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根本,不在於老師手裡有沒有教鞭,而在於父母的態度和素質”,你怎麼看?

凡大先生


這話也沒錯,以前老先生要打手板,沒聽說過家長找上門去理論的,倒聽說過家長帶上禮物和孩子上門認錯賠禮的,放在現在,這老先生得認錯賠錢了,以前家長愛說:他不聽話,請您給我打,現在家長會說:他不聽話,你咋教起的,打,你打一個給我看喃,哈哈😄


寒山樵者


大笑。我都五十一歲了,我看家長的話,不對的多,也不起啥大作用(極個別的例外,比如德國著名的天才卡爾威特的培養)。我父母是公務員,當年我和我哥讀書的時候,我父母就對我們的學習很不感興趣,讓我兩別考大學了,接父母的班就行。理由是看學習太累人,別把我兩累壞了。我和我哥根本沒理他們,80年代中期一起考入了大學,當時可謂威震四方呀。你懂嗎?一般的家長,也就這水平,又不是什麼教育工作者,知道什麼教育孩子的事呀?老師才是專業的教育工作者,學校是專業的教育機構,這部分的責任才是最大的,不但是教知識,還要教做人,所以才叫“傳道授業解惑”。


zm139682913


教育的根本,不在於教師手裡有沒有教鞭,而在於父母的態度和素質,你怎麼看?

我是從70年代走過來的教師,我從1970年一直教到2009年,共39年。

70年代,那時人雖窮,但都希望子孫能讀好書,求取一條好出路,能脫離貧窮的農村生活。

那個時代,很少人到學校鬧事,人人都希望老師能嚴厲教育自已的孩子。竹棍下面出人才。那個時代,學校既是清水衙門,又是一片淨土。

改革開放後,人們有錢了。計劃生育,使父母們過份溺愛孩子。一有什麼事,一些父母就到學校興師問罪,清淨的校園從此不清靜了。

加上一些人富起來了,而老師還是仍然的窮秀才。有的人說他賺一天的錢超過一個老師一年的工資。有的人對老師的尊重減弱了,尊師重教也減弱了。

一些家長認為,書讀得好就讀,讀不好就出來打工,做生意,同樣有出路。不讀書也能賺大錢的思想成了一些人阻止孩子讀書的麻醉劑和藉口。

學校裡,無心求學的學生多了,老師怕家長鬧事,不敢認真管理學生,打打鬧鬧,學校欺凌也多了,學生把手機帶入課堂,影響上課,…

許許多多學生的違紀行為與父母的溺愛和放縱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所以,教育的根本在於父母的素質和態度。這一點解決不好,老師的教鞭很難起作用,就是舉起來,學生也不怕,因為他們背後有著父母作後臺呢!


黃爺30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態度和素質影響著孩子的言行,關係著孩子的健康成長。我贊成題主的這個觀點。

1、孩子的健康成長決定於父母的態度和素質。

俗話說,有其父必有其子。父母的一言一行直接影響著孩子成長。凡父母為人正直,熱愛學習,工作努力,無私奉獻的,其子女通常也會仿效父母的為人,其子女的言行也與父母基本一致。凡父母不務正業,無所事事,惹事生非的,其子女也會受到不良影響,不愛學習,不求上進,最終成為問題少年。因此,父母端正的生活態度和正確的人生觀,父母自身的教育素養和素質,直接影響著子女,成為孩子的榜樣;而父母不正確的態度和較差的素質,對子女往往起到反面作用。

2、孩子不良行為背後是愛的缺失。

有一問題少年,平時不按時完成作業,與老師關係緊張,初二至高一階段,迷戀網絡遊戲,還經常到校外打架,多次被學校處分。當老師把該生的父親喊到學校配合教育孩子時,父親先反思了自己,有沒有關注過孩子的學習?每週陪伴孩子學習的時間有多長?每週與孩子溝通交流過幾次?效果怎樣?孩子出現問題非打即罵,能教育好嗎?通過反思,該家長認識到自己作為父親其實並沒有真正的關愛孩子,更沒有為他樹立起榜樣。於是他決心先改變自己,與孩子談心,陪伴孩子學習,自己率先戒掉麻將,主動學習,用自己的榜樣力量影響孩子,教育孩子。結果,最後變好的,不僅是孩子,而且是父親。所以,孩子教育,不僅靠老師,更要靠父母的真正改變,靠父母的態度和素質。

