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有個陶瓷做的村莊,用陶瓷蓋房鋪路,還有瓷片山

洛陽有個古陶村,以前被稱為“小洛陽”,現在有人說它是“土豪村”,為啥呢?因為整個村子幾乎是陶瓷堆砌起來的,房子是陶瓷壘牆蓋起來的,瓷片堆起來的山丘好幾座,連村裡的道路都是碎陶瓷鋪就的。進村兒隨手撿起一片陶瓷,都是文物。

洛陽有個陶瓷做的村莊,用陶瓷蓋房鋪路,還有瓷片山

言蘇倫 | 文

陶瓷打造的村莊

有1300多間陶瓷房屋

這個古陶村位於洛陽新安縣北冶鄉西南,目前有1700多號兒人,分老村和新村。新村都是現代化的房子,位於山腰和山頂,老村則依著兩山之間的山溝,至今保留著455間明清時期的民居。

它是一座陶瓷堆起來的村莊。為啥這麼說?

你一踏入村子就明白了,村兒裡有幾座瓷片堆起來的小山,山上是歷史上各個時期燒製的陶瓷碎片,村兒裡隨處可見古舊殘缺的陶瓷器皿,包括你腳底下踩的小路都是瓷片跟土石鋪成的。

洛陽有個陶瓷做的村莊,用陶瓷蓋房鋪路,還有瓷片山

不過,最明顯的還是牆。也見過很多古村落,土牆、石牆或者是磚牆,卻沒見過甘泉村的陶瓷牆。

一個個圓的、半圓的陶瓷器皿錯落有致地嵌在磚石之中,斑駁陸離的顏色,各種不同的排列組合,形成了一堵堵古樸優美的壁畫,是古陶村一道別致的風景線。

洛陽有個陶瓷做的村莊,用陶瓷蓋房鋪路,還有瓷片山

它們還有名字,叫“籠盔牆”。年輕人都說不清這牆有多少年,最少也是幾百年。

“籠盔”的學名叫匣缽,是燒陶瓷的時候用的窯具。在燒瓷器的過程中,氣體和有害物質會破壞坯體或者汙染釉面,於是,就把陶瓷和坯體放到耐火材料做的容器裡焙燒,以防止類似的傷害,而這個容器就是匣缽,也叫匣子。

它就像盔甲一樣為陶瓷的燒製保駕護航,也像一個蒸籠,扣在裡面的陶瓷製品像包子一樣,隨著陶瓷產品新鮮出爐,籠盔的使命也就完成了。

燒陶瓷會產生很多籠盔,當地人把它作為建築材料壘牆蓋房,目前村裡用籠盔蓋的房子大概有1300多間。

洛陽有個陶瓷做的村莊,用陶瓷蓋房鋪路,還有瓷片山

家家戶戶都有籠盔壘砌的圍牆,還有大大小小的陶瓷缸堆在牆頭屋角,有的瓷缸裡裝了土,種著仙人掌和辣椒等,仙人掌開著黃色的小花,配上火紅的辣椒,給古舊滄桑的籠盔牆增添了勃勃生機。

有句話叫“酒香不怕巷子深”,驢友的眼睛是雪亮的,他們用鏡頭髮現了很多藏在犄角旮旯裡的美。

不知是哪一天,某位不知名的驢友或者是路人甲隨手那麼一拍,再隨手那麼一發,互聯網時代新媒體的威力就可見一斑了。

央視也慕名到甘泉村採訪拍攝。2017年2月底,央視國際頻道《遠方的家》特別欄目《一帶一路》攝製組到甘泉村拍攝絲綢之路上的古陶村。

洛陽有個陶瓷做的村莊,用陶瓷蓋房鋪路,還有瓷片山

在網上搜索一下,關於甘泉村的信息非常豐富,媒體、驢友、官方團體等的各種驚歎,什麼“千年古陶村”“大美古陶村”……甚至有說它是“土豪村”,房子都是用陶瓷蓋起來的。至於靚照,更是鋪天蓋地。

