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提比略要放棄易北河防線?

篠原禮彌

提比略皇帝(14-37年在位)的雕像

從根本上說,提比略之所以將羅馬帝國的東部邊境限制在萊茵河一線,實際上是遵照了他的前任奧古斯都“不再對外擴張”的原則。另一方面,由於羅馬帝國在歐洲的擴張已達到極限所致,將萊茵河和易北河作為分割羅馬與日耳曼人的“天然疆界”是極為自然的考慮。而導致提比略作出這一決策的直接原因則是兩個事件:條頓堡森林之戰和日耳曼軍區的部隊譁變。

先說條頓堡森林之戰。羅馬軍隊於公元5年設立日耳曼行省後,試圖在萊茵河以東地區推行羅馬制度,此舉招致日耳曼人的不滿。於是日耳曼人爆發起義,在阿米尼烏斯的領導下與羅馬的行省總督瓦盧斯作戰。9年9月爆發了條頓堡森林之戰,熟悉地形的日耳曼人成功伏擊了羅馬軍隊、贏得了一場漂亮的勝利,此戰中羅馬的第17、18、19三個軍團損失慘重、幾乎全軍覆沒,統帥瓦盧斯戰敗後也負罪自殺。條頓堡森林之戰不僅成功阻止了羅馬帝國繼續向日耳曼地區擴張的進程、保障了萊茵河東部日耳曼人的獨立地位,同時也導致羅馬帝國在東部邊境的防禦力量被嚴重削弱、戰線難以維持。

再來看軍團譁變一事。14年提比略即位的時候,帝國邊境的日耳曼軍區和伊利裡庫姆軍區都發生了反對皇帝的譁變,當地士兵要求提高待遇、減輕勞動負擔,並指控長官的欺凌行為。眼見當地軍團統帥無法制止,皇帝便派兩位特使分別平叛,他的繼子日耳曼尼庫斯(下圖)負責處理日耳曼軍區的事務。在下日耳曼軍團不願從命的情況下,日爾曼尼庫斯率領效忠於他的上日耳曼軍團進攻下日耳曼軍團、以此方式平息了譁變。平定譁變後不久,日爾曼尼庫斯又在14年冬季時贏得了對日耳曼人的勝利,然而羅馬軍隊在從海路回國的過程中因遭遇暴風雨而損失慘重。駐軍譁變一事本就削弱了羅馬帝國在被征服地區的控制力,在勝利後遭遇天災則導致軍隊士氣低落、進一步削弱了當地的防務狀況。


平田君Bellatores

全部是黑森林,挪威那裡差不多,羅馬人去了叫苦連天,完全沒有開發價值,英國有黃金所以才被攻擊控製,羅馬滅亡時西歐適合農業耕作氣候出現成為世界中心至今。放牧都困難,羅馬補貼會拖垮自己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