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不造單反相機?

咕咚漫畫

不得不承認,日本在機械製造上有著很多國家無法相比的實力,無論是相機、汽車,還是機器人。

從市場前景的角度看,單反相機屬於傳統行業,市場已經趨向於飽和,而且日本、德國等國本身工業化比較早,技術積累深厚,中國的廠商屬於後來者,沒有必要再去做單反相機了,機會不大,也沒有什麼優勢。

現在,光流技術做的好的廠商,都去爭搶VR或者AR的市場,掙錢的機會還比較大。

再回頭看下影像行業,相機在這個行業絕對算是專業化的儀器裝置。在10年前數碼相機剛進入消費市場那會兒,我們還可以看到不少國產品牌著手這一塊,清華紫光、明基、愛國者這些品牌也都有自己產品推出,事實上在那個像 素只有30萬的年代裡,國產數碼相機和主流的數碼相機性能方面差距不是很大,雖然傳感器這類核心技術國產廠商並沒有,但是產品仍很具個性,能夠和當時的國外品牌的數碼相機一拼。

隨後刷像素時代,國產數碼相機被迅速甩開了一大截,以至於後續沒有敢進入這個市場的國產廠商。

筆者認為主要原因還在於,一開始這些廠商沒有抓住時機,打開中國市場,所以後來很多廠商都做不下去了。不像在家電領域,海爾、小天鵝、美的、格力都是早期做出了名聲,站住了市場,所以才一直存在著。

在競爭上,如果當時錯過了時機,到近十年才進入,筆者認為是沒有必要的一件事。因為現在看來,未來的更多的價值在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新興領域,並不在這些傳統行業了,中國很多公司在這上面做的也是很好。


鎂客網

其實,中國是造得出單反相機的,而且很早就有了,比如:海歐、鳳凰,這兩個國產品牌都有推出自己的單反相機,當然只是使用傳統膠片的單反相機,而不是數碼單反相機。其實這條問題應該是問為什麼中國不造數碼單反相機的吧。


其實數碼單反也好,膠片單反也罷,光學技術的積累與經驗都不是用錢就能買到、借鑑就能學到的。為什麼很多數十年前就生產的徠卡鏡頭,現在也能發揮出非常優秀的光學質素,這當中涉及到機械製造的精度以及鏡頭鏡片的生產等等,這些都需要有強大的工業基礎才能實現。雖然早期日本品牌的膠片相機也是借鑑德國的技術,但經歷數十年發展後,日本相機品牌在民用領域的地位已經難以撼動,比如我們熟悉的佳能、尼康、富士、奧林巴斯、賓得等品牌,都是從膠片時代走到現在的數碼時代,而索尼雖然沒有膠片單反,但索尼的小數碼相機在數碼相機時代就一直佔據極大市場份額,並且索尼收購柯尼卡美能達後,也算是有了大量的單反技術,加上索尼的黑科技實力,所以現在索尼的微單相機相當受歡迎。

製造數碼單反相機,離不開不斷積累的鏡頭生產技術,特別是鏡片材料的選擇、加工、鍍膜等技術,這裡涉及到太多的精細加工技術了,高質量的鏡頭除了分辨率極高以外,在色彩還原、色散控制等方面都要極高要求。至於數碼單反的機身,這是一整套的系統啊,因為它不同膠片時代的全機械結構,數碼單反機身有成像元件(CMOS)、測光系統、對焦系統、圖像處理器……太多了。這些沒有前期的技術積累和相關經驗支撐,從零做起簡直太難太難了。

未來中國能造出數碼單反相機嗎?科客君認為是可以的,加油吧。


科客

其實你的這個問題,很多人剛買相機的時候都會遇到。很多時候,我們也都是會問自己,難道中國沒有這個能力造相機嘛?為什麼中國就造不出國產品牌相機呢?

中國的國產品牌

其實中國有相機,記得那會我上大學那會,有攝影社,就是購買的鳳凰的相機,但是是膠片機,1500多吧,單反了,上面鏡頭可換的。還有海鷗這些大名鼎鼎的牌子,為什麼後面沒落了,是因為數碼興起了,改革開放了,國外的相機進入市場,衝擊力太大。

為何現在沒有國產的數碼相機了

最根本的原因,不是中國沒有能力製造國產品牌的數碼相機,而是因為中國如果要製造國產品牌相機,耗費的成本太高,這麼舉一個例子,比如佳能一個單反,成本是1萬人民幣,如果中國要製造相同的產品,也許要1萬5人民幣,不是造不出,也不是沒能力,也不是國人不愛國,如果同樣價格下,我們會選擇國產品牌,但是價格差異大了,我們自然會傾向於購買便宜的產品。

還有個原因,就是品牌認知度,眾所知周,我們提到相機,肯定想到佳能或者尼康,或者索尼,但是誰會想到海鷗鳳凰?老一輩人也許知道,年輕人估計知道的很少了,這個前提下,你說誰會放心的去購買呢?

