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茶,支撐靈魂的愛好

習茶,支撐靈魂的愛好

初習茶的時候,老師告訴我:“學茶夠你摸索一輩子的了。”那時候自己一知半解,心裡也不當真。後來接觸越來越多的茶人,認識習茶几十年的人,他們都出奇的謙虛,每每問及習茶的心得,幾乎異口同聲告訴我“學茶的路才剛剛開始而已,以後的路還長著呢。 ”剛開始以為是茶人的謙虛,後來在一盞又一盞的茶裡,才明白習茶之路漫漫無休。

習茶之初,是基於茶本身,我們從各個方面去學茶,去了解它的理化成分,去知道它的製作技藝,去學習它的沖泡和審評,這些是務實的,從物質層面去學習茶。中國茶葉據統計有6000多個品種,儘管我們兢兢業業的學習能夠將這些茶葉通通喝個遍,學茶之路也才剛剛開始。

習茶,支撐靈魂的愛好

器能載物,習茶的過程裡知茶是其初,然後就是“惜物”。茶道中講究載物之德,物是實物,也是虛物,古人所云“唯寬可以容人,唯厚可以載物”,載物的不只是器,還有人。立於表面而言,惜物指珍惜手上的器物,即是各類茶器,輕拿輕放不磕磕碰碰,以器修身,不緊迫不慌張,以慢的形態習茶。古人說修身養性,習茶時的惜物就是這樣一個道理。我常常說學茶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心性和性格,這與學茶時茶與水的包容,器與物的協調,人與茶的相通,人與器的相互磨合有著莫大的關係。

習茶,支撐靈魂的愛好

自己曾就中日茶道的異同之處做過比較,日本茶道中的嚴格規定甚至可稱為苛刻,所以日本茶道的內涵並非“直心就是禪”,也不是什麼“吃茶去”,而是通過繁瑣的規則來磨鍊人心,當這些規範不再使飲茶者覺得厭煩,當飲茶者信手而來就符合茶道禮法時,自然便領會了茶的真諦。

與日本的繁瑣形式來磨鍊茶者的身心,從而通達茶道不同,中國茶道更講究心境和意境。中國茶道體系龐大,沒有固定的完善的形式,更要求茶者的心境平和,通達茶境。兩者的形式雖然不同,但是最終的結果卻都是以修心為目的,通過日常的習茶從而使一個人發生潛移默化的改變,從急躁、恐慌、沒有焦慮慢慢變得心境平和、從容、溫和。

習茶,支撐靈魂的愛好

《圓桌派》的某一集裡,主持人與幾個學者提出一個疑問“七八十年代的人只要有一個愛好就足以支撐靈魂,為什麼現在的年輕人有這麼多愛好卻還是活得焦慮而慌張?”他們還提到認識的一個六七十歲老教師,喜歡聽古典音樂,每天下班以後就聽古典音樂,夜裡經常聽著音樂默默流淚。我思索後明白,有些人的愛好是基於自己喜歡,而有些人的愛好卻是基於社會需要,現在的年輕人太知道社會需要什麼樣的東西了,但是卻不知道自己需要什麼。所謂愛好,是權衡利弊以後的選擇,於自己而言是一項技能而已。

這個社會里的人太沒有安全感,害怕被淘汰,所以無論是成年人還是孩子都急切的想要迅速獲取一項技能,也就是現在所謂的興趣愛好。這些愛好是支撐不了靈魂的,因為當年失魂落魄或者疲憊焦慮時,它們無法陪伴你,撫慰你,它們只是你的一個技能,無法擁抱你的靈魂。

習茶,支撐靈魂的愛好

習茶卻可以支撐你的整個靈魂,“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的逍遙灑脫在一壺熱茶裡;“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的從容和不羈也在一壺熱茶裡。

“讀書是一件無用的事情,正因如此它才是一件偉大的事情”,習茶也是這個道理,它不能給人帶來直接的利益,不能有立竿見影的益處,正因為這樣無功利性質,所以習茶才能夠支撐茶人的一整個靈魂。無論人生經歷了怎樣的波折和坎坷,進入一方茶席,紅塵往事便都可以放一放,盡是風月、山河和自己。

習茶,支撐靈魂的愛好

朱權說“茶之為物,可以助詩興而云山頓色,可以伏睡魔而天地忘形,可以倍清談而萬象驚寒”。習茶是不斷摸索的過程,沒有人可以告訴你要怎麼樣要如何,你只能在一杯茶又一杯茶裡,在一個茶人的茶杯和又一個茶人的茶杯裡開悟,所悟所得都是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