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進化史:誠信、品質讓百年老字號迴歸

2018年5月10日是國務院批准設立“中國品牌日”的第二個慶典日。

2017年4月24日,國務院批准了《國家發展改革委關於設立“中國品牌日”的請示》,同意自2017年起,將每年的5月10日設立為“中國品牌日”,可見,國家已經把品牌建設上升到戰略層面,通過這種方式推動中國品牌的提升。

同時,在“一帶一路”國家倡議的推進及國內消費升級的推動下,品牌在引領消費決策、升級以及全球化競爭中,將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中國改革開放40年來,國內消費市場從最初的產品短缺、供不應求,到“洋品牌”在中國興起,再到中國品牌的崛起,經歷了多次起起伏伏,如今中國品牌正走向海外進入國際市場。

品牌进化史:诚信、品质让百年老字号回归

百年品牌基因

說起品牌,尤其是百年品牌,很多中國人都應該感到驕傲,因為許多品牌到如今,人們依然耳熟能詳。北京的全聚德、東來順、六必居、同仁堂;上海的上海家化、老鳳祥;青島的青島啤酒;廣州的王老吉等等。這些老字號是數百年商業和手工業競爭中留下的精品。它們在經歷了艱苦奮鬥的發家歷程,最終統領整個行業。多年來,社會大眾對其產品質量的認可逐漸形成了其品牌的影響力。

那麼,為什麼這些品牌能夠傳承百年而不衰?這裡存在哪些不可複製的基因?

其次,百年品牌都有一個最重要的基因,即誠信。清朝著名紅頂商人胡雪巖親筆提寫著名“戒欺”匾額,告誡下屬,凡百貨貿易均著不得欺字,藥業關係性命,尤為不可欺。將誠信經營理念貫穿在企業的生產經營,使戒欺成為一種企業的文化,深入每個員工的心田。胡慶餘堂內對聯:“修合無人見,誠心有天知”人盡皆知。

百年品牌還代表了消費者的信任,其品牌就是質量的代言。很多能夠傳承到今天的百年品牌都經歷過創新整合的過程。

全聚德就是這樣一個典型。全聚德始建於1864年,創始人是河北冀縣人楊全仁,以做北京烤鴨聞名。1952年公私合營後,全聚德新設了分號,擴建了老店。周恩來總理曾多次把全聚德“全鴨席”選為國宴。1993年,中國北京全聚德集團的成立翻開了全聚德歷史的嶄新一頁。

而作為中國行業歷史最悠久的民族企業之一,上海家化聯合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海家化”)其前身是成立於1898年的香港廣生行,於2001年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2018年已步入發展的第120年。如今的上海家化跨越三個世紀,已經進入國際市場打造了國際化品牌。

如今,老字號品牌不僅是一種商貿景觀,更是一種歷史傳統文化現象。它代表了中國消費者追求美好事物的心態。品牌發展到今天仍在不斷演進,中國消費者對品牌的感受、認知、認同也在經歷逐步提升和進化的過程。

品牌的啟蒙運動

品牌出現的最初作用是為了區分。比如:做鞋的打在鞋底,做衣服的打在衣服上,做燈的放在燈上……這其實有兩個作用:第一是區分;第二是信任和背書。隨著品牌理論的成熟,企業在生產產品後,發現有品牌和沒有品牌的產品,其實區別是很大的。對於有品牌的企業來說,它有三個作用:第一是降低消費者的選擇成本;第二是降低了監督成本;第三是降低了營銷成本。

在上世紀80年代,中國的品牌還普遍處於啟動期,對於品牌並未形成成型的認知和構建,更多的還是停留在商標認知的階段。在消費者心目中,無論是當年的“飛鴿”自行車、“金星”彩電,還是“海鷗”手錶,都僅僅停留在對商標和名牌的認識階段。

而這個階段,品牌還是一個新詞,多被理解為一個產品和公司的名稱或者商標。但外資品牌的進入,逐步喚起了中國企業對於品牌最初的啟蒙。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隨著可口可樂、寶潔等國際品牌進入中國市場,誕生了一批合資企業,在合資的過程中,出於外方的考慮,大量的本土品牌以商標使用權作價入股,結果合資後的本土品牌因為推廣不力或被“打入冷宮”,逐漸淡出市場。

