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老話“頭天胳膊,二天腰,三天下來屁股燒”是形容什麼的?

解憂美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句古詩幾乎人人會背,但是農民的辛苦非親身體會真的是無法理解,尤其是農民趕上“兩搶”時期真真應了那句農村老話“頭天胳膊,二天腰,三天下來屁股燒”。



尤其是南方的農民,南方一般都是兩季稻,在夏季正趕上第一茬稻子收割,馬上要進行第二季稻子播種。第一天搶收水稻,人們往往天不亮就開始收割,揮舞鐮刀一天下來胳膊痠痛,到了晚上胳膊都抬不起來。而第二天往往是搶收和搶種同時進行,收割加插秧,腰痠背痛在所難免。第三天,夏季的大太陽火辣辣的照射,然而播種的工作不能停,面朝黃土背朝天,撅著屁股插一天秧,屁股自然是曬得火辣辣的痛。


當然現在隨著農業技術的發現,很多農活由機器代替人工。極大的減輕了農民的負擔,現代農民棒棒噠!



甜糖不苦話三農

說實話,一直在家裡幹農活,天天干也不覺得很累,因為身體已經習慣了。怕就怕到鎮上讀幾個月書了,寒暑假回家突然乾重活,那真是“頭天胳膊、二天腰、三天下來屁股燒。”對於我來說很多這樣的場景至今仍然歷歷在目。

老家讀初中是到鎮上就讀,由於離家特別遠,孩子們都是到鎮上租房子讀書,那時候還允許補課,一般只要進入初中後就是一個月放一個週末回家背柴、米和菜,其餘週末都在補課。以就是說只要進入初中後,農村孩子就會有幾個月不參加幹農活。



可是寒暑假,學校一般都不補課,農村孩子在寒暑假裡仍然逃不過幹農活的命運。

記得我進初中的第一個暑回家,大六月天,母親叫我和她一起去給玉米除二次草,太陽雖然毒辣,但農村孩子對於幹活從來就不會講價錢,於是和母親扛著鋤頭就出發。

來到玉米地裡,雖然玉米已經高過了頭頂,可是一點也起不到陰涼作用,只不過我根本不在意,立即揮舞鋤頭就玉米培土、除草。

然而幾個月沒有幹過農活,農村娃的身體已變得有些嬌氣,那玉米葉子擦在身,渾身瘙癢難受,用手一撈,皮膚上就冒出很大的紅斑點,加上天氣又悶熱,讓人根本就喘不過氣來。



可是母親特別辛苦,又不能偷懶,只能強打精神培土除草。可能沒有半個小時,胳膊就感覺特別痠軟,感覺那鋤頭有千均重似的難以舉起來。母親倒是勸我回家休息,可是誰又忍心呢,只能強迫自己繼續。

可能沒到兩個小時,腰就感覺特別脹,身體站直了,就不想在弓下去挖,弓下去了又不想站起來。那滋味非常難受,以前幹過很多農活都沒有這麼痛苦過。

由於實在太難受了,我於是每挖幾分鐘就站起來,用鋤頭支撐身體休息,並不時抬頭望天空,看看太陽到哪裡去了。因為那時整個村子都沒有幾個人有手錶,幹活都是太陽要落土就回家。



然而越是心急,太陽越是走得慢,每次抬頭看,太陽都好像還在原地一樣,真的不知道要怎樣才能度過那一天。可是越到後面鋤頭越重,腰桿越脹,太陽越是走得慢。

我都不知道那一天要怎麼度過,好不容易聽到母親叫回家的聲音,整個人頓時來了精神,扛著鋤頭,鑽出玉米地就回家了。回到家裡,飯也不吃,躺下就睡。

第二天,我手上沒有被袖子遮住的地方紅通通的、火辣辣的,非常難受,到後來脫了一層皮後,皮膚又才恢復過來。

所以當農民真的不容易,不僅是“頭天胳膊、二天腰、三天下來屁股燒。”這麼辛苦。而是真正的“一顆汗水不得一顆糧食”。


歡農

農村老話“頭天胳膊,二天腰,三天下來屁股燒”是形容什麼的?

