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老话“头天胳膊,二天腰,三天下来屁股烧”是形容什么的?

解忧美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句古诗几乎人人会背,但是农民的辛苦非亲身体会真的是无法理解,尤其是农民赶上“两抢”时期真真应了那句农村老话“头天胳膊,二天腰,三天下来屁股烧”。



尤其是南方的农民,南方一般都是两季稻,在夏季正赶上第一茬稻子收割,马上要进行第二季稻子播种。第一天抢收水稻,人们往往天不亮就开始收割,挥舞镰刀一天下来胳膊酸痛,到了晚上胳膊都抬不起来。而第二天往往是抢收和抢种同时进行,收割加插秧,腰酸背痛在所难免。第三天,夏季的大太阳火辣辣的照射,然而播种的工作不能停,面朝黄土背朝天,撅着屁股插一天秧,屁股自然是晒得火辣辣的痛。


当然现在随着农业技术的发现,很多农活由机器代替人工。极大的减轻了农民的负担,现代农民棒棒哒!



甜糖不苦话三农

说实话,一直在家里干农活,天天干也不觉得很累,因为身体已经习惯了。怕就怕到镇上读几个月书了,寒暑假回家突然干重活,那真是“头天胳膊、二天腰、三天下来屁股烧。”对于我来说很多这样的场景至今仍然历历在目。

老家读初中是到镇上就读,由于离家特别远,孩子们都是到镇上租房子读书,那时候还允许补课,一般只要进入初中后就是一个月放一个周末回家背柴、米和菜,其余周末都在补课。以就是说只要进入初中后,农村孩子就会有几个月不参加干农活。



可是寒暑假,学校一般都不补课,农村孩子在寒暑假里仍然逃不过干农活的命运。

记得我进初中的第一个暑回家,大六月天,母亲叫我和她一起去给玉米除二次草,太阳虽然毒辣,但农村孩子对于干活从来就不会讲价钱,于是和母亲扛着锄头就出发。

来到玉米地里,虽然玉米已经高过了头顶,可是一点也起不到阴凉作用,只不过我根本不在意,立即挥舞锄头就玉米培土、除草。

然而几个月没有干过农活,农村娃的身体已变得有些娇气,那玉米叶子擦在身,浑身瘙痒难受,用手一捞,皮肤上就冒出很大的红斑点,加上天气又闷热,让人根本就喘不过气来。



可是母亲特别辛苦,又不能偷懒,只能强打精神培土除草。可能没有半个小时,胳膊就感觉特别酸软,感觉那锄头有千均重似的难以举起来。母亲倒是劝我回家休息,可是谁又忍心呢,只能强迫自己继续。

可能没到两个小时,腰就感觉特别胀,身体站直了,就不想在弓下去挖,弓下去了又不想站起来。那滋味非常难受,以前干过很多农活都没有这么痛苦过。

由于实在太难受了,我于是每挖几分钟就站起来,用锄头支撑身体休息,并不时抬头望天空,看看太阳到哪里去了。因为那时整个村子都没有几个人有手表,干活都是太阳要落土就回家。



然而越是心急,太阳越是走得慢,每次抬头看,太阳都好像还在原地一样,真的不知道要怎样才能度过那一天。可是越到后面锄头越重,腰杆越胀,太阳越是走得慢。

我都不知道那一天要怎么度过,好不容易听到母亲叫回家的声音,整个人顿时来了精神,扛着锄头,钻出玉米地就回家了。回到家里,饭也不吃,躺下就睡。

第二天,我手上没有被袖子遮住的地方红通通的、火辣辣的,非常难受,到后来脱了一层皮后,皮肤又才恢复过来。

所以当农民真的不容易,不仅是“头天胳膊、二天腰、三天下来屁股烧。”这么辛苦。而是真正的“一颗汗水不得一颗粮食”。


欢农

农村老话“头天胳膊,二天腰,三天下来屁股烧”是形容什么的?

