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部電影的經典瞬間,讓我們反思中國式教育

「附」五段視頻按先後次序分別出自電影:

《阿黛爾的生活》(2013,阿布戴·柯西胥)

《紅氣球之旅》(2007,侯孝賢)

《靈魂歌王》(2004,泰勒·海克福德)

《每分鐘120擊》(2017,羅賓·坎皮略)

《未知密碼》(2000,邁克爾·哈內克)

五部電影的經典瞬間,讓我們反思中國式教育

「視後話」

逢年過節,朋友湊湊難免不聊兩句教育孩子的話題,交流中我發現中國家長普遍存在以下共性:

1、大人要求孩子做的通常都是自己做不到的

比如說努力、勤奮、剋制、堅持等等這些品質。具體體現在自己從不主動吸收知識,卻要孩子好好學習;自己不做家務,卻滿口教育孩子要勤奮;自己剋制不住玩遊戲、上網、吃的慾望,卻告訴孩子要節制慾望;自己完不成理想計劃,卻讓孩子在枯燥乏味的補習班上堅持…

而所有這些施教者語言和行為的不統一,其辯護理由卻是:爸爸要賺錢養家啦,沒這個幅啦,爸爸這一輩子就這樣了,你別生在福中不知福啦之類說詞。

而這一特點,直接導致了下面的又一共性:

2、家長對孩子的“思考”與“花錢”嚴重失衡

這話怎麼說呢:一個家長很難為與自己孩子交流去讀一本“兒童心理學”的書籍;也很難為自己孩子選學一門樂器而去讀一部小說或人物傳記或是看一部有借鑑性的電影;他們更不會去費時間瞭解學校裡教孩子的老師是個什麼性格的人;由此,家長與孩子的心靈溝通也就基本上沒有了。不難理解,為什麼我們小時候在學校被老師揍回家不說(“紅黃藍事件”可不僅是新時代的產物了)!相反,花錢便是對這一缺失的最好替代品了,哪怕對那些工薪家庭。

3、家長喜歡把“玩”和喪志、懶惰、逃避聯繫在一起

喪的什麼志,通常是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的志;懶的什麼惰,通常是不愛上學、不愛寫作業的惰;逃避的又是什麼,自然,還是學習那些事兒!難道中國孩子就跟學校、學習有不共戴天的仇嗎?!難道玩就跟學校、學習水火不容嗎?難道“玩兒”裡面就不能藏著語數外、物化哲嗎?!

想想我們小時候,老師一邊在課堂裡尷尬地講著青春期生理課(有的乾脆把那章Pass掉),一邊在外面禁止談戀愛;一邊講著物理驅動原理,一邊警告你別拆毀物件;一邊大談特談語法,卻不讓你看課外書……

沒錯,玩兒就這樣和知識斷絕了關係,並被扣上了喪志、懶惰和逃避的屎盆子。

為什麼家長會如此義無反顧地支持這些觀念呢?接著看...

4、大部分家長篤定孩子成為“貝多芬、朗朗、馬雲”就會幸福

懷揣著這種信念的家長一定都是自己沒達到那些地位的人。因此,大家站在所謂的社會低處只能看到人家光鮮的東西。就像我們刷朋友圈通常只能看到別人的陽光面一樣,就像我們看國產都市片的華麗奶油畫面一樣。

於是,學習的終點便和那些開豪車、住洋房、旅遊度假式的中產生活自然地捆綁到了一起。

加之大眾通常只看國產娛樂、綜藝片和好萊塢大片,可想而知,如果哪個家長看了《爆裂鼓手》,還會不會嚮往自己孩子成為大師了;如果哪個家長看到北大學子畢業後在深山隱居三十年、或是街頭賣豬肉,他們還敢不敢送孩子去高等學府了。

以上觀念和共性讓千百萬中國家長一輩子墨守著一個不成文的規則:老子管小子!

5、中國家長跟孩子永遠不存在平等與友誼

如果我們人生中能有幸得到一兩個真心的朋友,我們會慶幸彼此之間的坦誠交流。哪怕是揭露自己的懶惰、玩物喪志、慾望、虛榮...為什麼我們要這麼做,因為我們需要釋放自己的天性。我把這種交流稱為平等和友誼。很可惜,這種袒露通常是平輩間的事情,在中國的家長與孩子之間是絕無僅有的,自然,這種家長與孩子也永遠成為不了朋友,哪怕是互相瞭解的朋友。

回到“五段視頻”中,你可以說那些孩子在接受教育,在學習,但沒有一個不是跟玩兒聯繫在一起的,看看他們那天真幸福的表情就知道了。沒錯,他們在學習中也釋放了自己的天性,這便是我們該去反思的東西。


撰文:太虛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