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節文化:為什麼古代有“千里送鵝毛”的說法?重禮or重情?

中華文化淵源流長,自古以來,被譽為禮儀之邦,因此非常重視禮節。逢年過節或喜慶場合,人們總會禮尚往來互贈禮物,聯絡彼此感情。其實,收禮、送禮都是學問,但最重要的是要讓收禮者感受到送禮者的誠意,故古諺雲∶“

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

禮節文化:為什麼古代有“千里送鵝毛”的說法?重禮or重情?

為什麼古代有“千里送鵝毛”的說法呢?

根據宋朝歐陽修的《梅聖俞寄銀杏》詩∶“鵝毛贈千里,所重以其人。鴨腳雖百個,得之誠可珍。”則是“千里鵝毛”這句成語的典源。歐陽修是當時的文壇領袖,梅聖俞也就是當時有名的詩人梅堯臣,家住宣城,兩人是至交好友,總是相互掛念著對方。

詩中的“鴨腳”是指銀杏的果實,由於銀杏葉形如鴨掌,故又稱為鴨掌葉,並以鴨腳作為銀杏的代稱。宣城盛產銀杏,梅聖俞親自採摘銀杏果實,不辭千里寄贈給好友歐陽修。收到銀杏後,歐陽修賦詩答謝,詩中就以“鵝毛贈千里,所重以其人”蘊含銀杏的珍貴,也表達了梅聖俞對他的深情厚意。

禮節文化:為什麼古代有“千里送鵝毛”的說法?重禮or重情?

另外還有一個說法,據明朝徐渭所撰《路史》的記載:雲南俗傳,古代土官緬氏派遣緬伯高送天鵝給唐朝,過沔陽湖,鵝飛去,墜一翎。 緬伯高只好將一翎貢上,並做詩曰:“天鵝貢唐朝,山高路途遙。沔陽河失寶,倒地哭號啕。上覆聖天子,可饒緬伯高。禮輕情意重,千里送鵝毛。”。

綜上所述,我們現在理解的“千里送鵝毛”或“千里鵝毛”都是指自千里外贈送輕微的禮物,有禮輕情意重的意思,也有用來作為贈人禮物的謙辭。

禮節文化:為什麼古代有“千里送鵝毛”的說法?重禮or重情?

文人墨客也常常引用“千里寄鵝毛”來表達真情深厚的情誼:

宋·蘇軾《揚州以土物寄少遊》詩:“且同千里寄鵝毛,何用孜孜飲麋鹿。”

宋·黃庭堅《謝陳適用惠送吳南雄所贈紙》:“千里鵝毛意不輕,瘴衣腥膩北歸客。”

《兒女英雄傳》第三八回:“再帶上些微土物,千里送鵝毛,笑納可也。”

所以說“千里送鵝毛”看重的是情而非禮,禮物雖然微薄,卻含有深厚的情誼。正符合“禮輕情意重”禮節文化中重情重義的古訓,不過大家可別真的只是送“鵝毛”哦。

禮節文化:為什麼古代有“千里送鵝毛”的說法?重禮or重情?

想知道更多文化、風俗、軼事、傳統經典,請關注「珣玗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