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上山採集的幾種野菜藥草抗癌防癌也許對你有大用

剛剛上山採集的幾種野菜藥草抗癌防癌也許對你有大用

剛乾上山採集的野菜野草圖片

本草綱目 草部第十七卷 草之六

澤漆:【釋名】漆莖(《別錄》)、貓兒眼睛草(《綱弘景曰∶是大戟苗。生時摘葉有白汁,故名澤漆,亦齧人肉。餘見下。

【集解】《別錄》曰∶澤漆,大戟苗也。生太山川澤。三月三日、七月七日,採莖葉陰乾。

莖葉 【氣味】苦,微寒,無毒。《別錄》曰∶辛。大明曰∶冷,有小毒。之才曰∶小豆為之使,惡薯蕷。

【主治】皮膚熱,大腹水氣,四肢面目浮腫,丈夫陰氣不足(《本經》),拔毒,治臃腫,肺癰,癤腫。利大小腸。主蠱毒【發明】時珍曰∶澤漆利水,功類大戟,故人見其莖有白汁,遂誤以為大戟。然大戟根苗皆有毒洩人,而澤漆根硬不可用,苗亦無毒,可作菜食而利丈夫陰氣,甚不相侔也。

小方: 牙齒疼痛∶貓兒眼睛草一搦,研爛,湯泡取汁,含漱吐涎。(《衛生易簡方》)

男婦瘰 ∶貓兒眼睛草一二捆,井水二桶,五月五日午時,鍋內熬至一桶,去滓,澄清再熬至一碗,瓶收。每以椒、蔥、槐枝煎湯洗瘡淨,乃搽此膏,數次愈。(《便民圖纂方》)

癬瘡有蟲∶貓兒眼睛 草,曬乾為末,香油調搽之。(《衛生易簡方》)

本草綱目 第二十七卷

蒲公英

【釋名】耩耨草(音構糯)、金簪草(《綱目》)、黃花地丁。

時珍曰∶名義未詳。孫思邈《千金方》作鳧公英,蘇頌《圖經》作僕公罌,《庚辛玉冊》作鵓鴣英。俗呼蒲公丁,又呼黃花地丁。淮人謂之白鼓釘,蜀人謂之耳瘢草,關中謂之狗乳草。按∶《土宿本草》雲∶金簪草一名地丁,花如金簪頭,獨腳如丁,故以名之。

【集解】保升曰∶蒲公英草生平澤田園中。莖、葉似苦苣,斷之有白汁。堪生啖。花如單菊而大。四月、五月採之。

時珍曰∶地丁,江之南北頗多,他處亦有之,嶺南絕無。小科布地,四散而生,莖、葉、花、絮並似苦苣,但小耳。嫩苗可食,《庚辛玉冊》雲∶地丁葉似小萵苣,花似大旋 ,一莖聳上三、四寸,斷之有白汁。二月採花,三月採根。可制汞,伏三黃。有紫花者,名大丁草,出太行、王屋諸山。陳州亦有,名燒金草。能 硃砂。一種相類而無花者,名地膽草,亦可伏三黃、砒霜。

苗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婦人乳癰腫,水煮汁飲及封之,立消(恭)。

解食毒,散滯氣,化熱毒,消惡腫、結核、疔腫(震亨)。摻牙,烏鬚髮,壯筋骨(時珍)。

臭椿皮的藥用:

1.《本草通玄》:樗白皮,專以固攝為用,故瀉痢腸風,遺濁崩帶者,並主之。然必病久而滑,始為相宜,若新病蚤服,強勉固澀,必變他症而成痼疾矣。凡用颳去粗皮,生用則能通利,酸醋炙即能固澀。

2.《藥性論》:治赤白痢,腸滑,痔疾瀉血不注。

3.《食療本草》:主疳痢,殺蛔蟲。

4.《本草拾遺》:主赤白久痢,疳蟲,去疥,主下血。

5.《日華子本草》:止瀉及腸風,能縮小便。

6.《本草衍義補遺》:能澀血。

7.朱震亨:治赤白濁,赤白帶,溼氣下痢,精滑夢遺,燥下溼,去肺胃陳積之痰。

8.《醫林纂要》:洩肺逆,燥脾溼,行氣分溼熱。

9.《本草再新》:去肺胃之痰火。

10.《現代實用中藥》:內服治婦人子宮出血及產後出血、子宮炎、腸炎、赤痢、腸出血、膀胱及尿道炎症、淋病等,有消炎、制泌、止血之功;又治神經痛及肝臟、脾臟等之疾患。藥材基原:為苦木科植物臭椿的根皮或樹幹皮。

採收和儲藏:春、夏季剝取根皮或幹皮,颳去或不颳去粗皮,切塊片或絲,曬乾。

藥理作用:1.抗菌作用:

100%煎劑在體外對福氏痢疾桿菌、宋氏痢疾桿菌和大腸桿菌有抑制作用。

2. 抗腫瘤作用:

臭椿酮和苦木素均有抗腫瘤作用。臭椿酮對人體鼻咽癌(KB)細胞有細胞毒活性,其 ED50為10-2-10-3ug/ml 在0.12-4.00mg/kg劑量時,對淋巴細胞白血病P388顯示一定活性。苦木苦素在4mg/kg 時對小鼠白血病P388的生命延長率為65%,劑量降到50ug/kg,生命延長率仍高於25%。對人體鼻咽癌KB細胞的ED50為10-2ug/ml。

功效:清熱燥溼;澀腸;止血;止帶;殺蟲

視頻加載中...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