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磊磊
徐达、常遇春这些可能没有上过军校,但是他们参与了大量的战争,能够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因而他们这些人能够成为一代名将。朱元璋还是和尚出生,家里是一穷二白,自己最后在打仗的过程中还不是能够不断学习,在实践中自学成才。朱元璋有多么勤奋,这想必大家都是明白。所以说草根出身只能限制一个年轻的时候接触的东西,长大的路很多都是需要自己去走的。
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徐达、常遇春等人正好处在乱世之中。所谓乱世出英雄,这个时候往往打破的阶级固化,使得很多草根出身的人能够有机会做他们以前做不到的事情。前面马克思所说后天的实践说白了就是机会,因为太平的时候,徐达、常遇春这些人如果不通过科举,走仕途的道路。在民间,他们在怎么发展,最多成为一个地方的地头蛇,绝不会成为名将。因为他们不可能有机会接触到战争,更不可能率领千军万马,自然他们不可能锻炼出自己的能力。
所以中国很多时候都强调读书的重要性,读书说白了的是最平等和最简单的学习方式。一个人可以从书中接触大量的东西,明白很多道理。另外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在于通过读书,科举,一个人能够做很多以前做不了的事情。一个人通过读书考取功名,自然能够接触更多的东西,得到更多的机会。比如曾国藩早期是个文人,也不懂打仗,不过由于自己有资格去训练团练,不断学习战争,成了儒将。
历史是什么
并没有史书记载徐达和常遇春精通兵法吧?
别说精通兵法了,我们知道徐达和常遇春都出生贫苦。这里要注意他们是真的出生贫苦,是那种一生下来就连吃饭都是问题的贫苦,毕竟他们小时候的玩伴是当放牛娃和乞丐的朱元璋。而不是小说故事里那种虽然嘴巴叫着出生贫苦,却还买的起破书,能识字的贫苦,他们两个是在跟着朱元璋打仗发达前根本就是连自己名字都写不全的那种(朱元璋也是当和尚后才有点文化,再后来发达后经过别人教的)。
这么说吧,在那个时代,小孩能够识字都是家里假贫苦卖惨的,而他们两个是真贫苦。别说精通兵法,你就是《武穆遗书》放他们面前,读懂是一回事,能不能看懂上面的字都是问题。
那么问题就来了,何止徐达常遇春、包括李文忠这“大明排名前三的开国功臣”都是豆大字不认识的(李文忠还好,因为是朱元璋亲侄子所以14岁投奔朱元璋后朱元璋给他找了两个私人教师)为啥能在那个时代这么牛逼?
其实很简单,那个时代比的不是谁更聪明,而是谁的生存本领更强。元末时期,社会动荡,可以说是历史真正的“草莽时代”。在那个背景下,放牛娃出生的朱元璋、大字不识的张士诚、渔民的儿子陈友谅都成为了那个乱世的枭雄,他们凭借的当然不是可以指挥千军万马的“《武穆遗书》”,而是硬怼无敌的“屠龙宝刀”,这就是“草莽时代”的特点。
三观粉碎机
这个问题的逻辑,本身就很有问题:谁说草根出身的人,就不能精通兵法?这个逻辑的可笑之处,也像极了职场上常有的一类风凉话:某某人不是科班出身,某某人学历不行,他凭什么这么成功?
回到问题里的两位“草根”身上,同是苦出身的徐达与常遇春,确实没机会接受任何专业军事教育,却多次打出载入史册的经典战役,其水准何止是“精通兵法”?简直是用兵得心应手的“兵法牛人”。
为何会有如此神奇场面?明朝开国头号战将徐达的一生戎马,就是最好回答。但是在成为名将的过程里,
比运气和天赋更重要的,却还有徐达身上,这几样关键的素质,首先一条,就是原则。无论是做一个苦农民,还是后来横扫天下的一代战将。徐达永远被人敬重的,就是他铁一般的原则。以《明史》的形容说,徐达带兵时,只要士兵吃不上饭,他也绝不吃饭。一生位极人臣,全家却常年挤在破旧小房子里。大军所过之处,严禁害民扰民。以明太祖的赞叹说,简直是“忠正无疵”。如此原则坚定的人,就像一块火热的烙铁,带着千军万马,都能跟他一起燃。多高深的兵法,当然都能正确打出来。
而比原则更叫人敬重的,更有徐达终其一生的好学。
这位早年书都没怎么读的战将,就是靠这样的笨功夫,把多少曾经晦涩难懂的谋略学问,记到烂熟于心。
但最重要的是,即使学得满肚子兵书后,徐达也绝不拘泥于兵法,特别是1368年,统领二十五万大军的徐达,开始那场改写中国历史的北伐大业后,他登峰造极的韬略水准,更是大放异彩:太原之战里,面对扩敦帖木儿十万铁骑的挑衅,他并未如元朝骑兵盘算的那样整军决战,相反出其不意夜袭,一战团灭敌军。后来的定西大战上,他更没像敌人以为的那样,会匆匆救援大都,反而调转枪口直扑定西,一场沈儿峪大战,彻底奠定北伐胜利!
