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讀書,令你愉悅,那就夠了

愛讀書,令你愉悅,那就夠了

  在我心裡,讀書一直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像吃飯、睡覺一樣。

  我們每個人的生活經歷和生命體驗都太有限了,但人性是那樣豐富,世界又是那樣多元。讀書,不僅可以讓我們去更好地瞭解人和世界,還可以啟發我們的思考,撫慰我們的創傷,豐富我們的感知,令我們感覺不那麼孤獨。因為現在你所經歷的、感受到的,在書中可能已有人經歷和感受過,並把那些看起來是奧妙的奧妙,以更通透、更明曉的語言表達出來了。而你,不過只是這千千萬萬人中,正在經歷這種感受的其中一人。

  與其說,我讀的是書,不如說是自己。讀書時,我感到安靜、溫暖、自在,像是擁有了很多古往今來的知己。作家木心曾說:“要敢於和古人稱兄道弟,親密無間。”我很贊同。因為最瞭解你的,與你生命經歷和體驗最接近的,有時候可能不是身邊人,而是幾百年前的某個詩人、某位作家。

  所以只要有時間,我是希望自己每天都可以閱讀的,哪怕只有15-20分鐘。我不希望只是在有需要的時候,才去有目的性地閱讀。我更願意它成為我的一個生活習慣。現在,無論走到哪裡,我都會隨身帶上一本書。隨身帶書的好處是,無論你在機場等飛機,還是在某處稍微坐一會兒,都可以把它拿出來看一看,哪怕只能讀上一頁或者一行。若是還能遇到某段觸動內心的文字,整個下午或者晚上,都會感覺變得不一樣,像是突然有了陽光或者星星。

  在我的記憶中,很多啟迪與共鳴,都發生在這樣一個個不同的閱讀瞬間。這些瞬間中,我有感動,有思考,有成長,有憂傷,也有豁然開朗。而隨著讀書習慣的養成,我也會更瞭解自己和書之間的關係。

  每個人都有適合自己的書。不同的時間、場合、情緒下,所能讀的書也不同。如果有長途飛行計劃,或者更多的獨處時間,我會選擇一些耐人尋味的,比較偏哲學性的書。這類書可以讓我邊讀,邊思考,邊發呆。但如果說,這幾天我經常在片場,那我會帶一些比較易懂的書,比如說一些故事性、情節性強的小說,或者是詩集。因為片場一般比較嘈雜,人很難完完全全靜下心來。

  一般來講,我出門會同時帶著好幾本書。有的書,我只放在臥室的床頭;有的書,我從不拿出房間;還有的書,我會隨身攜帶。放在床頭的書,一定是我在最安靜的時候要去讀的;而隨身攜帶的,則要滿足我在大多數環境下,都能隨時放鬆閱讀的需求。

  經常會有朋友會問我,能不能推薦讀什麼書?其實推薦書是很難的。一是我覺得自己讀得並不夠,其次就是每個人當下的狀況、心境都太不相同了。我平時要是去買書,拿起一本書,讀上15分鐘,如果還沒有吸引我,那我就會果斷放下,不管它是什麼書或者是誰推薦給我的。

因為讀書時,我們所感受到的最直接的愉悅感,才是閱讀中最珍貴的。

愛讀書,令你愉悅,那就夠了

  的確,閱讀是一件非常私人的事情。讀一本書,帶給我的首先是愉悅,其次是思考,然後是對價值觀潛移默化的影響。我不喜歡讀書變成一種炫耀知識的方式,而且我記憶力不好,我也炫耀不起來。朋友問我讀過某本書嗎?我說:“讀過。”然後他或許馬上能倒背如流出書中的某一段:“你覺得這段是不是寫得特別棒?”我說:“是是是,寫得特別棒,聽起來特別耳熟。”但我是真的背不下來。有時候,我似乎連一個例子都舉不出來,來證明我讀過,但是我又確實讀過它。

  幾年前,我看《蒙田隨筆》,他在書裡說,他一直在讀書,但一直記不住書中的內容。他說:“我讀書可不是為了讓大腦變成信息的存儲地;我讀書就是為了更多地思考,更好地轉化我的知識。”

  這讓我深以為然,也對記憶力不好這件事,藉機釋然了。

  是的,如果讀書能帶給我愉悅,啟發我思考,或是豐富了我的感受力,我覺得這就夠了。讀書,還是不要有太多的目的性。讀書就是讀書去好了,就像生活就是生活去好了。

一本好書,只有逐字逐句的讀下去,才能體會到它的“好”。尤其是名著,很多名著初讀可能深奧,要多復推敲才能體會其中的奧妙,毛主席都曾說“《紅樓夢》不看三遍沒有發言權”呢!

只有被我們認真讀過的書,才會融進我們的骨血,嵌入我們的靈魂。


愛讀書,令你愉悅,那就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