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缺愛,越沒人愛

◆ ◆ ◆◆

銀行更願意貸款給有錢人,

正如愛情,

更容易降臨在不缺愛的人身上。

◆ ◆ ◆◆

越缺愛,越沒人愛

蕭紅的一生是極度缺愛卻又對愛求而不得的一生。

童年的蕭紅從未得到過來自家人的關愛:

她的父親對她粗暴冷漠,動不動就拳打腳踢;

她的母親對她漠不關心,時不時冷嘲熱諷;

她的祖母也並不像別人的祖母那樣慈祥。幼年的她喜歡用小手指在窗欞上捅個小洞,她的祖母便拿一枚大針站在窗外,專門等著刺她的手。

正是這種沒有撫愛、沒有溫情的不正常的童年生活,深深地刺傷了她幼小然而敏感的心靈。

越缺愛,越沒人愛

成年後的她如飛蛾撲火般追求男人的愛,卻依舊未能逃脫一再被辜負的宿命。

愛的匱乏,致使她總是能輕易地被一個男人的點滴溫暖所感動,然後以身相許。

對陪伴的需要,使她馬不停蹄的從一個男人奔向另一個男人的懷抱,即便懷著孕。

對孤獨的恐懼,使她總是全心全意的付出,哪怕被家暴,哪怕被羞辱,哪怕被冷落,她也捨不得輕易地離開。

最終所有的戀情都慘淡收場,自己也落得個半生飄零,一病身死。

縱觀蕭紅的一生,她總是輕易的對一個男人繳械投降,與諸多男人有過感情糾葛。

但是,這些豐富的情史,並非就意味著她是一個水性楊花的女人。

而是因為她極度的需要愛,需要被關注,需要依靠,於是她的一生都是周旋於不同的男人之間,渴求片刻的溫暖和疼愛。

她對男人的愛單純熱烈又不計回報。同樣的,她也希望一個男人能全心全意的愛著她,給她絕對的關注和重視。

可惜,這個男人她一生都沒遇到;這種100%的愛,正常男人也給不了。

不僅是蕭紅,像瑪麗蓮夢露,像張愛玲,她們的

幼年都是在被拋棄,被忽視,被慢待,被責罵中度過的。

這些痛苦的經歷造就了她們缺愛的性格,性格的缺陷導致了她們的愛情悲劇,最終一生孤苦無依,鬱鬱寡歡。

我們普通人也是如此。當一個家庭裡父母將更多的關愛給了兒子時,你會發現女兒就會有缺愛的性格,這樣的女孩子也很難在親密關係中收穫幸福和疼愛。

缺愛的人,由於沒有從親人那兒獲得足夠的愛,便渴望在愛情裡獲得愛,以彌補早年親情的缺失。

他們往往不怕付出,不怕吃虧,只怕沒有愛!

可惜的是,越是缺愛的人,越是對愛求而不得。越是求而不得,便越是陷入缺愛的惡性循環。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投射性認同。即,一個缺愛的人,會有意無意的預感自己缺愛,恐懼自己沒人愛,就會通過種種言行表現出對愛的渴求。

別人看到你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時,為了“認同”你的想法,會讓你一直處於缺愛的狀態。

然後你自己又再一次驗證自己缺愛,不值得被愛。

簡而言之,對於一個比較悲觀的缺愛者而言,她期待什麼,往往不會出現;她恐懼什麼,往往都會應驗。

缺愛的人更容易表現出渴求愛的慾望,而慾望的過度表露會降低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價值,也更容易將對方嚇跑。