没干过农活的真心是体会不到这句老话的含义。以前不管干什么农活全靠人力,现在全是机械化,想想就幸福。



在我的记忆里,最累的农活就是收割麦子和掰玉米。就想这句老话说的,刚开始是胳膊疼,随后就是腰疼,最后就是浑身疼了。


收割麦子的时候是一年最热的时候,因为夏天的天真是说变就变,所以麦子一成熟就赶紧带着家当,带着干粮,一家子大大小小老老少少就全出动了,麦子只有一米左右高,所以割麦子的时候要弯腰,长时间弯腰,别说老人了,就连年轻人都吃不消。再加上太阳暴晒,夏收这几天真能把人晒掉一层皮。

掰玉米在十一前后,虽然天气凉爽一些,但是在一人多高的玉米地里穿梭也很热,再加上玉米叶子特别容易划伤胳膊脸脖子,所以第一天掰完玉米,回家洗胳膊时,就会特别疼,一般在掰完玉米后第二天第三天就要把玉米拉回家,弯腰把地上的玉米扔上车,时间长了腰也痛,腿也痛,浑身都痛。

没种过地真的不能理解“粒粒皆辛苦”这句话,每一粒粮食都是农民辛勤劳作的结晶。虽然“头天胳膊,二天腰,三天屁股烧”有点诙谐,但是很形象的说出了农民的不容易。


农人马小妞

没经历过,真的无法体会“头天胳膊,二天腰,三天下来屁股烧”这句话所表达的意境。这句话对农忙时节,北方农村割麦子的时候,农民辛苦程度的一个很形象描述。

我记得以前到了割麦子的时候,农村中小学还专门放几天假回家帮忙收麦子。

再过一个月左右,北方地区正式开始收割小麦,现在大部分地区都是用的机械化,大型收割机进行收割,我家十亩地,快的话一天就可以全部完成收割工作,拉回家铺在水泥路上晾晒一两天,就拉到粮食收购点卖钱,简单省事。

我小时候收麦子的时候,都是手工收割,大人小孩齐上阵,十亩地不弄个十天半个月是不可能全部完成的。


小麦一般在6月初成熟,天气十分炎热。在小麦成熟前几天,要把收小麦的各种工具从储藏室拿出来,修理拾掇,坏的要赶紧去买新的。尤其是镰刀要准备好几把,还要磨得非常锋利。

到了收割小麦的时候,要早早起床,家里人全部出动,戴上草帽,拿好镰刀,套好牛车,装好工具,下麦地开始进行收割小麦。

到麦地,一人把一行,左手拿麦秆,右手挥动镰刀收割,割一天麦子都不知道要挥动多少次镰刀,时间久了,胳膊酸痛,到晚上拿筷子都是抖得。由于小麦比较矮,割麦子的时候都是弯着腰进行,第一天还感觉没啥,到了第二天那个腰啊,酸疼酸疼的,割一会就要起来直直腰。割麦子的时候,都是夏天,天气比较炎热,麦芒又很扎人,都穿的长裤子长袖,连续三天晒下来,整个人都晒得黑红黑红的。


收割完以后,要把小麦装车,拉到打麦场进行脱粒,有用打麦机脱粒的,还有用石碾来回碾的。我记得小时候,大半夜很多人在打麦场还在忙。整个过程无比繁复,辛苦,劳累。

现在条件好了,都实行机械化生产了,以前一家子人需要十几天才能完成的收麦工作,现在一个人一天就可以搞定,终于从繁复辛苦的工作中解脱出来。而这句话所描述的可能再也体会不到了。


乡间一抹阳光

农村老俗话“头天胳膊,二天腰,三天下来屁股烧”是说以前收麦子时候的辛苦劳作的感受和状态。

笔者记事时起就是八十年代左右吧,那时候机械化程度不高,收麦时候基本就是人力操作。不像现在,大型联合收割机遍地都是,许多老百姓在麦收季节一点都不紧张,有的甚至在家里打个小麻将。等收割机到自己地头了,指西下自己得地块就可以。在八十年代或者更早时候可不是这样。那时候为了抢收抢种(主要是怕下雨,一下雨熟透得麦子就会发芽),骄阳似火的天气收麦最好,人们都是天不亮就下地了,割麦第一天,为了能尽快多割点,手臂的挥动频率自然就快一些,等晚上回家了吃了饭躺床上就会感觉胳膊酸疼,第二天,依然这么操作,两天基本弯着腰操作,可想而知腰的承受能力。由于收麦就是趁天气好的时候,太阳火辣辣的,人们有不能穿太多,衣服都晒透了,弯腰撅着屁股,几天下来,屁股晒的火辣辣的疼。


以前收麦大概就是半个月时间,那些天人们吃住基本在地里(打麦的场地一般也在野外)。这半月基本都处于紧张状态,怕下雨,怕劳动成果泡汤。不像现在,三五天麦收完毕,之后该干嘛干嘛去。