沒幹過農活的真心是體會不到這句老話的含義。以前不管幹什麼農活全靠人力,現在全是機械化,想想就幸福。



在我的記憶裡,最累的農活就是收割麥子和掰玉米。就想這句老話說的,剛開始是胳膊疼,隨後就是腰疼,最後就是渾身疼了。


收割麥子的時候是一年最熱的時候,因為夏天的天真是說變就變,所以麥子一成熟就趕緊帶著家當,帶著乾糧,一家子大大小小老老少少就全出動了,麥子只有一米左右高,所以割麥子的時候要彎腰,長時間彎腰,別說老人了,就連年輕人都吃不消。再加上太陽暴曬,夏收這幾天真能把人曬掉一層皮。

掰玉米在十一前後,雖然天氣涼爽一些,但是在一人多高的玉米地裡穿梭也很熱,再加上玉米葉子特別容易劃傷胳膊臉脖子,所以第一天掰完玉米,回家洗胳膊時,就會特別疼,一般在掰完玉米後第二天第三天就要把玉米拉回家,彎腰把地上的玉米扔上車,時間長了腰也痛,腿也痛,渾身都痛。

沒種過地真的不能理解“粒粒皆辛苦”這句話,每一粒糧食都是農民辛勤勞作的結晶。雖然“頭天胳膊,二天腰,三天屁股燒”有點詼諧,但是很形象的說出了農民的不容易。


農人馬小妞

沒經歷過,真的無法體會“頭天胳膊,二天腰,三天下來屁股燒”這句話所表達的意境。這句話對農忙時節,北方農村割麥子的時候,農民辛苦程度的一個很形象描述。

我記得以前到了割麥子的時候,農村中小學還專門放幾天假回家幫忙收麥子。

再過一個月左右,北方地區正式開始收割小麥,現在大部分地區都是用的機械化,大型收割機進行收割,我家十畝地,快的話一天就可以全部完成收割工作,拉回家鋪在水泥路上晾曬一兩天,就拉到糧食收購點賣錢,簡單省事。

我小時候收麥子的時候,都是手工收割,大人小孩齊上陣,十畝地不弄個十天半個月是不可能全部完成的。


小麥一般在6月初成熟,天氣十分炎熱。在小麥成熟前幾天,要把收小麥的各種工具從儲藏室拿出來,修理拾掇,壞的要趕緊去買新的。尤其是鐮刀要準備好幾把,還要磨得非常鋒利。

到了收割小麥的時候,要早早起床,家裡人全部出動,戴上草帽,拿好鐮刀,套好牛車,裝好工具,下麥地開始進行收割小麥。

到麥地,一人把一行,左手拿麥稈,右手揮動鐮刀收割,割一天麥子都不知道要揮動多少次鐮刀,時間久了,胳膊痠痛,到晚上拿筷子都是抖得。由於小麥比較矮,割麥子的時候都是彎著腰進行,第一天還感覺沒啥,到了第二天那個腰啊,痠疼痠疼的,割一會就要起來直直腰。割麥子的時候,都是夏天,天氣比較炎熱,麥芒又很扎人,都穿的長褲子長袖,連續三天曬下來,整個人都曬得黑紅黑紅的。


收割完以後,要把小麥裝車,拉到打麥場進行脫粒,有用打麥機脫粒的,還有用石碾來回碾的。我記得小時候,大半夜很多人在打麥場還在忙。整個過程無比繁複,辛苦,勞累。

現在條件好了,都實行機械化生產了,以前一家子人需要十幾天才能完成的收麥工作,現在一個人一天就可以搞定,終於從繁複辛苦的工作中解脫出來。而這句話所描述的可能再也體會不到了。


鄉間一抹陽光

農村老俗話“頭天胳膊,二天腰,三天下來屁股燒”是說以前收麥子時候的辛苦勞作的感受和狀態。

筆者記事時起就是八十年代左右吧,那時候機械化程度不高,收麥時候基本就是人力操作。不像現在,大型聯合收割機遍地都是,許多老百姓在麥收季節一點都不緊張,有的甚至在家裡打個小麻將。等收割機到自己地頭了,指西下自己得地塊就可以。在八十年代或者更早時候可不是這樣。那時候為了搶收搶種(主要是怕下雨,一下雨熟透得麥子就會發芽),驕陽似火的天氣收麥最好,人們都是天不亮就下地了,割麥第一天,為了能儘快多割點,手臂的揮動頻率自然就快一些,等晚上回家了吃了飯躺床上就會感覺胳膊痠疼,第二天,依然這麼操作,兩天基本彎著腰操作,可想而知腰的承受能力。由於收麥就是趁天氣好的時候,太陽火辣辣的,人們有不能穿太多,衣服都曬透了,彎腰撅著屁股,幾天下來,屁股曬的火辣辣的疼。


以前收麥大概就是半個月時間,那些天人們吃住基本在地裡(打麥的場地一般也在野外)。這半月基本都處於緊張狀態,怕下雨,怕勞動成果泡湯。不像現在,三五天麥收完畢,之後該幹嘛幹嘛去。

小時後學的顆粒歸倉課文,現在歷歷在目,其實那時候人們都乾的熱火朝天,鄉土氣息蠻濃厚的,雖說現在人們越來越富裕了,可是小時候和夥伴們晚上看麥場,拿張涼蓆隨大人躺野外,看蒼穹遙遠的星星,聽四周夏蟲唧唧,聽大人講稀奇古怪得故事,慢慢就睡著了。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科學再發展,時代在進步。任何時候都要記的一顆一粒食物來之不易,且食且珍惜。


Ps隨緣9370774

看到這句話,彷彿一下子又回到了小時候,對於每一個在農村的長大的孩子來說,相信很多人對這句話都深有體會,尤其是95年以前出生的。為什麼這麼說呢?