其實不是咱們不努力,不是咱們沒能力,在國外的相機已經如此完善的前提下,我覺得沒必要生產國產品牌相機了,倒是可以開發國產品牌的鏡頭,現在老蛙做的很不錯,希望可以這麼一直延續下去,在相機制造業,也出現中國血統。


光影的光陰社

感謝應邀,這個問題揭示了中國在工業上的一個短板,就是精密機械的製造.

在膠片時代單反是有的,海鷗DF是仿製的,模仿的很粗糙,後來的DF-300與鳳凰是引進日本的圖紙與生產線。


數碼單反是數碼.電子,光學,機械,材料精密加工等各種現代高科技統一體,又要有一個短板,就做不出相機來,以一個其中最不起眼的部件(柔性接線板為例)。

為什麼中國手機發現那麼迅猛呢?並且高端機型已經不輸給蘋果呢?這種是一個表面現象,問題的本質是中國還不具備完全生產一臺現代化智能手機的能力,手機重要的核心部分CPU都是直接進口的,甚至操作系統也是goole 開發的,廠家只需要把零部件組裝在一起,設計個時尚美麗的外殼,就可以貼牌賺錢了。

而單反相機,從裡到外,每一個零部件都體現了工業設計的強大實力,容不得半點誤差和虛假,還有相機圖像的傳感器,對焦模塊與測光模塊,鏡頭的鏡片、鍍膜的以及光學設計技術含量很高,不是一朝一夕之功。



另外,即使掌握這些技術,實現產業化需要大量資金投入,在國外廠家已經遙遙領先的情況,在於他們競爭壓力很大。

所以我們現在還不能生產單反相機。

但是國產的單反鏡頭已經上市了,這些鏡頭不比同檔次國外鏡頭差,說明我們在這份面需要努力了💪還是有很大機會的.

中國加油💪愛你我偉大的祖國.


文晶攝影

這個問題,是很多人的疑問,並且,我對很多人的解釋,也不以為然。

絕大多數人認為,中國不造單反(數碼)相機,是因為中國在精密機械、電子、光學等方面達不到一定的高度,造不出來單反(數碼)相機。

而我卻認為,中國造不造單反(數碼)相機,是想不想造,或者是有沒有必要!

首先,中國以前也有製造相機的歷史,造出的相機質量還相當不錯,比如鳳凰和海鷗。

(圖片來自網絡),這些也曾經是中國的驕傲。

還有像樂凱膠捲,這都是原來中國知名的影像產業。也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能製造彩色膠捲的國家之一。

可現在為什麼中國不造單反(數碼)相機了呢?

當今世界是個以市場為主的世界,絕大多數產品,特別是民用產品,都是以市場經濟為基礎的。像單反(數碼)相機,目前基本上是日本獨霸天下,是因為日本在這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尼康、佳能都是百年大企,在電子、影像方面獨步天下,有著享譽世界的質量,更有著龐大的市場群體做支撐,別的國家或企業都難以撼動其目前的霸主地位。但單反(數碼)相機畢竟是民用產品,只是一個普通的消費級的電子產品,你可以在市場上很容易的花錢買的到,既然是以市場經濟為主,那還有必要自己再研製嗎?就像你想有個小板凳,你是想買木頭、工具自己打一個呢,還是花十元錢買一個更方便、更經濟、更實用呢?這是想不想造的問題。

然後再說能不能造。眼下的中國,是“厲害了我的國”,航天、國防、基礎設施、能源等各行各業的大國重器,總是給人目不暇給的感覺,上天、入地、下海,都是走在世界最前列,這裡邊的科技含量哪一個也不比單反(數碼)相機低,但這些大國重器是買不來的,不是簡單的民用產品,“厲害了我的國”卻都是實現併成為世界翹楚。

央視《開講啦》一期節目中,演講人(忘了是誰了)曾經說過:研製任何東西雖然有個過程,但都不是問題,技術創新是以雄厚的人才儲備作根本、強大的經濟作基礎的,現在國富民強,經濟實力雄厚,人才濟濟,還有什麼造不出來的?

不是造不出來,是沒想造,它只是一個普通的民用產品!


南方之南

首先要糾正一下,不是中國不造單反相機,而是現在沒造單反了,以前生產的海鷗膠片單反還是不錯的。

現代單反相機是微電子技術、精密光學和精密機械技術的高度集成產物,需要持續的研發和巨大資金的投入。很多年來,以前的產業結構重點不在民用消費品,使得單反的研發沒有持續下去,但國家在其他高端技術方面取得了極大的成就,相信現在製造單反也不是啥難事。問題是你現在在單反領域再去花大力氣追趕日、德值不值?這個道理就如同美國也不造單反一樣,不是它造不出來,人家有價廉物美的,還去造它幹啥?

做好自己的新領域,一樣能飛向世界,大疆就是個好例子。

國貨,米家全景相機。

國貨,大疆無人機Mavic air。


遠方的視像

題主這個問題應該是現在沒有國產的數碼單反相機吧?