3、父母是孩子的精神導師、成長導師。

父母陪伴孩子學習,與孩子一起面對成長中的困難,共同成長,是雙方人生境界的一種提升。因為在陪伴中,父母的價值觀、行事方式都會對孩子產生深刻影響。父母端正的人生態度和較高的素質,為孩子的人生領航。所以,父母是孩子的精神導師和成長導師,其道德俢養達到一定高度時,所散發出來的人格力量是無比強大的。父母要做子女的表率,不僅做孩子的心靈的導航者,而且做孩子成長路上的引路人。

總之,孩子的成長,既離不開老師的教育,更離不開父母的關愛和引領。家校攜手,才能共育英才。





中學政治教師


我渴望這句話是真理

我首先不評論這句話的對與錯,我只是想說:作為老師的我,真的非常希望這句話就是真理!如果這句話是真理的話,那我便可以對家長說“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家長”,於是我便樂得輕鬆自在。但我轉而又想,我是非常討厭這一句話“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因為這句話從某種程度上成了我們老師頭上的緊箍咒。正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其實我們把教育的責任全部推給家長也是不對的。教育是一件相當複雜的事情,教育實際上是家庭、學校、社會三個方面合力的結果。任何人如果企圖把教育的責任推給三方中的任何一方,都是不對的。

如果一定要從家庭、學校、社會三個方向找出來最靠譜的一方,那麼我覺得這一方必然是學校和老師。為什麼呢?

1、社會只是一個大環境,他只能把握教育的大方向是正確的,而社會不可能細則的把握每一個學生的發展方向。

2、家庭教育受家長的文化、觀念、經濟、工作時間、性格等各個因素影響。也就是說,家長們根本沒有受過教育孩子方面的系統訓練,家長們也不可能花盡可能多的精力在孩子教育的方面,畢竟家長們需要工作的。我甚至認為,如果家長們的教育觀念和教育方法不正確,那麼你要教好家長們比教育好他們的孩子還要難,畢竟家長們已經是成年人,經過了最佳的可塑期。

3、學校和老師是專門做教育的,又受過了教育方面的系統訓練,並且擁有長期的教育經驗,因此學校和老師應該是最可靠的,也應該是最可靠的。但問題是現在最靠譜的一方被壓制的實在太厲害,往往發揮不了應有的作用。

結語

綜上所述。提問中的這種說法是不對的,教育本來就是合力的結果,把責任推給任何一方都是不對的。而學校一方本應該是最靠譜的一方,孩子教育的問題多一點依靠學校也是對的,但問題是現在的學校被壓制的太厲害了,有的時候根本使不上力。

期待你的認可和關注!


肥仔老師談教育


教育的根本,是尊重!

有人可能不解地問:尊重?我們這些學識淵博、閱歷豐富的師長,還要去尊重那些小屁孩?

對!我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因為題主的問題牽涉到父母和老師,所以,我就從父母和老師的角度,分享我的觀點。

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對孩子的尊重,是孩子成長的最好最廉價的養料。

  • 1.父母對孩子的尊重,能樹立孩子的自信。
  • 2.父母對孩子的尊重,能激發孩子學習的興趣。
  • 3.父母對孩子的尊重,能培養孩子的責任心。
  • 4.父母對孩子的尊重,能培養孩子的感恩之心。

試想,當孩子在這四方面都有了意識,再把他們送進學校,是不是相當於把培育了一顆飽滿的種子,丟進了肥沃的土壤?