先回到這個問題來,這句話是形容農村人割麥子時的真實情況的。以前的農村,不象現在,農業機械化很低。以前的農村,幾乎所有的農活靠的都是人工和牲口,又累又慢,效率特別低。

記得小時候和父母一起下地割麥子,靠的就是一把鐮刀,天很早就出門了,到了大晚上才能回到家,特別辛苦,但是那個時候卻特別開心。以前農村人割麥子時都要提前看好天氣預報,未來一週如果有雨是不能割麥子的,因為麥子割回來後還要進行碾壓脫粒、去雜質、晾曬等工序。我清楚的記得,每年夏天割麥子時,全家人中午是不會回家的,飯都是早上走時帶點,很簡單,也就是幾根大蔥和幾個饅頭,外加一個西瓜和幾瓶水。中間就是吃飯時能坐下來休息會兒,其它時間都是隻能緩口氣,活動幾下。

這句話形容的就是農村人割麥子時的辛苦,第一天回到家,胳膊酸的根本抬不起來,拿個筷子都很費勁;第二天回到家,累的腰都直不起來了;第三天更厲害,回到家只要一坐下,整個屁股就像火燒一樣,特別痛苦。

一代代農村人就是這麼走過來的。如今,有了聯合收割機,鐮刀也退出了歷史舞臺,十幾畝地的麥子幾個小時就可以輕鬆搞定,很多00後出生的孩子幾乎沒幹過什麼農活,所以根本無法體會不到那時的苦和累。

而對於80、90後來說,兒時的割麥子經歷不僅鍛鍊了自己,還成為了今後人生中一筆寶貴的財富。也許這就是這句話帶給我們的最大的價值和意義吧?


『鄉間行者』紀錄農村生活變化,分享農村風土人情,傳播農村民俗文化,帶你從不同的視角瞭解真實的農村。

山西鄉土

農村人在麥收期間的囗頭禪:頭天胳膊,二天腰,三天下來屁股燒。似曾忘卻的歲月,又重新打開了記憶的閘門。身臨其境,真正能領會這句話的人,還是我們從那個年代走過來的人。



當炙熱的東南風吹起。布穀鳥開始:布穀,布穀的鳴叫。人們自然首先想到是:麥熟季節到了。收割小麥的第一天晚上,人們把去年收藏的鐮刀拿出來,撣去灰塵,在油燈下磨呀磨呀,磨的飛快。農民磨鐮刀,不去用手試鋒厲。而是借燈光,用眼睛看不到鐮刃了。鐮刀就是磨好了。



凌晨,當啟明星還在東方閃亮的時候,也就是三、四點鐘。人們拿上鐮刀,就匆匆奔向麥田。小麥是農民一年最大的希盼,收穫了麥子,才能吃上白騰騰的白麵饃饃。享受著美味帶來的味覺上的滿足。哈下腰賣力的割起來,當太陽昇起的時候己經撩倒了一大片子,當然身體已收穫了腿痛胳膊疼。第二天繼續重複著第一天的勞作,這時候,吃窩窩頭,喝苞米糊糊的體力,己明顯不支。慢慢的就腰痠背痛,直不起腰了。第三天,再累也不敢休息,爭分奪秒,從老天爺嘴裡奪糧(怕變天下雨,麥子毀在地裡),繼續重複著前兩天的動作。一天熬下來,就連走路,也要用鐮把斜支著屁股和腰。一句實話,在農村麥收時節,最累。有一個不愛勞動的後生說過一句笑話:聽見布穀叫,就覺渾身疼,天天過麥收,要死不要生。所以,在那個時期。農民說的:頭天胳膊,二天腰,三天下來屁股燒。是對麥收季節,辛勤勞作的總結寫照。



巍巍太行59

農村老話“頭天胳膊,二天腰,三天下來屁股燒”是形容什麼的?


