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達、常遇春這些草根出身的人為什麼會精通兵法?

一個磊磊

徐達、常遇春這些可能沒有上過軍校,但是他們參與了大量的戰爭,能夠在戰爭中學習戰爭,因而他們這些人能夠成為一代名將。朱元璋還是和尚出生,家裡是一窮二白,自己最後在打仗的過程中還不是能夠不斷學習,在實踐中自學成才。朱元璋有多麼勤奮,這想必大家都是明白。所以說草根出身只能限制一個年輕的時候接觸的東西,長大的路很多都是需要自己去走的。

另外一個重要的原因徐達、常遇春等人正好處在亂世之中。所謂亂世出英雄,這個時候往往打破的階級固化,使得很多草根出身的人能夠有機會做他們以前做不到的事情。前面馬克思所說後天的實踐說白了就是機會,因為太平的時候,徐達、常遇春這些人如果不通過科舉,走仕途的道路。在民間,他們在怎麼發展,最多成為一個地方的地頭蛇,絕不會成為名將。因為他們不可能有機會接觸到戰爭,更不可能率領千軍萬馬,自然他們不可能鍛煉出自己的能力。

所以中國很多時候都強調讀書的重要性,讀書說白了的是最平等和最簡單的學習方式。一個人可以從書中接觸大量的東西,明白很多道理。另外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在於通過讀書,科舉,一個人能夠做很多以前做不了的事情。一個人通過讀書考取功名,自然能夠接觸更多的東西,得到更多的機會。比如曾國藩早期是個文人,也不懂打仗,不過由於自己有資格去訓練團練,不斷學習戰爭,成了儒將。


歷史是什麼

並沒有史書記載徐達和常遇春精通兵法吧?

別說精通兵法了,我們知道徐達和常遇春都出生貧苦。這裡要注意他們是真的出生貧苦,是那種一生下來就連吃飯都是問題的貧苦,畢竟他們小時候的玩伴是當放牛娃和乞丐的朱元璋。而不是小說故事裡那種雖然嘴巴叫著出生貧苦,卻還買的起破書,能識字的貧苦,他們兩個是在跟著朱元璋打仗發達前根本就是連自己名字都寫不全的那種(朱元璋也是當和尚後才有點文化,再後來發達後經過別人教的)。


這麼說吧,在那個時代,小孩能夠識字都是家裡假貧苦賣慘的,而他們兩個是真貧苦。別說精通兵法,你就是《武穆遺書》放他們面前,讀懂是一回事,能不能看懂上面的字都是問題。

那麼問題就來了,何止徐達常遇春、包括李文忠這“大明排名前三的開國功臣”都是豆大字不認識的(李文忠還好,因為是朱元璋親侄子所以14歲投奔朱元璋後朱元璋給他找了兩個私人教師)為啥能在那個時代這麼牛逼?

其實很簡單,那個時代比的不是誰更聰明,而是誰的生存本領更強。元末時期,社會動盪,可以說是歷史真正的“草莽時代”。在那個背景下,放牛娃出生的朱元璋、大字不識的張士誠、漁民的兒子陳友諒都成為了那個亂世的梟雄,他們憑藉的當然不是可以指揮千軍萬馬的“《武穆遺書》”,而是硬懟無敵的“屠龍寶刀”,這就是“草莽時代”的特點。


三觀粉碎機

這個問題的邏輯,本身就很有問題:誰說草根出身的人,就不能精通兵法?這個邏輯的可笑之處,也像極了職場上常有的一類風涼話:某某人不是科班出身,某某人學歷不行,他憑什麼這麼成功?

回到問題裡的兩位“草根”身上,同是苦出身的徐達與常遇春,確實沒機會接受任何專業軍事教育,卻多次打出載入史冊的經典戰役,其水準何止是“精通兵法”?簡直是用兵得心應手的“兵法牛人”。

為何會有如此神奇場面?明朝開國頭號戰將徐達的一生戎馬,就是最好回答。

與從小一起放牛的“發小”明太祖朱元璋一樣,徐達也是百分百的農民出身,一直老實巴交種地到二十一歲,直到被元朝坑爹統治折騰得活不下去,這才憤然抄傢伙跟著朱元璋造反。但莫說兵法韜略,就連馬步武藝戰陣這些“入門學問”,參軍前他都半點不懂。完全是靠著驚人的天賦,在一次次慘烈大戰裡衝殺出來,成長為指揮千軍萬馬的戰將!

但是在成為名將的過程裡,

比運氣和天賦更重要的,卻還有徐達身上,這幾樣關鍵的素質,首先一條,就是原則。

無論是做一個苦農民,還是後來橫掃天下的一代戰將。徐達永遠被人敬重的,就是他鐵一般的原則。以《明史》的形容說,徐達帶兵時,只要士兵吃不上飯,他也絕不吃飯。一生位極人臣,全家卻常年擠在破舊小房子裡。大軍所過之處,嚴禁害民擾民。以明太祖的讚歎說,簡直是“忠正無疵”。如此原則堅定的人,就像一塊火熱的烙鐵,帶著千軍萬馬,都能跟他一起燃。多高深的兵法,當然都能正確打出來。

而比原則更叫人敬重的,更有徐達終其一生的好學。

雖然並非軍事科班出身,但從踏上戰場第一天起,出生入死的徐達,學習的熱情就是從來攔不住。以《明實錄》的形容,早年參軍起,每次打完仗都要覆盤,別管勝仗敗仗,都要討論明白才行。特別是敗仗,教訓更是記得十分牢。後來平步青雲,好學精神更是飆升,軍中養了大批儒生,但凡有時間,就跟人討論兵法學問。每次打完打仗,更是經常“單車就舍”,召集謀士一談就是一天。