教育是平等的嗎?從這個角度說,家長的理念不同,教育方式不同,就決定了同批次進校的學生,起點是不平等的。很可惜可悲的是,現實中,老師和家長都只看到了孩子的成績。


二、學校,是孩子成長的主陣地,老師對學生的尊重,決定著孩子人生的高度。

1.老師對孩子的尊重,能激發孩子對老師對學校的熱愛,對學習充滿興趣。我們都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們也非常熟悉一種現象:學生喜歡哪個老師,他就愛學哪門學科。這份熱愛和興趣,本質上是老師對學生尊重出來的。

那些對學生不一視同仁,只偏愛成績好的學生,甚至只偏愛家庭條件好、有社會地位的家庭的學生的老師,師德都是不合格的。

2.老師對孩子的尊重,能激發學生的創造力。我們都知道,創造是要推陳出新的,學生都是學前人留下的知識,談何創新?如果你這樣想,就大錯特錯了。孩子的創造力,主要體現在他們在學習方式上的探索。比如:寫作時,他找到了一個與同齡人不同的角度,用上了班上的同學還沒用過的寫作方法;數學上發現了一種新的解題思路;英語上發明了一種新的記憶單詞的方法等等,都是創造,都是非常值得老師尊重的。

3.老師對學生的尊重,能讓他聽得進批評的意見。學生,不管是哪個年級的,都必定還是孩子,他們做不來、做錯、認識不到,都是多麼正常的事情。如果他們是生活在一個被尊重的班級,老師以任何方式批評他們,他們都樂於接受,勇於改正或改進。如果平時不被尊重,孩子們的逆反心逆反行為就出來了。比如我就看到過,學生被批評時,就有走極端的學生,惡劣地反問:你是我的哪個呀?你憑什麼管我呀?你看,尷不尷尬。

4.老師對學生的尊重,會使學生有更高的精神境界。學生在被老師尊重的耳濡目染中,他們能感受到老師人格的力量。他們逐漸也會用同樣的人格示人、示物。

三、父母和老師,尊重孩子什麼?

1.尊重他們的興趣。我們成人都有一種感受,就是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時,心情愉快,而且還是事半功倍。其實孩子一樣。所以,用大人的意志來安排孩子前程的做法,是最不妥的做法。家長把自己沒有能夠實現的人生理想,寄託在孩子身上的想法,也是天真的。

2.尊重他們的錯誤。一個人不是天生就什麼都懂的,如果是那樣的話,就用不著辦學校,用不著去讀書了。每個人都是在不斷的試錯中成長起來的。尊重他們的錯誤,就是在尊重他們的成長。我們要做的是,引導他們認識到為什麼會錯,怎樣糾正他們的錯誤。那些在孩子一犯錯誤就批評、打擊、諷刺的做法,無論是家長還是老師,都是愚蠢的。

3.尊重他們的個性。人的性格,很大程度上是先天決定的。我們通常都習慣把人的性格分為內向型和外向型,其實沒有哪一種性格不好,每一種性格都有他的優勢,我們要做的,是把他們性格中的優勢激發出來。



四、父母和老師,在尊重孩子的過程中,要注意什麼?

1.尊重不等於遷就。尊重是要有原則的,不是說,他要天上的月亮,你就去想辦法給他摘下來。只要有不合情不合理的要求,不合情不合理的做法,我們就要制止,千萬不能遷就的。還有人認為孩子還小,有錯就不去管他,也是不行的。不同年齡階段有不同的要求,那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也有不同的缺點、會犯不同的錯誤。家長和老師要做的就是根據年齡特徵去判斷奇點和錯誤是不是原則上的。

2.尊重不等於代替。現在的家庭現在孩子都是家庭的寶貝。隨著城市化進程的發展和科技智能化的發展,家裡的事情也不是很多。所以,越俎代庖的事情,時有發生。我還經常聽到一些家長說:只要你讀書得行,什麼事情都不要你做。這種做法和這種觀念 ,都不是真正的對孩子的尊重,而是對孩子的危害。

3.尊重不等於完全放手。孩子都是在成長中的,他們需要家長和老師的指導,所以說家長和老師無論是在知識上、還是在思想上、還是在行為習慣上,都是要扶著走的。而不要一聽說尊重、自主,就完全讓他們自作主張。

