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體面的活著,但願能體面的死去

死亡,向來是人們忌憚的話題之一。但即便害怕,卻無人能逃脫得了,那何不坦然一些面對。

不能體面的活著,但願能體面的死去


今天想與您分享一部電影《入殮師》的二三感悟。這是2008年上映的日本電影,曾榮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亞洲電影等獎項。

影片講述的是一名大提琴手失業後,因為沒有一技之長而被迫稀裡糊塗的找了一份工作,這份工作便是入殮師。他從抗拒,到慢慢接受,再到最後喜歡,直至理解這份工作的價值。

影片以平靜的敘述,給人暗示了關於生死的理解,值得人反覆回味。

不能體面的活著,但願能體面的死去


入殮師這份工作,對於很多霍邱人聽起來有些陌生,因為這個行業在霍邱還沒有興起,但是在一些大城市或者國外,還是比較常見的。說白了,就是給亡者化妝納棺,讓他們更體面的與這個世界告別的人。

但是因為對死亡的忌諱,許多人對於入殮師這個職業也是帶有相當嚴重的偏見,或許他們理解尊重,但是絕對不會允許身邊的親人去從事這個工作,因為晦氣。影片中,男主一開始也沒法接受這份工作,扮演個亡人接受入殮的過程都已經使他整個人感覺窒息。

第一次陪著導師入殮的是一位死亡兩個星期的老太太。因為死亡時間過長,已經發生了各種腐敗現象,散發著難聞的氣味。死亡兩個星期才被人發現,影片中的橋段其實在我們現實中也是在上演著,越來越多的空巢老人,因為身邊無人死亡後不能及時被發現而發生死亡後的生化反應變得面目全非,不忍直視。男主嘔吐不止,不能完全放開。即便導師大聲呵斥他也沒能讓他坦然接受。但是因為生計,他還是慢慢的接受了。

不能體面的活著,但願能體面的死去


面對著不同人的死亡,他和導師儘可能的給他們畫上最好看的妝容,讓他們然後幫他們納棺,然後體面的與俗世告別。每個人的生前或許都有自己獨特的一生經歷,不管仁慈善良的,還是跋扈惡毒的,卻終歸會與世界告別。

每個人送別著身邊的人,有一天也會變成安靜躺在那裡的人被送別。

他們的工作,給了逝者關於死亡的儀式感,鄭重給自己的一生畫上句號。

面對納棺的過程,生者大多還是能平靜面對的,可是當看完逝者妝容明豔,衣著翩翩,彷彿睡著一般的人卻要被封存在那一方棺木中再也不能聽見聲音,看見容顏。情緒就到了崩潰的極點,再也無法抑制淚腺的決堤!

不能體面的活著,但願能體面的死去

​影片中,男主最後入殮的是自己多年不見的父親,當家人目睹了他為父親入殮的過程後,彷彿突然明白了這個職業的意義。他們像影片開頭在迷霧中給車引路的燈,因為入殮師,死去的人才能體面而安然的與我們告別,去往他們該去的地方。

不能體面的活著,但願能體面的死去

當然,影片中值得深思的地方遠不止這些。關於親情,愛情,很多很多。

生命本就是一場朝聖的旅行,過程必定坎坷,這一場入殮裡,需要明白的,也許需要我們一生去感悟!

今天為您推薦這部電影,如果您也有想說的,不妨互動下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