花開隴上

農村老話“頭天胳膊,二天腰,三天下來屁股燒”。在農村幹過農活的人都知道,特別是七八月份南方的雙搶季節,要割早稻,要晚稻插秧,還要收花生,收大豆,這些都是通過手工人力,沒有機械收割。要在短短的一兩個月之內把這些農活幹完而且還要趕時節,這是我小時候最討厭的兩個月,好不容易放假兩個月從從放假一直忙到開學,幾乎沒有農閒時間。

1.“昨天胳膊,二天腰,三天下來屁股燒”,用一句詩概括“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小時候放暑假一般都是在七月初左右,開學是9月1號。這兩個月本來屬於學生的暑假休息時間,可作為農村的小孩在這兩個月卻是非常忙非常累的時間。農忙開始第一天會胳膊痠痛,第二天腰痛,第三天不只是屁股痛,是全身痠痛。“屁股燒”是指人的私密部位都像火燒一樣疼痛,泛指全身痠痛。其實在七八月份的烈日下幹過農活的人都知道了,其實手臂和背部最容易曬得火燒一樣疼痛,甚至被太陽曬得脫皮,屁股曬不到太陽沒有這麼疼痛。屁股燒是泛指全身痠痛非常辛苦非常勞累。“頭天胳膊,二天腰,三天下來屁股燒”是形容幹農活非常累非常辛苦。“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2.很多農村俗語都是泛指不是特指,不能從字面意思去理解

頭天二天三天,也不是特指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就一定會出現這種這些狀況。小時候小孩小孩跟父母反映吃不消太累腰痛,父母都會說“青蛙沒頸,小孩沒腰”,如果從字面上去理解小孩真的沒有腰嗎?那肯定是不可能的。

只是泛指小孩幹農活不會覺得累,只不過是小孩叫累的時候用來騙小孩。


昕瑞生態

許多農村老話都是對農村生活的概括提煉。“頭天胳膊,二天腰,三天下來屁股燒”就是對夏收農忙時身體感受的形象表述。


我國幅員遼闊,南北習俗相差很大。北方人以白麵為主食,所以麥子種植很廣。南方人以大米為主食,故而水稻是主打農作物。



每年進入夏收時節,北方人既要收割小麥,還要為秋糧鋤草護理。這段時間又是雨季,隨時可能暴雨如注。而成熟的麥子一經雨水浸泡,就會發芽變質。所以農民們把夏收又說成是虎口奪食。


而這時候秋糧也是到了拔節長杆的關鍵階段,一旦下雨,地裡的草也會瘋長,和莊稼搶奪肥料,因而鋤草的任務也非常緊急。


為了既做好麥子的收割,又不誤秋糧作物的鋤草,農民們只能起早貪黑,和老天比拼速度了。唐朝大詩人白居易在《觀刈麥》中這樣寫:


田家少閒月,五月人倍忙。

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

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

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

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



為了搶在下雨前把麥子收回家,全家男女老少齊上陣。男丁們一早下地,連吃飯都是在田間地頭。即使暑氣蒸騰太陽暴曬,也不敢停下手中的活;那怕精疲力盡體力透支,也不會去偷懶耍滑。


這麼高強度的勞動,不用說平時農活做得不多的人了,即便成天在地裡勞作的老莊戶人家,也會一天下來胳膊痠疼;兩天過來腰疼背麻,難以伸直上身;熬過三天已是頭髮昏,眼發黑,屁股上也有火燒火燎的疼痛感。


三十多年前,我在上師範時曾趁著星期天幫一位同學家收割過一天麥子,平展展的地,一眼望不到邊,彎腰下去,鐮刀飛舞,半天都沒人往起直腰。等實在支持不住,才慢慢的展起腰,長舒一口氣,感覺大腿都在發抖。一天下來,胳膊連碗都端不住,感覺渾身真的散架了,那跟那都疼。


南方不少地方的稻子一年兩熟,第一季稻子收割時,也正是第二季稻子插秧時,手慢了,就會影響第二季稻子的生長,甚至可能成熟不了。所以也是在掙命的。



其實農活沒有一項是輕鬆的。唐代李紳的《憫農》可說是婦孺皆知: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白居易和李紳這些封建時代的士大夫,都能把眼睛從文案中、從舞女身上移開來,移到四野裡,移到勞動人民身上去,關注他們的艱苦生活,體味到他們的辛苦勞碌,進而同情他們,稱頌他們,作為新時代的我們又是怎樣做的呢?


儘管現在我國的農業生產也已經基本實現了機械化,旋耕機、播種機、脫粒機、大型收割機已是隨處可見,“飛入尋常百姓家”,但為數眾多的農民伯伯仍然需要“面朝黃土背朝天,一顆汗珠摔八瓣”,相當辛苦。


當我們對食物挑肥揀瘦,甚至為了排場或臉面把一桌子飯菜隨意糟蹋時,是否會記起曾在烈日下揮汗如雨的祖先呢?畢竟我們中國人上溯三代的話,十之八九都是農民哪。


珍惜糧食,勤勞儉樸,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是我們傳統的美德。丟掉了這個傳家寶,恐怕也就丟掉了我們的良知。聰明的讀者,你覺得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