其實膠片時代有國產的膠片單反相機的。但是技術和效果只能用慘來形容。數碼單反時代,確實沒有國產廠商的影子。

個人覺得國產單反有以下幾個難度很難短時間突破。

  • 對焦系統,設計,工藝相當複雜
  • 光電傳感器,極強的技術封閉性。設計製成工藝複雜。
  • DSP處理器部分現在雖然不像光電傳感器封閉,但是有人賣的也是二流水準的處理器。
  • 即使光電傳感器和處理器都能買到,二者的自動化融合技術難度也很高。
  • 單反是一整套的系統,從鏡頭到對焦測光系統,到光電轉換,信號處理,到機身的自動化控制。如果沒有過硬的技術實力投入去深入研發很難做到成熟的產品。
  • 數碼相機產業尤其數碼單反,目前市場上普遍被日系壟斷,小眾產品有德系壟斷。隨著手機等消費電子產品功能升級融合,越來越蠶食數碼相機市場,數碼單反本身市場佔有率不是很高,尤其進入消費電子領域,價格一路降低,競爭越來越激烈,利潤空間越來越小。
那麼問題來了你期待國產單反嗎?

其實數碼微單已經有不少國產廠商嘗試了,相信隨著技術的進步,產品升級,無反相機的對焦成像技術進一步優化,希望未來我們可以使用體積小,性能好的相機產品。單反並不是不可替代的。


浩影映像

首先強調一下,咱們中國是造過單反相機的,不過是膠片單反,當時的海鷗牌膠片單反可是炙手可熱的好機器:

遺憾的是,由於後期國家經濟困難,以及重要光學材料供應的問題,最終停產了,非常可惜。




至於現在中國沒什麼沒再生產單反相機,總體可以分兩方面說:



一、技術封鎖嚴密,突破難度大

要進入一個成熟的行業,最大的阻力是什麼?不是錢,而是技術封鎖:



以佳能為例,2017年全美專利申請數第三:

別的不說,光單反系統領域的專利就數不勝數,大到整體結構,小到一個觸點,都有專利保護:


佳能混合取景器專利:


佳能單反翻轉屏專利:


這種知識產權防護體系龐大而密不透風,誰也不會把自己辛苦研發的成果拱手與人,想要突破非常困難。

二、前期投入太高,成本不划算



前面說了,要進入一個成熟的行業,除了面臨技術封鎖,還需要極其龐大的前期投入,不光是錢,還有人力物力和各種各樣的資源,甚至需要特別的政策紅利和支持,這些都是巨大的成本,一個是難以承受,二是不划算。



舉個比較誇張的例子,別人都開上戰鬥機了,你還從木棍綁翅膀開始研究,無論是從效果還是效率都不划算了。

總之,從個人情感上來說,我特別希望能有自己民族品牌的數碼單反,但是實際上可能性不是太大,除非能成為高鐵和大飛機這種上升到國家科技戰略級別的重大科研開發項目,可以排除萬難、不計成本地去推進。


小k印像

中國以前是能生產膠片的單反相機的。但是現在能不能造出與佳能、尼康媲美的數碼單反不得而知。為什麼中國不早單反相機?

第一,數碼單反,是高精尖的科技產品。可能中國目前還不掌握其核心技術。起碼在膠片單反切換到數碼單反的時期,我們是不具備相關技術的。人家又不會出口,自然我們就不能生產。而且全世界能生產出佳能、尼康這樣素質的單反相機的國家也屈指可數。

第二,有朋友說,我們現在的航天拍攝技術是頂級的,自然可以生產處民用的數碼單反相機。但兩者的科技含量究竟如何,我們沒有辦法衡量。只能說,即使軍用轉民用,也需要很多環節和環境。

第三,數碼單反發展到今天已經有很長一段時間了。這段時間全世界的數碼單反市場幾乎讓日本品牌佔領。而且市場需求有收縮的態勢。我們即使有了製造數碼單反相機的能力。誰願意在這個時候投資呢?如果沒有更優秀的器材,誰來消費呢 ?這都是實際的問題。

華為P20pro已經來了。或許這才是趨勢。包括小米投資的小蟻微單,也在滿足一部分攝影愛好者的需求。這應該是我們樂見的中國數碼攝影器材的發展之路。


金立攝影

其實原來我也想問這個問題,但這卻是中國民營企業的痛處,中國製造艱難爬行了幾十年,單反的專利技術要求較高,要研發生產建設生產線的話,前期投入很大,而且大部分是還都是打水漂的,屬於經驗積累,中後期也不一定能盈利,需要積累品牌效應,打破日德壟斷,這個過程耗時長,投資也很大。同時因為那些外國企業很早就開始做這個,對國人的品牌效應影響很大,所以中國的民營企業顯然缺少這樣的能力,不僅是資金,相比資金更大的是經驗問題,而政府又不會在這種不涉及國家安全方面的高科技有所投入,所以基本中國不太有機會發展自己的單反了。 不過收購一家倒是有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