眾所周知,在上世紀90年代的一波國際品牌與本土品牌的合資潮中,一批曾經叱吒國內市場的老品牌突然消失了,這就是當時所謂的“水淹七軍”事件。以可口可樂、百事可樂為代表的國際飲料品牌利用當時的政策“空子”,一舉將國內最著名的七大飲料品牌,包括天津的山海關、上海的正廣和、瀋陽的八王寺、四川的天府可樂和北京的北冰洋等全部收購。此後的十幾年時間,這些品牌紛紛從市場上消失,被兩樂“雪藏”。此外,還有像美加淨、蜂花、京華茶葉等馳名商標都被收購和雪藏。

上世紀80、90年代,我國的許多企業都屬於“三來一補”企業,通過為外資品牌進行貼牌生產(OEM)獲得利潤。珠江三角洲一帶聚集了大量的OEM企業,它們只是提供加工生產服務,而高額的利潤卻被外方企業攫取。強烈的反差讓本土企業認識到品牌的價值,於是很多做OEM的企業開始重視創建自己的品牌。

在品牌戰略專家、禾生品牌管理機構首席品牌管理顧問李文剛看來,這一時期,與其說是品牌啟蒙,倒不如說是對品牌概念的復甦和喚醒。因為從本質上來講,品牌首先是產品品質,其次是知名度。知名度是建立在大眾對產品品質的認可累積之上,長時間會形成一種記憶和情感鏈接價值。外資企業進來後,其實是把人們無意識的品牌認知進行了強力激活,並理論化地進行整合,最終予以實踐:原來在一個傳播期內甚至是在一個廣告作品裡,可以通過巧妙的訴求、精良的製作,以及對產品品質準確的描述和媒體的綜合運用,能使知名度、品質感和情感元素三位一體地傳達出來。

CI熱潮引領品牌自創

CI熱是中國本土自創品牌的一大歷史特徵。中國企業的品牌塑造也是從當初導入CI形象開始的。1988年,廣東太陽神憑藉著專業的CI設計建立了差異化的企業形象,由此,引發了一場在中國企業中“CIS策劃運動”。海爾、樂百氏、雅戈爾、康佳、新飛等企業相繼導入CIS。

而隨著電視的普及,電視廣告逐漸成為企業塑造品牌形象的重要手段。而這個階段央視作為最權威的電視媒體,在1994年推出央視黃金時段招標的活動,成為本土企業推廣品牌的重要電視媒體。1994年11月8日,第一屆“央視黃金時段招標”在央視彩電中心推出,孔府宴酒以3009萬元奪得1995年“標王”桂冠。

此後幾年的央視招標主角都是本土品牌。第二年的“央視黃金時段招標”秦池奪得標王,第三年秦池蟬聯標王。然而,隨著媒體曝光秦池酒“勾兌”的內幕,秦池的品牌受損,1997年的秦池銷售全面下滑,從此一蹶不振,最終倒閉。秦池標王的教訓,告訴中國企業,不練好企業內功,只想通過央視招標的眼球效應一夜成名,品牌是無法長久的。

之後幾年,步步高、小霸王、愛多等品牌也都成為央視招標的標王,但是這些企業也並沒有因為“標王”效應而持續發展,最終也都未能成為品牌先驅。對於央視招標的品牌之路,傳媒專家、中國傳媒大學廣告學院教授黃升民認為,央視招標並不是萬能的,過度宣傳也會導致企業遭遇輿論危機,而且無論是央視招標還是奪得“標王”只是提升了品牌的知名度,但是品牌的認知度、美譽度和忠誠度還需要過硬的產品質量和服務來保證。

上世紀90年代,一批在歷史中消失幾十年之久的老字號又逐漸重新回到市場。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老字號由於經營手法陳舊、管理落後,曾經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一度黯然失色。但是,一批老字號逐漸吸收了現在營銷管理理論,借鑑先進的市場營銷經驗,轉變觀念,重現老字號的昔日風采。例如:全聚德、稻香村憑藉著過硬的產品品質,豐富多樣的營銷策略,積極的推廣品牌故事,讓更多的當下年輕人知道了老字號厚重的品牌文化和品牌內涵,最終又迴歸市場。

中山大學廣告學教授盧泰宏認為,這個階段的中國企業已經認識到,品牌的提升不僅僅是依靠廣告、CIS的導入就可以,還必須依靠價格、促銷、渠道建設、質量、服務等一系列的營銷組合手段才可以迎合消費者。

·END·

品牌进化史:诚信、品质让百年老字号回归

新消費

由《中國經營報》快消連鎖版組打造

挖掘消費行業新趨勢、新機會與新模式

打造快消業與連鎖業上下游良性聯動的新型生態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