小时后学的颗粒归仓课文,现在历历在目,其实那时候人们都干的热火朝天,乡土气息蛮浓厚的,虽说现在人们越来越富裕了,可是小时候和伙伴们晚上看麦场,拿张凉席随大人躺野外,看苍穹遥远的星星,听四周夏虫唧唧,听大人讲稀奇古怪得故事,慢慢就睡着了。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科学再发展,时代在进步。任何时候都要记的一颗一粒食物来之不易,且食且珍惜。


Ps随缘9370774

看到这句话,仿佛一下子又回到了小时候,对于每一个在农村的长大的孩子来说,相信很多人对这句话都深有体会,尤其是95年以前出生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先回到这个问题来,这句话是形容农村人割麦子时的真实情况的。以前的农村,不象现在,农业机械化很低。以前的农村,几乎所有的农活靠的都是人工和牲口,又累又慢,效率特别低。

记得小时候和父母一起下地割麦子,靠的就是一把镰刀,天很早就出门了,到了大晚上才能回到家,特别辛苦,但是那个时候却特别开心。以前农村人割麦子时都要提前看好天气预报,未来一周如果有雨是不能割麦子的,因为麦子割回来后还要进行碾压脱粒、去杂质、晾晒等工序。我清楚的记得,每年夏天割麦子时,全家人中午是不会回家的,饭都是早上走时带点,很简单,也就是几根大葱和几个馒头,外加一个西瓜和几瓶水。中间就是吃饭时能坐下来休息会儿,其它时间都是只能缓口气,活动几下。

这句话形容的就是农村人割麦子时的辛苦,第一天回到家,胳膊酸的根本抬不起来,拿个筷子都很费劲;第二天回到家,累的腰都直不起来了;第三天更厉害,回到家只要一坐下,整个屁股就像火烧一样,特别痛苦。

一代代农村人就是这么走过来的。如今,有了联合收割机,镰刀也退出了历史舞台,十几亩地的麦子几个小时就可以轻松搞定,很多00后出生的孩子几乎没干过什么农活,所以根本无法体会不到那时的苦和累。

而对于80、90后来说,儿时的割麦子经历不仅锻炼了自己,还成为了今后人生中一笔宝贵的财富。也许这就是这句话带给我们的最大的价值和意义吧?


『乡间行者』纪录农村生活变化,分享农村风土人情,传播农村民俗文化,带你从不同的视角了解真实的农村。

山西乡土

农村人在麦收期间的囗头禅:头天胳膊,二天腰,三天下来屁股烧。似曾忘却的岁月,又重新打开了记忆的闸门。身临其境,真正能领会这句话的人,还是我们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



当炙热的东南风吹起。布谷鸟开始:布谷,布谷的鸣叫。人们自然首先想到是:麦熟季节到了。收割小麦的第一天晚上,人们把去年收藏的镰刀拿出来,掸去灰尘,在油灯下磨呀磨呀,磨的飞快。农民磨镰刀,不去用手试锋厉。而是借灯光,用眼睛看不到镰刃了。镰刀就是磨好了。



凌晨,当启明星还在东方闪亮的时候,也就是三、四点钟。人们拿上镰刀,就匆匆奔向麦田。小麦是农民一年最大的希盼,收获了麦子,才能吃上白腾腾的白面馍馍。享受着美味带来的味觉上的满足。哈下腰卖力的割起来,当太阳升起的时候己经撩倒了一大片子,当然身体已收获了腿痛胳膊疼。第二天继续重复着第一天的劳作,这时候,吃窝窝头,喝苞米糊糊的体力,己明显不支。慢慢的就腰酸背痛,直不起腰了。第三天,再累也不敢休息,争分夺秒,从老天爷嘴里夺粮(怕变天下雨,麦子毁在地里),继续重复着前两天的动作。一天熬下来,就连走路,也要用镰把斜支着屁股和腰。一句实话,在农村麦收时节,最累。有一个不爱劳动的后生说过一句笑话:听见布谷叫,就觉浑身疼,天天过麦收,要死不要生。所以,在那个时期。农民说的:头天胳膊,二天腰,三天下来屁股烧。是对麦收季节,辛勤劳作的总结写照。



巍巍太行59

农村老话“头天胳膊,二天腰,三天下来屁股烧”是形容什么的?