而且還能搜到甘泉村的熱賣產品——土陶豆芽罐,在淘寶賣得很紅火,最多一天賣掉450個。

這個罐子是甘泉村陶藝傳承人蔣小輝發明的,他用電烤爐烤出了新型實用的節能陶罐。

洛陽有個陶瓷做的村莊,用陶瓷蓋房鋪路,還有瓷片山

傳統制陶都是用煤燒出來的,到了蔣小輝這兒,腦洞大開,改用電烤,居然成功了,而且既節能又環保。

豆芽罐還成為甘泉村村民脫貧致富的門路,目前村裡的土陶罐等日用品通過“互聯網+訂單”的模式,廣開銷路,很多人來找蔣小輝學習陶藝,加盟生產,小村子越發熱鬧紅火了。

不過豆芽罐跟甘泉村千年的製陶歷史相比,就可以化為一粒塵埃了。

因泉眼得名,因陶瓷出名

人稱“小洛陽”

甘泉村的名字是因為一口泉眼。傳說村裡北半坡有個泉眼,泉水凜冽甘甜,一年四季都不斷,於是這兒就取名“甘泉”,但很可惜,這個泉眼後來消失不見了。

村子大概形成於宋元時期,村裡有一條元代修建的燕家衚衕,到現在還保存得很好。歷史上的甘泉村有40個姓氏,今天也還有20多個,足見小村曾經的活躍繁榮。

洛陽有個陶瓷做的村莊,用陶瓷蓋房鋪路,還有瓷片山

雖然它是因泉眼命名,卻不是因泉水出名。

村子所在地有豐富的坩土資源,這是北方特有的一種粘土,是燒製陶瓷的天然原料,也叫瓷土。因此,很多陶瓷藝人紛紛來到這裡製陶瓷。

據說最早來到這裡的是一戶姓丁的人家,利用坩土製陶瓷,後來,越來越多的陶瓷藝人聚集到此,丁家的陶瓷產業也日益壯大,這個地方就形成了一個村落,叫丁家溝。

至於何時更名甘泉,村裡的老人也說不清楚。

早期丁家溝燒的是粗瓷,都是碗、盆、罐子之類的日用品,工藝技術相當不錯,銷路也很好,不僅當地的人買,遠的還賣到商丘、安徽等地。

說到銷路,甘泉村得天獨厚。

洛陽有個陶瓷做的村莊,用陶瓷蓋房鋪路,還有瓷片山

一條亂石鋪就的羊腸小道穿村而過,這便是豫晉古道,是河南到山西的必經之路,也是一條重要的商貿通道,洛陽的特產、甘泉村的陶瓷等等都是從這裡運到山西那邊兒的。

就是處在這麼個交通要塞位置,甘泉村的陶瓷業那會兒特別興旺,村兒裡面天天車水馬龍,熱鬧非凡,最鼎盛的時候,甘泉村有“小洛陽”的美稱,村裡的土窯有100多個,家家戶戶都會燒陶瓷,正應了那句“甘泉多窯豫西景,家家戶戶燒瓷聲”。

現在的村民提及這段歷史,都會很自豪地說:“那時候別的村沒有肉,就俺們村有!”

很長一段時間,甘泉村的陶瓷不僅滿足了附近人的生活需求,還是豫西地區最重要的日用陶瓷生產基地。主要生產的是黑陶,尤其“黑陶碗”最出名,因此,甘泉村所在的地方又叫“碗窯嶺”。

洛陽有個陶瓷做的村莊,用陶瓷蓋房鋪路,還有瓷片山

瓷窯是真多,到現在村裡仍然保留著5座宋元時期的窯址、105座明清時期的窯址。

村中沉睡的古窯像活化石一樣訴說著古陶村歷史上的輝煌,加工瓷釉的石碾、石磨、石臼散落各處。還有很多老廟遺址,以及古時候富商家的老式閣樓。

整個村莊就是一處文物群。

2016年11月,甘泉村被國家住建部等部門列入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公示名單。

