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6救市失敗,V7難當大任,華晨中華未來何去何從?

近觀中國這幾年的車市,在汽車市場消費升級的大環境下,豪華品牌和合資品牌的價格紛紛下探,自主品牌突圍日益艱難,但以長安、長城、吉利等為代表的一眾自主汽車品牌已然在外資品牌群狼環伺的競爭中完成了向上突圍和各個細分市場的覆蓋,從實現年銷量趕超到品牌口碑構築,擺脫了消費者心中固有的低質低價的形象。當然,也不乏掉隊者,比如華晨中華。2017年,華晨中華全年銷量僅為48461輛,年環比下降49%,在所有品牌中排位第57,2018年雖然在中華V6高調亮相後月銷量急速攀升,卻又在短短几個月內出現急速下跌。2018年4月份,中華汽車銷量僅有六千餘臺,而今年1-4月份它的銷量只有3萬多臺,顯然已經被市場邊緣化。

V6救市失敗,V7難當大任,華晨中華未來何去何從?

作為本土起步較早的自主品牌,華晨中華為何銷量長期不見起色,它為什麼在中國汽車消費轉型升級的關鍵當口“掉隊”了呢?這還得從華晨中華產品與品牌本身來分析一下。

比附寶馬,難掩產品力羸弱

華晨中華一向將比附寶馬作為營銷策略,以“寶馬背書”“寶馬團隊加盟打造”作為宣傳點,藉助比附寶馬塑造高端自主的形象,為新產品造勢宣傳。

以華晨中華的主力車型中華V系列為例,產品剛亮相或上市時,V3打的是寶馬團隊加盟,V6是與寶馬共線生產。雖然這種戰略性宣傳引起了媒體和消費者大量關注,扔掩蓋不了產品本身競爭力羸弱的事實。中華V3售價8萬以下的車型,全為手動擋,對駕駛要求較高;在安全配置方面也難令人滿意,ABS、ESP等常見配置也只在頂配車型才有,更不用說車道偏離預警系統等技術了。中華V6作為V3向上兩代的升級版,1.5T的發動機僅比V3的最大馬力大2Ps,作為一款新產品,它也缺少核心賣點,除了4620X1922X1734的尺寸稍有優勢,並無其他核心競爭力。

隨著市場細分不斷擴張,消費者可選擇車型的增多,同價位的自主車型,配置比中華V3與V6豐富的不在少數,導致這兩款車型在關注期過後銷量斷崖式下跌。中華V3作為華晨中華的主力拉動點,從月賣萬輛到現在的2000輛,銷量下滑了77.41%。中華V6更是沒能在市場上激起太大波瀾,到今年1-3月,中華V6累計銷量已經下跌至7000多輛,下滑幅度達86.83%。

V6救市失敗,V7難當大任,華晨中華未來何去何從?

V6救市失敗,V7難當大任,華晨中華未來何去何從?

如今扭轉華晨頹勢的擔子從中華V6轉交到了中華V7身上。雖然V7是基於全新平臺打造,但其外觀、內飾改動甚少,仍是類似寶馬的“雙腎”設計,內飾基本與中華V6風格一致。另一方面,中華V7定義為中型SUV,但相比競品車型哈弗H7、傳祺GS8比,缺乏新鮮感且空間表現平平的中華V7,產品競爭力力依然堪憂。

V6救市失敗,V7難當大任,華晨中華未來何去何從?

質量、安全問題導致品牌力雪崩式下滑

從各大論壇和汽車投訴網站來看,中華的發動機質量把控存在比較明顯的問題,包括機油乳化、燒機油、抖動、熄火、爆震、異響等等問題層出不窮。

中華V3作為華晨中華品牌的主力車型,剛推出確實很受歡迎,隨著各種質量問題的爆發,比如機油乳化、發動機漏油、變速箱異響、車漆起泡、方向盤異響以及制動系統故障等,它在消費者中的口碑已大不如前。

V6救市失敗,V7難當大任,華晨中華未來何去何從?

V5各種質量問題也多次被眾媒體曝光。發動機異響、皮帶異響、中控異響、變速箱異響...各種異響。剛提車變速箱就漏油,轉向系統失靈、中控黑屏、各種故障燈亮...毛病一籮筐。

V6救市失敗,V7難當大任,華晨中華未來何去何從?

質量問題頻發大幅度拉低了華晨中華的品牌溢價水平,而安全問題成了壓垮華晨中華品牌力的最後一根稻草。如果一款車的安全性不足,將對品牌信賴度有著直接的影響,2018年4月21日,最新一期C-NCAP碰撞試驗,華晨中華V6獲得49.7分,在本次C-NCAP成績中得分最低,僅獲四星。結果公佈後,媒體質疑華晨中華車輛安全性的聲音甚囂塵上,華晨中華的品牌力徹底雪崩。

V6救市失敗,V7難當大任,華晨中華未來何去何從?

如今的中國市場的自主品牌都在全力構建自主研發體系,提升產品設計水平和質量,在品牌向上的路上奮力前行。而華晨中華卻不思進取,依靠寶馬“偏安一隅”,產品競爭力與吉利、長城、廣汽等一線自主品牌越拉越遠。殊不知打鐵還需自身硬,華晨中華一味的依靠合資企業“輸血”並非長久之計,如再不著力提升自主研發水平,挽救品牌形象,恐怕要被市場淘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