每一战,这位“非科班”出身的战将,却以他扎扎实实的带兵用兵,还有关键时刻不按套路出牌的风格,把多少兵法智慧变成怒涛攻势,叫曾经天下无敌的元朝骑兵大败亏输。那些自诩长于马背上,却一次次被徐达揍得全军覆没的元朝贵族们,或许也心存这样抓狂的念想:没什么草根出身的徐达,这么精通兵法?
我们爱历史
没有谁天生就精通某项技能,天才都是后天学习到的。
徐达小时候确实是农村的庄稼汉子,每天在田里抛食。可元朝太给力了,直接让大部分的老百姓活不下去。
徐达只好就近参加了起义军,虽说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打仗,可只要不死,总有一口饭吃。
他从小兵开始,一刀一枪的杀人、立功。对这个世界逐渐的不再抱有天真的幻想,他彻底明白了:“战争,不是他杀你就是你杀他。”
小兵的战争,就是对阵厮杀。
徐达运气不错,在无数次的战争中只受了点伤,他还活着。
因为勇敢、机灵,在厮杀中徐达立了不少功劳。在一次战斗中,徐达的上司不幸战死,由于平时表现良好,他顺其自然的顶替了这个位置。
徐达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基层军官。
这时候,他手下有了几十个战士。从此以后,在战争中徐达要考虑的不再是自己的勇敢,而是怎么把手下的战士凝聚起来,执行好上级交代的任务。
在战役中,他们就是一支螺丝钉,哪里需要到哪里去。
打穿插、敢死队、拔旗帜,徐达带着他的小分队左冲右突。由于经常能够圆满的执行好上级交代的任务,徐达逐渐升级为军队的中层领导。
这时候,有个叫朱元璋的人在招兵买马,徐达决定:跟随朱元璋,从此为他效力。
他们打虎跳涧、攻驴牌寨,逐渐的收拢了2万人马。徐达由于之前的基层历练,已经能够很好的统帅这支部队。
注意:这时的徐达,还没有能力统领几十万大军。
随着朱元璋攻占南京,徐达作为头号大将而分兵作战。在常州、泰州、镇江、池州,他血战无数次。
在每一次的战役后,他都很好的总结了“为什么赢、为什么输”这样的问题。所以,在长时间的积累下,徐达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与日俱增。
朱元璋的地盘在扩大、人口在增加、军队也在膨胀。
徐达早已不能只考虑一支部队的存亡,他必须从全局的角度思考:怎样才能打败陈友谅、张士诚、元朝。
要跟陈友谅的水军作战,就必须具备水战的知识,学呗。
要跟张士诚作战,就必须明白攻城战书,学呗。
要跟元朝作战,就必须懂骑兵战术,学呗。
有了一定的地位,眼界必然更加开阔。徐达能看到普通人看不到的地方,有针对性的学习、调度、指挥。
直到徐达辅佐朱元璋横扫天下后,他还在学习怎样防备蒙古南下。
总的来说,没有任何人是天生掌握某项技能的。
必须从一个台阶开始起步,逐渐的掌握了当前地位所需要的能力,在上一个台阶......由此类推。
不经过脚踏实地的积累经验、学习技能,是不可能成就大事业的。
赵括就是直接担任大将军,结果你也看到了:40万人全被白起坑杀。
这里只是拿徐达来举例,任何将军的成长路径都差不多,当然包括常遇春。
温乎
想要成为一名名将,比不是一定要读很多书。只要你具备一下几点特征,你在战场上就会成为名将。
一是服从与勇敢;二是必须具有超乎常人的毅力;三是具备广博的知识,军事科学知识和军事技术知识;四是随机应变的思维能力和良好的判断力;五是自信与承受挫折的能力,有句俗话是: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六是稳定的心理素质,这里特指耐受压力的能力;七是资历、威严及统驭力。
所以说是不是草根和成为名将没有直接关系,在战场上只要是具备了以上几点素质,你会慢慢学会如何打仗,如何用计谋取得胜利,这些计谋就是兵法。历史上那些兵书也都是人写出来的,不是凭空出来的,都是名将把自己的打仗心得写出来,这也就成了兵书,也就是兵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