古陶村來了好多人

中央也給它發錢了

然而,很遺憾,現在村裡已經很少有人燒陶瓷了,那些古老的院落也大部分都人去樓空,老村裡只剩下一些守著故土的老人,很多年輕人都搬到了新村。

甘泉村的陶瓷業大概是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衰落的。

新中國成立後,甘泉村的陶瓷業還是很不錯的,1958年之前,甘泉村的工業就是製陶瓷,效益非常好,名氣也大。尤其1958年,村裡的陶瓷碗暢銷,有人說那時候人均經濟收入甚至堪比現在。

洛陽有個陶瓷做的村莊,用陶瓷蓋房鋪路,還有瓷片山

後來,經歷了三年自然災害,又捱過了計劃經濟時代,甘泉村的陶瓷業慢慢被荒廢,勉強撐到1993年。

80多歲的趙世春老人認為,甘泉村陶瓷業的衰敗是時代發展的結果。隨著搪瓷和鋼鐵的生產普及,日用陶瓷就慢慢被淘汰了。還有村民很感慨:“現在人不再喜歡用我們做的那些大黑碗了!”

具體來說,傳統的陶瓷工藝科技含量低,燒出的瓷器也沒有競爭力;原料比如煤炭價格上漲,讓生產成本劇增;更嚴重的是疾病,瓷窯裡空氣不好,工人經常超負荷勞動,很多人都因此生病死亡,這讓年輕的一代對陶瓷業產生了畏懼。

種種原因,導致甘泉村如今陶瓷業傳承的斷層,有人統計,50歲以下的村民裡基本沒有會燒陶瓷的人,那些曾讓甘泉村民引以為傲的瓶瓶罐罐都只能在回憶裡找了。

洛陽有個陶瓷做的村莊,用陶瓷蓋房鋪路,還有瓷片山

2013年,蔣小輝的父親蔣鐵錘回到甘泉村開始繼續燒製陶瓷。當時他們的陶藝坊是村裡唯一的一座還在冒煙的瓷窯。

蔣小輝一開始並不願意回來繼承父親的衣缽,他跟村裡其他年輕人一樣,只想去大城市闖蕩。

然而,當他到上海,在文玩市場上,看到一街兩巷賣的陶瓷製品,80%都是洛陽產的,他就傻眼了,原來家鄉的東西還有人在賣。

父親也勸他回去,最後他決定回到甘泉村去繼承祖業。

他成立了冶魂陶藝老作坊,剛開始只有他自己,就是光桿司令。

為了吸引更多的年輕人,他甚至在村裡貼大字報,宣佈免費教陶藝,學好了發工資,一起做陶瓷。

洛陽有個陶瓷做的村莊,用陶瓷蓋房鋪路,還有瓷片山

當時有人問他,為啥非讓別人學呢?

他說,如果有一百家做陶瓷的,甘泉村還會成為一個陶瓷市場,就會有更多的人繼續關注甘泉村。

近年來,甘泉村裡迎來了一批批揹包客、旅遊、媒體人、詩人文人、攝影團隊等,爆棚的人氣帶來的是古陶村的復甦。

關於甘泉村的保護和旅遊開發項目已經在路上了,中央美院的師生2017年4月中旬專門到甘泉村來調研,為古村的規劃發展提供專業的研究報告。

2018年,中央也給甘泉村發錢了,它是第二批列入國家財政支持的中國傳統村落之一,河南一共也就三個。

這意味著啥?意味著甘泉村的價值地位噌的一下上去了,是中國農耕文化留下的最大遺產,是不可再生的、潛在的旅遊資源。

洛陽有個陶瓷做的村莊,用陶瓷蓋房鋪路,還有瓷片山

2018年,央視對蔣小輝進行了專訪,還拍了紀錄片。

甘泉村目前除了蔣家的陶藝坊,陶窯在逐漸增多,對於古村文化遺蹟的修繕工作也在進行中。

村支書說,未來的甘泉村將成為集參觀體驗、陶瓷製作、休閒消費、創意交流於一體的陶瓷文化集散地。

看現在的節奏,甘泉村的明天應該不會差。

(圖片來自網絡)

豫記,全球河南人的精神食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