現了美國南北戰爭前後美國南方地區的社會生活變化,從南方人的角度來看待美國這場影響後世數百年的內戰。

在戰爭前,小說裡的種植園是唯美的,人人生活富足而悠閒:如波浪般犁過的紅土田、白色的柵欄、斜陽下的歐式長廊、每週輪流舉辦的燒烤舞會……;黑人奴隸大多勤勉而努力,很多黑人得到了主人充分信任,生活越來越好,與種植園主們相處融洽而和諧。

然而,隨著戰爭的爆發,一切都變了。

隨著南方戰事逐漸陷入被動,南方社會生活逐漸陷入艱難。南方與外部世界的聯繫逐漸被切斷,農產品(主要是棉花)賣不出去,外部的各項物資也無法運送進來,亞特蘭大的生活逐漸困頓,而各大種植園的生活也難以為繼。在“北佬”將戰線逐漸推進後,被解放的昔日“黑奴”們在廢奴白人的支持下,反客為主,經常“欺壓”昔日的白人種植園主人;北方士兵們瘋狂闖入各大種植園,搶劫、焚燒、強姦等等惡行不斷;這一切都使得北方白人、黑奴、與南方白人之間矛盾重重,讓南方社會動盪不已。在此背景下,在南方白人中間誕生了兩大組織:“3K”黨和民主黨。前者是黑社會,後者卻是公開的政治活動團體。這兩大組織都是南方在戰敗後,對北方廢奴運動和北方統治的反擊手段。

在南北戰爭的大背景下,小說《飄》的女主人公斯佳麗為了能夠將種植園維持下去,挽救家人,不得不出賣自身尊嚴,不但公開出入各種場合、與討厭的“北佬”做生意,更是兩次改嫁——一次嫁給七十多歲的老頭,另一次則嫁給了在南方人心目中的“叛徒”、男主人公白瑞德。最終,在斯佳麗與白瑞德的衝突與對抗中,斯佳麗慢慢找到了自己感情的真正歸宿,可惜此時白瑞德已絕望地離家出走了……。


在南北戰爭的大背景下,美國南北方人們在心理上已產生了巨大的割裂。《飄》從戰敗南方人的角度去看待這場戰爭,為南方人的心理宣洩提供了一種途徑。但同時,《飄》在大格局上,也對南方戰敗保持與美國主流認識相同的反思:北方工業化文明的實力遠勝南方農業化文明,遲早北方會取得戰爭勝利。 因此,某種程度上,《飄》成了癒合美國南北方心理割裂的一劑良藥。這就是《飄》的意義所在。

但是,《飄》中所描寫的戰前美國南方種植園的和諧與美好,是否代表了當時社會的真實現狀?黑人奴隸是否像《飄》中描寫的那麼甘心依附於白人主人而生存?在某個局部可能是如此,但在普遍程度上而言,可能未必如此。

這就是歷史與小說演繹之間的區別。當然,這並不能否定《飄》是一部優秀的作品。


欲雲談史論今

客觀的講,《漂》美化了19世紀中期南方種植園經濟下種植園主與黑人奴隸的關係。南方種植園經濟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奴隸制經濟,實質是資本主義大農莊經濟。無論生產與銷售等各個環節都是為滿足國內外市場需求。只是當時用奴隸生產成本很低,像中國21世紀存在的黑磚窯,富士康等獲取剩餘價值沒有本質上的區別。因此種植園主對黑人的剝削是很重的。但這不意味就是生殺予奪,因為當時南方也在反思奴隸制生產的合理性。這場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是北方完成了工業革命,需要南方的原料和自由人的勞動力及市場。眾所周知,南方絕大多數人是黑人,而他們是沒人身自由的。當然我們知道,林肯為代表的北方聯邦政府想盡一切辦法要實現自己的目的,這其實是違反聯邦憲法關於蓄奴州的規定。所以有種觀點就是南北戰爭是一場思想文化的戰爭,自由的觀點是北方強行灌輸給黑人的,實際上今天美國是種族歧視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另外,這種自我佔據道德制高點是極其可怕的。比如美歐干涉他國人權,甚至武裝干涉,其思想根源均來自於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