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茶,支撑灵魂的爱好

习茶,支撑灵魂的爱好

初习茶的时候,老师告诉我:“学茶够你摸索一辈子的了。”那时候自己一知半解,心里也不当真。后来接触越来越多的茶人,认识习茶几十年的人,他们都出奇的谦虚,每每问及习茶的心得,几乎异口同声告诉我“学茶的路才刚刚开始而已,以后的路还长着呢。 ”刚开始以为是茶人的谦虚,后来在一盏又一盏的茶里,才明白习茶之路漫漫无休。

习茶之初,是基于茶本身,我们从各个方面去学茶,去了解它的理化成分,去知道它的制作技艺,去学习它的冲泡和审评,这些是务实的,从物质层面去学习茶。中国茶叶据统计有6000多个品种,尽管我们兢兢业业的学习能够将这些茶叶通通喝个遍,学茶之路也才刚刚开始。

习茶,支撑灵魂的爱好

器能载物,习茶的过程里知茶是其初,然后就是“惜物”。茶道中讲究载物之德,物是实物,也是虚物,古人所云“唯宽可以容人,唯厚可以载物”,载物的不只是器,还有人。立于表面而言,惜物指珍惜手上的器物,即是各类茶器,轻拿轻放不磕磕碰碰,以器修身,不紧迫不慌张,以慢的形态习茶。古人说修身养性,习茶时的惜物就是这样一个道理。我常常说学茶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心性和性格,这与学茶时茶与水的包容,器与物的协调,人与茶的相通,人与器的相互磨合有着莫大的关系。

习茶,支撑灵魂的爱好

自己曾就中日茶道的异同之处做过比较,日本茶道中的严格规定甚至可称为苛刻,所以日本茶道的内涵并非“直心就是禅”,也不是什么“吃茶去”,而是通过繁琐的规则来磨炼人心,当这些规范不再使饮茶者觉得厌烦,当饮茶者信手而来就符合茶道礼法时,自然便领会了茶的真谛。

与日本的繁琐形式来磨炼茶者的身心,从而通达茶道不同,中国茶道更讲究心境和意境。中国茶道体系庞大,没有固定的完善的形式,更要求茶者的心境平和,通达茶境。两者的形式虽然不同,但是最终的结果却都是以修心为目的,通过日常的习茶从而使一个人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从急躁、恐慌、没有焦虑慢慢变得心境平和、从容、温和。

习茶,支撑灵魂的爱好

《圆桌派》的某一集里,主持人与几个学者提出一个疑问“七八十年代的人只要有一个爱好就足以支撑灵魂,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有这么多爱好却还是活得焦虑而慌张?”他们还提到认识的一个六七十岁老教师,喜欢听古典音乐,每天下班以后就听古典音乐,夜里经常听着音乐默默流泪。我思索后明白,有些人的爱好是基于自己喜欢,而有些人的爱好却是基于社会需要,现在的年轻人太知道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东西了,但是却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所谓爱好,是权衡利弊以后的选择,于自己而言是一项技能而已。

这个社会里的人太没有安全感,害怕被淘汰,所以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孩子都急切的想要迅速获取一项技能,也就是现在所谓的兴趣爱好。这些爱好是支撑不了灵魂的,因为当年失魂落魄或者疲惫焦虑时,它们无法陪伴你,抚慰你,它们只是你的一个技能,无法拥抱你的灵魂。

习茶,支撑灵魂的爱好

习茶却可以支撑你的整个灵魂,“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逍遥洒脱在一壶热茶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从容和不羁也在一壶热茶里。

“读书是一件无用的事情,正因如此它才是一件伟大的事情”,习茶也是这个道理,它不能给人带来直接的利益,不能有立竿见影的益处,正因为这样无功利性质,所以习茶才能够支撑茶人的一整个灵魂。无论人生经历了怎样的波折和坎坷,进入一方茶席,红尘往事便都可以放一放,尽是风月、山河和自己。

习茶,支撑灵魂的爱好

朱权说“茶之为物,可以助诗兴而云山顿色,可以伏睡魔而天地忘形,可以倍清谈而万象惊寒”。习茶是不断摸索的过程,没有人可以告诉你要怎么样要如何,你只能在一杯茶又一杯茶里,在一个茶人的茶杯和又一个茶人的茶杯里开悟,所悟所得都是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