這樣看來,教育的根本,不是老師的教鞭,也不是家長的態度,而是老師和家長都要具有一樣素質:那就是對孩子的尊重。


語文思維


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即有側重,又彼此融合,都很重要,不能互相替代。

家庭教育,重點內容是面向生活,突出實用性。人生第一課,自然是來自於父母,開口說話,開始走路,都是父母的引導與幫助。此後,家庭教育一直貫穿人的成長過程。生活習慣的養成,家務技能的培養,待人接物的禮節,行走坐立的規範,每一方面都是家教的內容。筷子怎麼拿,衣服怎麼洗,菜怎麼摘,餃子怎麼包,家用電器怎麼使用……家長不厭其煩地、潛移默化地告訴指導。而且,人的很多生活技能就是這樣形成的。

學校教育,重點指向人的發展與社會需要,突出規範性。學校講立德樹人,就是培育良好品德,掌握必要的知識,成為社會有用之材。學校教育體現國家意志,在理念、內容、方法上,都有要求或標準。

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要互相融合,老師與家長要互相配合。第一要做好消息交流。老師和家長要及時溝通,要客觀公正評述學生表現,用事實說話,要從人的發展這一角度認識學生。要做到老師不偏激,家長不溺愛。

老師不能把學生問題推給家長,動輒讓家長把學生領回去教育。家長也不能反過來抱怨老師,認為孩子不好都是老師的錯。就是說,學生出現問題,老師與家長不能互相推諉埋怨,而是要共同努力。

事實證明,家長素質再高,也不見得孩子優秀。小商小販的孩子,一樣知書達禮,考上重點大學。

無論學校教育還是家庭教育,都要講方法,至少要在態度上真誠互信,即使出現問題,也要互相包容諒解,不能影響學生成長。


管窺蒼穹


這個"教育的根本問題"有待定我們把教育的最為關鍵因素確認與定位,教育是"三位一體"的良性循環與相互配合。在這個"主題思想"中,我們著重討論交流這兩個教育主題或主要角色;

一,"教育的根本,不在於老師手裡有沒有教鞭"?這是對教育的誤讀或偏見認知,為什麼?因為教育的"根本利益"是培養造就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新時代接班人。而老師的真正意義是:它受社會的委託對受教育者進行專門的教育。"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對學生來說,又是學生智力的開發者和個性的塑造者。在教育過程中,教師是起主導作用的,他是學生們身心發展過程的教育者,領導者,組織者。教師工作質量的好壞關係到我國年輕一代身心發展的水平和民族素質提高的程度。從而影響到國家的興衰。因此,僅僅把"老師手裡的教鞭"視為教育成敗的"根基",是錯誤的判斷,是離譜的"曲調",是背離"教師職責"與"教育根本"目的的。

二,"教育的根本"與"父母的態度和素質"息息相關,而不是"最終結果"。因為"態度"是基礎性教育過程,"素質"是育人"配套設施"。教育真正有效的根本性"回饋\

喜205409161


相當於警察不佩槍,警棍,國家不設監獄,遇見有人違法犯罪,警察就上去給他講道理,那些人都要聽,這其實是一個道理,成年人心性那麼成熟,道理比哪個都懂,都管不住自己,何況小娃娃?國家為什麼要製造核武器?還不是一種威懾?反問一句,有沒有哪個家長從來沒有打過娃娃的?答案不言而喻,有肯定都少得可憐。在學校如果把教鞭懲戒權交給老師,我敢保證至少80%的學生不會受到懲戒,教鞭在老師手中其實就相當於核威懾,沒有哪個老師天生想打學生。當然學校教育只是一個方面,還需要家庭教育,家長的態度好素質特別高,不溺愛娃娃,一直嚴格要求,那麼當然不在於老師手裡有沒有教鞭,但可不可能全國的家長都有那樣的態度和素質?顯然太理想化了,所以應該把教鞭還給教師。


人品付了錢


我完全贊同你的觀點,教育的根本不在於老師手中的教鞭,而完全在於家長的態度和素質,家長是孩子的影子,什麼樣的家長培養出什麼樣的孩子。(我女兒,女婿都是研究生,女婿喜歡圍棋,外孫女也喜歡上了圍棋,還多次比賽獲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