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電影《無問西東》?

能否消受

這不是一個完美的影片,很多地方有些刻意牽強,但是卻不影響電影傳達的內在精神,影片出來後,評論兩極化很明顯,就像《妖貓傳》一樣,有的人覺得是經典,有的人卻睡倒在電影院,我只想說,比起那些簡單的流水賬故事,《無問西東》和《妖貓傳》這樣的真正正能量電影才是一種精神享受。

如果提前瞭解了你所要面對的人生,你是否還會有勇氣前來?

這是《無問西東》裡的第一句臺詞,也是張果果的一句獨白,張果果是影片中四個故事之一的主角,也代表了現代青年的內心狀態,面對職場上的爾虞我詐,面對世俗的各種耳語,是選擇隨波逐流,還是保持初心,這是很多人迷茫的事情,我們經常說,社會黑暗,人性複雜,可是卻很少有人真的肯卸下防備,迴歸自己最初的真心。

張果果最後選擇把四胞胎的家人一一安置好,面對奶粉的眾多賣點,還是選擇了安全,曾經,他認為那個救了自己父母的叔叔離自己很遠,他認為“死者已逝,生者如斯”在現在這個時代說起來有些可笑,因為那樣的無私在這個時代是無立足之地的,可是最後,他選擇了善良,他終於知道,善良是一種本性,也是一種傳承,是一種選擇,也是一種饋贈。

不要放棄對生命的思索,對自己的真實

民國時期,文科成績很好的吳嶺瀾卻選擇了實科,他給出的答案是因為“最好的學生都在唸實科”,故事發生在民國時代,但是現在依然有無數的學生不知道自己學習是為了什麼,只是老師讓學習,家長讓學習,所有人都說“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所以就這樣選擇了自己的道路,他們從未思考過自己的人生,他們等待別人給自己安排好人生路。

或許學生沒有錯,只是沒人告訴他們何為真實,如何保持自己的真實。這也是現在大學所缺少的,大學,不僅僅是要傳授技能,更多的是一種精神的傳承,是教育學生如何做人,如何選擇自己的人生,如何在世俗的洪流中保持自己的初心。

吳嶺瀾在自己的迷茫中走出來,到抗戰時期,他在雲南的山洞外給孩子們上課,在那個連一張課桌都沒有的戰亂時代,他從容的告訴學生們:“當我在你們這個年紀,有段時間,我遠離人群,獨自思索,我的人生到底應該怎樣度過?某日,我偶然去圖書館,聽到泰戈爾的演講,而陪同在泰戈爾身邊的人,是當時最卓越的一群人(即梁思成、林徽因、梁啟超、梅貽琦、王國維、徐志摩),這些人站在那裡,自信而篤定,那種從容讓我十分羨慕。而泰戈爾,正在講“對自己的真實”有多麼重要,那一刻,我從思索生命意義的羞恥感中,釋放出來。原來這些卓越的人物,也認為花時間思考這些,談論這些,是重要的。今天,我把泰戈爾的詩介紹給你們,希望你們在今後的歲月裡,不要放棄對生命的思索,對自己的真實。

這個時代缺的不是完美的人,缺的是從心裡給出的真心、正義、無畏和同情

沈光耀是真正戳中我淚點的故事,當空軍教官說:“這個時代缺的不是完美的人,缺的是從心裡給出的真心、正義、無畏和同情。”我哭了,因為我不知道這個時代是否還存在這樣的人,我知道,我不是,我不是完美的人,更沒有從心裡給出的真心、正義、無畏和同情,我渴望善良,憎惡世俗,可是卻選擇了妥協,就像沈光耀第一次面對母親的期望選擇了妥協一樣。

沈光耀最後在國家危亡之際還是選擇了奉獻,那樣的青年熱血,我不斷的問自己,在這個時代,還有嗎?我們是否還有心懷天下的偉大與真實?當面臨國家危難,我們是否也能像沈光耀一樣選擇勇往直前?當在朝不保夕的時代,我們是否也會想到那些沒有飯吃的孩子?我們是否也能像沈光耀一樣,用自己的生命來摧毀敵人的戰艦?

