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呵:信陽火車站旁非機動車道上的隔離杆終於都斷完了

一年前,信陽火車站旁的四一路立交橋東側非機動車道開始了封閉施工,作為市區連接羊山新區的主幹道,為了保障過往車輛的順利通過,西側的非機動車道被一分為二,市政部門立起了一根根紅白相間、具有警示標識的隔離杆,用來區分和提示非機動車輛儘量各行其道。封路當天,筆者拍下了這樣一張照片。

呵呵:信陽火車站旁非機動車道上的隔離杆終於都斷完了

沒過多久,原本整齊的隔離杆出現了第一個缺口……據觀察,一旦發生擁堵,不少電動車主選擇直接繞過隔離杆,駛上旁邊原本為上行車輛預留的車道,“逆行而去”,而在不斷地繞行過程中,碰歪、碰倒、碰斷……第一根隔離杆很快“下崗”。

除了非機動車,路過的小轎車甚至大客車偶爾也會來客串一把“清道夫”。原本在道路兩端設置的金屬製禁行樁,然而在立交橋快車道堵車的時候,很多司機方向盤一打,選擇了非機動車道,於是金屬樁也難免被“剷平”。

隨著缺口的產生和擴大,“穿越”的技術要求越來越低,於是越來越多的車輛開始在隔離杆之間穿行,甚至有人在完全不需要“穿越”的時候,也會在隔離杆之間穿來穿去,然後,更多的隔離杆就這樣陸續下崗。

於是,一年以後,在2008年5月的某一天夜裡,隨著最後一個隔離杆“光榮下崗”,西側的非機動車道終於都斷完了、消失了,道路又恢復到了一年前的樣子……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出自諸葛亮的千古名篇《出師表》,相信但凡受過九年義務教育的朋友,當年都應當背誦過這篇課文,甚至還有不少人還將此作為自己的座右銘。

呵呵:信陽火車站旁非機動車道上的隔離杆終於都斷完了

呵呵:信陽火車站旁非機動車道上的隔離杆終於都斷完了

那麼,筆者想問一句,何謂善惡?又何謂大小?何謂為與不為?

相比“不要拿不屬於自己的東西”,騎著電動車在隔離杆中穿行,是善還是惡?是大還是小?

相比“遵守交通規則,紅燈停、綠燈行”,開車不走快車道而是抄近道,是善還是惡?是大還是小?

相比“尊敬老師愛護同學”,看到公共設施被毀壞無動於衷,甚至還要再踩上兩腳,是善還是惡?是大還是小?

諸如此類……

相比已經寫進法律條文各項行為,為或不為,有著明確的高壓線;

相比已經流傳千年的美德準則,為或不為,有著明確的界限;

而生活中種種小事反應出的問題,為或不為,至今也沒有一個明確的說法。

一位只知在外應酬或者在家打遊戲的父親,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刻苦學習,可能麼?

一位只識名牌包包、不識醬油和醋的母親,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勤儉持家,可能麼

一對自己都不愛收拾屋子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熱愛勞動,可能麼?

一對開車見縫插針,毫不顧忌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遵紀守法,可能麼?

呵呵:信陽火車站旁非機動車道上的隔離杆終於都斷完了

從概率學上講,可能,因為總有特例;

從教育學上講,可能,因為孩子從小到大,還有數十位老師的言傳身教;

但這些可能,都應該只是小概率事件,

所以才有了越來越多的“熊孩子”的事被新聞曝光,

才有了越來越多的父母開始反思自己對孩子的教育,

才有了越來越多的老師更加辛苦地教育孩子,希望能夠助其成才。

但是請別忘了,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的基礎,是一種終身教育。

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父母是孩子人生的第一導師。

孩子的言行舉止、思想品德的養成,是在家庭的薰陶和感染中逐漸形成的。

孩子將來能成為什麼樣的人,走什麼路,

都與家庭教育息息相關。

呵呵:信陽火車站旁非機動車道上的隔離杆終於都斷完了

正如慢車道上那一根根消失的隔離杆,

老師的作用是規範孩子行為,

而父母則是騎車或者開車帶孩子的人。

文/最後的可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