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缺爱,越没人爱

◆ ◆ ◆◆

银行更愿意贷款给有钱人,

正如爱情,

更容易降临在不缺爱的人身上。

◆ ◆ ◆◆

越缺爱,越没人爱

萧红的一生是极度缺爱却又对爱求而不得的一生。

童年的萧红从未得到过来自家人的关爱:

她的父亲对她粗暴冷漠,动不动就拳打脚踢;

她的母亲对她漠不关心,时不时冷嘲热讽;

她的祖母也并不像别人的祖母那样慈祥。幼年的她喜欢用小手指在窗棂上捅个小洞,她的祖母便拿一枚大针站在窗外,专门等着刺她的手。

正是这种没有抚爱、没有温情的不正常的童年生活,深深地刺伤了她幼小然而敏感的心灵。

越缺爱,越没人爱

成年后的她如飞蛾扑火般追求男人的爱,却依旧未能逃脱一再被辜负的宿命。

爱的匮乏,致使她总是能轻易地被一个男人的点滴温暖所感动,然后以身相许。

对陪伴的需要,使她马不停蹄的从一个男人奔向另一个男人的怀抱,即便怀着孕。

对孤独的恐惧,使她总是全心全意的付出,哪怕被家暴,哪怕被羞辱,哪怕被冷落,她也舍不得轻易地离开。

最终所有的恋情都惨淡收场,自己也落得个半生飘零,一病身死。

纵观萧红的一生,她总是轻易的对一个男人缴械投降,与诸多男人有过感情纠葛。

但是,这些丰富的情史,并非就意味着她是一个水性杨花的女人。

而是因为她极度的需要爱,需要被关注,需要依靠,于是她的一生都是周旋于不同的男人之间,渴求片刻的温暖和疼爱。

她对男人的爱单纯热烈又不计回报。同样的,她也希望一个男人能全心全意的爱着她,给她绝对的关注和重视。

可惜,这个男人她一生都没遇到;这种100%的爱,正常男人也给不了。

不仅是萧红,像玛丽莲梦露,像张爱玲,她们的

幼年都是在被抛弃,被忽视,被慢待,被责骂中度过的。

这些痛苦的经历造就了她们缺爱的性格,性格的缺陷导致了她们的爱情悲剧,最终一生孤苦无依,郁郁寡欢。

我们普通人也是如此。当一个家庭里父母将更多的关爱给了儿子时,你会发现女儿就会有缺爱的性格,这样的女孩子也很难在亲密关系中收获幸福和疼爱。

缺爱的人,由于没有从亲人那儿获得足够的爱,便渴望在爱情里获得爱,以弥补早年亲情的缺失。

他们往往不怕付出,不怕吃亏,只怕没有爱!

可惜的是,越是缺爱的人,越是对爱求而不得。越是求而不得,便越是陷入缺爱的恶性循环。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投射性认同。即,一个缺爱的人,会有意无意的预感自己缺爱,恐惧自己没人爱,就会通过种种言行表现出对爱的渴求。

别人看到你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时,为了“认同”你的想法,会让你一直处于缺爱的状态。

然后你自己又再一次验证自己缺爱,不值得被爱。

简而言之,对于一个比较悲观的缺爱者而言,她期待什么,往往不会出现;她恐惧什么,往往都会应验。

缺爱的人更容易表现出渴求爱的欲望,而欲望的过度表露会降低自己在他人心中的价值,也更容易将对方吓跑。

缺爱的人希望得到更多的关注与疼爱,也希望彼此建立更为私密,更为专一,更为热烈的亲密关系,从而给对方很大压力。

缺爱的人唯恐失去爱。

为了确定自己被爱着,他们很可能用冷傲来掩护自己那脆弱的心理,需要你去一点点融化他们。

也可能索求无度,患得患失,焦虑不安,喜怒无常。

最终与他人的关系频频触礁——恋爱也好,婚姻也罢,友谊亦然,甚至亲情也如是。

缺爱的人更需要他人的陪伴,所以他们会去迎合他人,适应环境,但未必投入真正的感情。

他们会逃避对方其实已经不爱自己了这一事实,会对伴侣的种种懈怠视而不见。即便没感觉到被爱,依旧不敢主动的离开一段感情。

因为比失去爱,更让她们恐惧的是,失去陪伴,又回到孤单一人。

弗洛姆说过:

如果你在爱别人,但却没有唤起别人的爱,也就是你的爱作为一种爱情,却不能使对方产生爱情;如果作为一个正在爱的人,你不能把自己变成一个被人爱的人,那么你的爱情是软弱无力。

缺爱之人的爱一般都是软弱无力的,他们有对爱的无能,对被弃的恐惧,对自己不值得被爱的坚持。

于是,有的缺爱者会去反复追求一个不可能的人,这让他们避开对真爱能力缺失的羞愧,焦虑和自我否定,从而有一种奇妙的安全感。

如果你也是缺爱者中的一员,我想告诉你:

1

一段良好的感情付出跟收获应该是平衡的。

既不能为了弥补儿时亲情的缺失无尽地向他人索取关爱,渴求父爱母爱般的无条件的关怀。

这是自私的,也没有谁能够做到,只会让你一再失望,然后就此陷入觉得自己缺爱、不值得被爱的恶性循环。

也不要总以为爱了别人自己就会被爱,自己付出了他人就会感激,殊不知应该自己先爱自己。

不懂爱自己,不敢正视自己的需求,可能更大的缺爱等着你。

因为你自己都不爱自己,别人更不可能真正地关爱你。

当你真正开始爱自己,关注自己内心想法的同时又能体察他人的情绪,他人才会来照顾你的感受。

此时,亲密关系才能进入一个良性的互动模式。

2

自己先放过自己,学会悦纳自己,自信起来,培养自己的正能量,才会遇到真的爱人。

西罗普郡少年里这样一段话:

“人的一颗心永远不会白白的掏出来奉赠,要换你许多的叹息,再买你无穷的戚戚”。

我们可以分担彼此的悲伤,为彼此排忧解难,但没有人愿意永远做你感情的垃圾桶,承受着你的负面情绪。

倘若你一直处于缺爱的自怨自艾、悲天悯人之中,只怕你身边的朋友也会感觉到压抑,想要逃离。最终你很可能陷入越来越孤单,越来越缺爱的恶性循环。

而当你每天多想想自己已然拥有的,报以感恩之心,投以珍惜之情,你会发现,虽然生活没你希望的那么美好,但也绝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糟糕。

3

修心,一辈子的功课。

我们会重视衣着的华丽,妆容的光鲜,却鲜少三省吾身,去维护内心的安灵。

成长路上磕磕碰碰,有笑有泪,我们的心灵也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损耗。

一定程度上,我们都是带着过去的一些伤痛走下去,那些伤痛也影响着我们今后的言行。

我们要做的,就是穷尽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去宽恕,去包容,去理解,去放下。

在体会到了爱与被爱之后,你才会真正地中感受到幸福,然后用这幸福一点一点的平复曾经的创伤。

说到底,终其一生,我们能负责的,也不过是一己之身,一己之心。

努力让它们驱于完满,你才会拥有圆融的爱,和美好的亲密关系。

END

爱读书|爱思考|爱幻想

一个人|一支笔|一本书|过一生

蓦然间望着

陪伴着我生活的你

我觉得自己好幸福

就让时间

如此安稳地流逝

聊着无足轻重的小事

越缺爱,越没人爱

既然来了,就当个常客吧

旁观者,陪你度过漫长岁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