我沒有找到答案,或許因為我們身處和平年代,所以無法預料自己是否也能有那樣的偉大與無私,也無法知道自己能否承擔起國家危亡的責任,可是,現在的我,以後的我,會努力的從心裡給出真心、正義、無畏和同情。

我就是那個給你託底的人。我會跟你一起往下掉,不管你掉得有多深,我都會在下面給你託著。

陳鵬的愛太過於厚重,沒有一絲的雜質,我記得有人說過,什麼是真正的愛,愛就是永遠的奉獻,不需要任何的回報,這才是最純粹的愛,陳鵬對王敏佳就是這樣的愛,看到王敏佳與李想在一起的後,他選擇了成全,在知道王敏佳出事的時候,他義無反顧的選擇了回來,他把王敏佳安置在了他認為最安全的地方,他無微不至的照顧著王敏佳,這就是最純粹的愛,最終他也得到了王敏佳的愛,只是為了國家,為了核試驗,他奉獻的是自己的健康。陳鵬不僅救了王敏佳,也救了李想,“死者已逝,生者如斯”,李想抱著這樣的信念,才救了張果果的父母,他曾經錯過,但是卻把陳鵬的善良傳承給了下一代。

劉淑芬是個值得同情的女人,她愛著自己的丈夫,而那個丈夫卻變了心,她不甘心,卻還是對他好,自己不捨得吃飯,都留給丈夫,她無奈,辛酸,痛苦,無助,她從沒有想過讓王敏佳付出什麼,只是想找一個發洩口,讓自己可以在那個痛苦的深淵裡可以喘息,可是她處在一個只是一味把錯誤無限放大的時代,所以她的一句話,卻引起了巨大的蝴蝶效應,最後她以為王敏佳死了,才真的慌了,良心的不安讓她選擇了投井自盡,這是劉淑芬的悲劇,也是那個時代的悲劇。

最後影片介紹了片中沒有被我們注意到,卻在歷史上頗具影響的人物:梅貽琦、梁思成、林徽因、梁啟超、王國維、徐志摩、孫立人、馮友蘭、錢穆、蔣夢麟、楊振寧、馬約翰、錢鍾書、沈從文、朱自清、陳省身、華羅庚、穆旦、聞一多、陳寅恪、袁復禮、鄧稼先、蔣南翔。他們看起來是那麼平凡,卻成了那個時代的印記。

願我們都能可以保留自己內心的善意,傳承給下一代的都是溫暖的希望,內心光明,便無畏黑暗。


90式青春

《無問西東》這部本來在六年前就該上映的電影,卻讓我們足足等待了六年。電影是由李芳芳執導,章子怡、黃曉明、張震、王力宏、陳楚生主演。影片的第一部分交代了四個主角故事的起因,時間線逐一往前推,從二十一世紀,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看似是四個全然無關的故事,它們有著不同的主題卻彼此牽連,不斷產生影響。

概括電影所期欲表達的理念,個人認為,"美德、自由、功利"是每一名大學生都該認知到的三種特質。

美德

一種利他的思維,小從無償的幫助他人,大至深明國家大義,都屬於"美德"的範疇。劇中王力宏所飾演的富家子弟,承繼著家族光宗耀祖的期許,本應依循著母親的教誨,致力於攻讀學業之上;卻在聽了一場演講後,毅然決然的選擇投筆從戎,最終為了保護同僚,而奉獻自己的生命。由此觀之,隨著知識的開拓與成長,當個人懂得從自利進階至利他的美德,則大學教育方可謂達到其終極的目標。

自由

一種隨心所欲的概念,大學生對於自己的天賦,應該存有絕對的自知之明,順著自我特質去盡情揮灑才能,而非受到外在任何因素而有所制肘。劇中就讀於文學院的文科天才,差點因著時代學習理科的浪潮而隨波逐流,最後是在教授、以及詩人泰戈爾的感召下,體悟到依循天賦發展的自由真義。換言之,讀到了大學階段,學子們必須具備著洞悉自我本性的能力,而非懵懵懂懂的,依循著社會的主流影響志向,最終隨波逐流。

功利

若說念大學非為了經濟利益的理由,我想也太過陷入到泛道德的空談。功利,自然也是求學的重要因素,同時也是驅使著自我前進的動力,但與未曾有過高等教育薰陶者所不同的,大學生必須建基在前述"美德"與"自由"特質的基礎上,復行思考如何從中汲取功利,才是知識分子所應該展現的風骨與高度。三者間的衡平,或許不容易達致,但話說回來,大學教育本就不是個容易的學程,如何在當中求取最適,當然就是來到高等學府所應該培養的訓練吧!

電影用光和影的交替展現出,一所大學乃至教育界需要展現其本質上該有的風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