花开陇上

农村老话“头天胳膊,二天腰,三天下来屁股烧”。在农村干过农活的人都知道,特别是七八月份南方的双抢季节,要割早稻,要晚稻插秧,还要收花生,收大豆,这些都是通过手工人力,没有机械收割。要在短短的一两个月之内把这些农活干完而且还要赶时节,这是我小时候最讨厌的两个月,好不容易放假两个月从从放假一直忙到开学,几乎没有农闲时间。

1.“昨天胳膊,二天腰,三天下来屁股烧”,用一句诗概括“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小时候放暑假一般都是在七月初左右,开学是9月1号。这两个月本来属于学生的暑假休息时间,可作为农村的小孩在这两个月却是非常忙非常累的时间。农忙开始第一天会胳膊酸痛,第二天腰痛,第三天不只是屁股痛,是全身酸痛。“屁股烧”是指人的私密部位都像火烧一样疼痛,泛指全身酸痛。其实在七八月份的烈日下干过农活的人都知道了,其实手臂和背部最容易晒得火烧一样疼痛,甚至被太阳晒得脱皮,屁股晒不到太阳没有这么疼痛。屁股烧是泛指全身酸痛非常辛苦非常劳累。“头天胳膊,二天腰,三天下来屁股烧”是形容干农活非常累非常辛苦。“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2.很多农村俗语都是泛指不是特指,不能从字面意思去理解

头天二天三天,也不是特指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就一定会出现这种这些状况。小时候小孩小孩跟父母反映吃不消太累腰痛,父母都会说“青蛙没颈,小孩没腰”,如果从字面上去理解小孩真的没有腰吗?那肯定是不可能的。

只是泛指小孩干农活不会觉得累,只不过是小孩叫累的时候用来骗小孩。


昕瑞生态

许多农村老话都是对农村生活的概括提炼。“头天胳膊,二天腰,三天下来屁股烧”就是对夏收农忙时身体感受的形象表述。


我国幅员辽阔,南北习俗相差很大。北方人以白面为主食,所以麦子种植很广。南方人以大米为主食,故而水稻是主打农作物。



每年进入夏收时节,北方人既要收割小麦,还要为秋粮锄草护理。这段时间又是雨季,随时可能暴雨如注。而成熟的麦子一经雨水浸泡,就会发芽变质。所以农民们把夏收又说成是虎口夺食。


而这时候秋粮也是到了拔节长杆的关键阶段,一旦下雨,地里的草也会疯长,和庄稼抢夺肥料,因而锄草的任务也非常紧急。


为了既做好麦子的收割,又不误秋粮作物的锄草,农民们只能起早贪黑,和老天比拼速度了。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在《观刈麦》中这样写: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



为了抢在下雨前把麦子收回家,全家男女老少齐上阵。男丁们一早下地,连吃饭都是在田间地头。即使暑气蒸腾太阳暴晒,也不敢停下手中的活;那怕精疲力尽体力透支,也不会去偷懒耍滑。


这么高强度的劳动,不用说平时农活做得不多的人了,即便成天在地里劳作的老庄户人家,也会一天下来胳膊酸疼;两天过来腰疼背麻,难以伸直上身;熬过三天已是头发昏,眼发黑,屁股上也有火烧火燎的疼痛感。


三十多年前,我在上师范时曾趁着星期天帮一位同学家收割过一天麦子,平展展的地,一眼望不到边,弯腰下去,镰刀飞舞,半天都没人往起直腰。等实在支持不住,才慢慢的展起腰,长舒一口气,感觉大腿都在发抖。一天下来,胳膊连碗都端不住,感觉浑身真的散架了,那跟那都疼。


南方不少地方的稻子一年两熟,第一季稻子收割时,也正是第二季稻子插秧时,手慢了,就会影响第二季稻子的生长,甚至可能成熟不了。所以也是在挣命的。



其实农活没有一项是轻松的。唐代李绅的《悯农》可说是妇孺皆知: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白居易和李绅这些封建时代的士大夫,都能把眼睛从文案中、从舞女身上移开来,移到四野里,移到劳动人民身上去,关注他们的艰苦生活,体味到他们的辛苦劳碌,进而同情他们,称颂他们,作为新时代的我们又是怎样做的呢?


尽管现在我国的农业生产也已经基本实现了机械化,旋耕机、播种机、脱粒机、大型收割机已是随处可见,“飞入寻常百姓家”,但为数众多的农民伯伯仍然需要“面朝黄土背朝天,一颗汗珠摔八瓣”,相当辛苦。


当我们对食物挑肥拣瘦,甚至为了排场或脸面把一桌子饭菜随意糟蹋时,是否会记起曾在烈日下挥汗如雨的祖先呢?毕竟我们中国人上溯三代的话,十之八九都是农民哪。


珍惜粮食,勤劳俭朴,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是我们传统的美德。丢掉了这个传家宝,恐怕也就丢掉了我们的良知。聪明的读者,你觉得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