這位早年書都沒怎麼讀的戰將,就是靠這樣的笨功夫,把多少曾經晦澀難懂的謀略學問,記到爛熟於心。

但最重要的是,即使學得滿肚子兵書後,徐達也絕不拘泥於兵法,特別是1368年,統領二十五萬大軍的徐達,開始那場改寫中國歷史的北伐大業後,他登峰造極的韜略水準,更是大放異彩:太原之戰裡,面對擴敦帖木兒十萬鐵騎的挑釁,他並未如元朝騎兵盤算的那樣整軍決戰,相反出其不意夜襲,一戰團滅敵軍。後來的定西大戰上,他更沒像敵人以為的那樣,會匆匆救援大都,反而調轉槍口直撲定西,一場沈兒峪大戰,徹底奠定北伐勝利!

每一戰,這位“非科班”出身的戰將,卻以他紮紮實實的帶兵用兵,還有關鍵時刻不按套路出牌的風格,把多少兵法智慧變成怒濤攻勢,叫曾經天下無敵的元朝騎兵大敗虧輸。那些自詡長於馬背上,卻一次次被徐達揍得全軍覆沒的元朝貴族們,或許也心存這樣抓狂的念想:沒什麼草根出身的徐達,這麼精通兵法?

因為無論用兵,還是任何一個行業,學習,都不止是學堂裡哪一節的事情,而是需要用一生的時間與堅定的原則,找準正確方向,時時苦學不輟的考驗。徐達一生大師級的兵法韜略,正見證這個道理。

我們愛歷史

沒有誰天生就精通某項技能,天才都是後天學習到的。

徐達小時候確實是農村的莊稼漢子,每天在田裡拋食。可元朝太給力了,直接讓大部分的老百姓活不下去。

徐達只好就近參加了起義軍,雖說把腦袋別在褲腰帶上打仗,可只要不死,總有一口飯吃。

他從小兵開始,一刀一槍的殺人、立功。對這個世界逐漸的不再抱有天真的幻想,他徹底明白了:“戰爭,不是他殺你就是你殺他。”

小兵的戰爭,就是對陣廝殺。

徐達運氣不錯,在無數次的戰爭中只受了點傷,他還活著。

因為勇敢、機靈,在廝殺中徐達立了不少功勞。在一次戰鬥中,徐達的上司不幸戰死,由於平時表現良好,他順其自然的頂替了這個位置。

徐達成為了一名光榮的基層軍官。

這時候,他手下有了幾十個戰士。從此以後,在戰爭中徐達要考慮的不再是自己的勇敢,而是怎麼把手下的戰士凝聚起來,執行好上級交代的任務。

在戰役中,他們就是一支螺絲釘,哪裡需要到哪裡去。

打穿插、敢死隊、拔旗幟,徐達帶著他的小分隊左衝右突。由於經常能夠圓滿的執行好上級交代的任務,徐達逐漸升級為軍隊的中層領導。

這時候,有個叫朱元璋的人在招兵買馬,徐達決定:跟隨朱元璋,從此為他效力。

他們打虎跳澗、攻驢牌寨,逐漸的收攏了2萬人馬。徐達由於之前的基層歷練,已經能夠很好的統帥這支部隊。

注意:這時的徐達,還沒有能力統領幾十萬大軍。

隨著朱元璋攻佔南京,徐達作為頭號大將而分兵作戰。在常州、泰州、鎮江、池州,他血戰無數次。

在每一次的戰役後,他都很好的總結了“為什麼贏、為什麼輸”這樣的問題。所以,在長時間的積累下,徐達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與日俱增。

朱元璋的地盤在擴大、人口在增加、軍隊也在膨脹。

徐達早已不能只考慮一支部隊的存亡,他必須從全局的角度思考:怎樣才能打敗陳友諒、張士誠、元朝。

要跟陳友諒的水軍作戰,就必須具備水戰的知識,學唄。

要跟張士誠作戰,就必須明白攻城戰書,學唄。

要跟元朝作戰,就必須懂騎兵戰術,學唄。

有了一定的地位,眼界必然更加開闊。徐達能看到普通人看不到的地方,有針對性的學習、調度、指揮。

直到徐達輔佐朱元璋橫掃天下後,他還在學習怎樣防備蒙古南下。

總的來說,沒有任何人是天生掌握某項技能的。

必須從一個臺階開始起步,逐漸的掌握了當前地位所需要的能力,在上一個臺階......由此類推。

不經過腳踏實地的積累經驗、學習技能,是不可能成就大事業的。

趙括就是直接擔任大將軍,結果你也看到了:40萬人全被白起坑殺。

這裡只是拿徐達來舉例,任何將軍的成長路徑都差不多,當然包括常遇春。


溫乎

想要成為一名名將,比不是一定要讀很多書。只要你具備一下幾點特徵,你在戰場上就會成為名將。

一是服從與勇敢;二是必須具有超乎常人的毅力;三是具備廣博的知識,軍事科學知識和軍事技術知識;四是隨機應變的思維能力和良好的判斷力;五是自信與承受挫折的能力,有句俗話是: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六是穩定的心理素質,這裡特指耐受壓力的能力;七是資歷、威嚴及統馭力。


所以說是不是草根和成為名將沒有直接關係,在戰場上只要是具備了以上幾點素質,你會慢慢學會如何打仗,如何用計謀取得勝利,這些計謀就是兵法。歷史上那些兵書也都是人寫出來的,不是憑空出來的,都是名將把自己的打仗心得寫出來,這也就成了兵書,也就是兵法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