缺愛的人希望得到更多的關注與疼愛,也希望彼此建立更為私密,更為專一,更為熱烈的親密關係,從而給對方很大壓力。

缺愛的人唯恐失去愛。

為了確定自己被愛著,他們很可能用冷傲來掩護自己那脆弱的心理,需要你去一點點融化他們。

也可能索求無度,患得患失,焦慮不安,喜怒無常。

最終與他人的關係頻頻觸礁——戀愛也好,婚姻也罷,友誼亦然,甚至親情也如是。

缺愛的人更需要他人的陪伴,所以他們會去迎合他人,適應環境,但未必投入真正的感情。

他們會逃避對方其實已經不愛自己了這一事實,會對伴侶的種種懈怠視而不見。即便沒感覺到被愛,依舊不敢主動的離開一段感情。

因為比失去愛,更讓她們恐懼的是,失去陪伴,又回到孤單一人。

弗洛姆說過:

如果你在愛別人,但卻沒有喚起別人的愛,也就是你的愛作為一種愛情,卻不能使對方產生愛情;如果作為一個正在愛的人,你不能把自己變成一個被人愛的人,那麼你的愛情是軟弱無力。

缺愛之人的愛一般都是軟弱無力的,他們有對愛的無能,對被棄的恐懼,對自己不值得被愛的堅持。

於是,有的缺愛者會去反覆追求一個不可能的人,這讓他們避開對真愛能力缺失的羞愧,焦慮和自我否定,從而有一種奇妙的安全感。

如果你也是缺愛者中的一員,我想告訴你:

1

一段良好的感情付出跟收穫應該是平衡的。

既不能為了彌補兒時親情的缺失無盡地向他人索取關愛,渴求父愛母愛般的無條件的關懷。

這是自私的,也沒有誰能夠做到,只會讓你一再失望,然後就此陷入覺得自己缺愛、不值得被愛的惡性循環。

也不要總以為愛了別人自己就會被愛,自己付出了他人就會感激,殊不知應該自己先愛自己。

不懂愛自己,不敢正視自己的需求,可能更大的缺愛等著你。

因為你自己都不愛自己,別人更不可能真正地關愛你。

當你真正開始愛自己,關注自己內心想法的同時又能體察他人的情緒,他人才會來照顧你的感受。

此時,親密關係才能進入一個良性的互動模式。

2

自己先放過自己,學會悅納自己,自信起來,培養自己的正能量,才會遇到真的愛人。

西羅普郡少年裡這樣一段話:

“人的一顆心永遠不會白白的掏出來奉贈,要換你許多的嘆息,再買你無窮的慼慼”。

我們可以分擔彼此的悲傷,為彼此排憂解難,但沒有人願意永遠做你感情的垃圾桶,承受著你的負面情緒。

倘若你一直處於缺愛的自怨自艾、悲天憫人之中,只怕你身邊的朋友也會感覺到壓抑,想要逃離。最終你很可能陷入越來越孤單,越來越缺愛的惡性循環。

而當你每天多想想自己已然擁有的,報以感恩之心,投以珍惜之情,你會發現,雖然生活沒你希望的那麼美好,但也絕沒有你想象的那麼糟糕。

3

修心,一輩子的功課。

我們會重視衣著的華麗,妝容的光鮮,卻鮮少三省吾身,去維護內心的安靈。

成長路上磕磕碰碰,有笑有淚,我們的心靈也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損耗。

一定程度上,我們都是帶著過去的一些傷痛走下去,那些傷痛也影響著我們今後的言行。

我們要做的,就是窮盡自己的智慧和勇氣,去寬恕,去包容,去理解,去放下。

在體會到了愛與被愛之後,你才會真正地中感受到幸福,然後用這幸福一點一點的平復曾經的創傷。

說到底,終其一生,我們能負責的,也不過是一己之身,一己之心。

努力讓它們驅於完滿,你才會擁有圓融的愛,和美好的親密關係。

END

愛讀書|愛思考|愛幻想

一個人|一支筆|一本書|過一生

驀然間望著

陪伴著我生活的你

我覺得自己好幸福

就讓時間

如此安穩地流逝

聊著無足輕重的小事

越缺愛,越沒人愛

既然來了,就當個常客吧

旁觀者,陪你度過漫長歲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