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周炎和肩袖損傷有什麼區別?

木子聿癸

定義上的不同

肩周炎,又稱凍結肩,肩關節囊黏連炎引起的肩關節疼痛,僵硬與活動受限。

有研究發現,如果有糖尿病或甲狀腺功能減退這類常見的甲狀腺疾病,發病率會更高。而肩袖損傷則沒有這個發現。

並且,與肩袖損傷不同,目前醫學上是暫時不能確認導致出現肩周炎的具體原因。


肩袖損傷(Rotator cuff tear),是指組成肩袖四個肌腱(岡上肌、岡下肌、小圓肌、肩胛下肌肌腱)出現損傷,引起的肩關節疼痛。

通常由於重複性抬高手臂,年齡增長肌腱退化引起的。

另外由於肩膀前上方有一個位置叫肩峰,岡上肌腱位於在肩峰下方。相對而言,肩峰與岡上肌肌腱之間的摩擦會較多,這樣容易增加岡上肌肌腱的磨損,最終導致炎症、損傷。

這也是為什麼大部分的肩袖損傷會是岡上肌腱炎的重要原因之一。

發展過程不同

肩周炎(凍結肩)的疾病發展有一個特點:

  • 在初期,肩關節活動受限與疼痛會逐漸加重;

  • 但是達到某種程度後又會逐漸緩解。這個階段,我們通常會稱為“解凍期”


而肩袖損傷可以說恰恰相反。很多肩袖損傷的患者在發病初期可以說是沒有明顯的症狀,比如肩部疼痛等表現出來。

  • 但有研究表明,隨著時間的推移,40%的肩袖損傷患者在五年內損傷的肌腱撕裂程度會進一步擴大。

  • 而在這些肌腱撕裂程度增加的患者中,20%會依舊沒有症狀,而80%最終會出現症狀。

更多肩部疼痛康復內容,請關注我的個人頭條號。

羅煒樑

本期醫數嘉賓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運動醫學科 尚西亮 副主任醫師 講師

肩周炎和肩袖損傷有什麼區別?

小結

肩袖損傷主要表現為肩關節疼痛及乏力。肩周炎主要表現為肩關節活動受限。肩袖損傷與肩周炎常見體格檢查區別在於被動活動是否受限。


肩關節出現什麼症狀需要就診?

小結

當肩關節出現持續疼痛、腫脹、反覆脫位、活動障礙時需至醫院就診。

肩關節疾病需要做哪些檢查?

如果有肩關節的疾病,通常呢您到專業的醫生這裡來需要做一個體檢,那麼專業醫生會根據你的情況可能選擇要做一個X線,那麼首先看你的骨頭有沒有問題,大概的一個瞭解。然後呢,對於我們肩關節常見的一些毛病,像肩袖損傷這些問題,我們可能借助於核磁共振這個檢查,當然如果有些人有反覆的肩關節脫位,我們可能還要加做一個CT或者CT的三維重建,來看看他的骨頭的發育情況。

小結

肩關節疾病一般需要體格檢查以及根據具體病情的影像學檢查。


醫數

兩者都肩部疼痛,活動受限,但是不同的疾病。

肩周炎:

好發於50歲左右的人,又稱五十肩。因患病以後,肩關節不能運動,彷彿被凍結或凝固,故稱凍結肩。肩周炎是肩關節周圍肌肉、肌腱、滑囊和關節囊等軟組織的慢性無菌性炎症,炎症導致關節內外粘連,從而影響肩關節的活動,故又稱粘連性關節囊炎。依據其病因分為特發性與繼發性。

影像檢查中,超聲及MR檢查均有幫助,特發性肩周炎可無MR異常,也可出現一些特徵性的表現:關節積液明顯減少,腋隱窩區關節囊水腫增厚、喙肱韌帶處關節囊水腫增厚。

肩袖損傷:

肩袖是包繞在肱骨頭周圍的一組肌腱複合體,包括肱骨頭前方的肩胛下肌腱、上方的岡上肌腱和後方的岡下肌腱和小圓肌腱,這些肌腱的運動可使肩關節進行旋內、旋外和上舉活動,同時對維持肩關節的穩定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顧名思義,肩袖損傷是指岡上肌腱、岡下肌腱、肩胛下肌腱及小圓肌腱的損傷,可繼發滑囊炎或在損傷的同時累及滑囊、肌腱下面的軟骨。

肩袖損傷包括急性創傷和慢性勞損性損傷兩類。前者多見於青壯年,往往在體育運動或勞動作業中發生。後者則多發生於老年患者,在肌腱退變的基礎上,勞損性損傷同樣導致肌腱斷裂。其中慢性肩袖損傷的原因與肩袖反覆衝撞、擠壓以及肩袖本身存在的退變有關,肩袖撕裂隨年齡增長,發病率顯著增加,一般50歲後發病,大於80歲人群中,發病率可達一半以上,可同時累及雙側。病變的發生通常從變性-部分撕裂-全層撕裂。早期一般發生在岡上肌腱,隨後可擴展到其他的肌腱。超聲及MR檢查均可評估,MR可清晰顯示肩袖損傷的部位、程度以及是否存在肩峰下撞擊等因素。

肩周炎、肩袖損傷在臨床上如果症狀典型,一般可以鑑別,如果不好判斷可以做肩關節MR檢查及MR關節造影幫助鑑別。MR可以清晰觀察並評估肩袖損傷與否及程度,如果排除肩袖損傷,便可支持肩周炎的診斷,同時如果有關節積液明顯減少,腋隱窩區及喙肱韌帶處關節囊水腫增厚,則進一步支持肩周炎的診斷。

  


放射科楊大夫

老朋友們都非常瞭解的,答題前我會先跟小夥伴們分享日常工作中的小case。



肩袖又叫旋轉袖,是由肩部四塊肌肉的肌腱組成的,分別稱為:岡上肌、岡下肌、肩胛下肌和小圓肌,這四塊肌肉在肱骨頭前、上、後方像袖套一樣包裹著肱骨頭,對維持肩關節的穩定和肩關節活動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四塊肌肉中的一塊或幾塊損傷,就稱之為肩袖損傷。肩袖損傷是肩關節最常見的軟組織損傷,也是老年人常見的肩關節疾病,導致肩袖損傷的病因很多,目前認為主要是由於“退變”和“撞擊”兩種因素共同造成。


  • 肩痛,肩周炎?肩袖損傷?


由於都會引起肩痛,故肩周炎與肩袖損傷常被混淆。雖然同樣是肩痛,但肩袖損傷的肩痛有別於肩周炎的肩痛,兩者的疼痛部位不同。肩周炎常表現為整個肩膀痛,並沒有固定的壓痛點;而肩袖損傷有明顯的壓痛點,常見於肩前方痛,位於三角肌前方及外側,受傷前肩部無疼痛,傷後肩部一時性疼痛,隔日加劇,夜間或活動後症狀加重。

肩周炎及肩袖損傷,對關節活動度的影響也不同。肩周炎主動活動和被動活動範圍相近,而且存在各個方向的活動受限;需要多活動,否則肌肉會萎縮。而肩袖損傷主要是主動上舉外展無力,但其被動活動範圍無明顯受限;鍛鍊不僅不利於康復,甚至會造成已撕裂的肩袖裂口繼續擴大,形成巨大的肩袖撕裂和不可修復的肩袖損傷。



南醫三院

門診會見到非常多這類患者,因為誤把“肩袖損傷”當成“肩周炎”在家活動,最後越來越嚴重,只能來住院手術。


1、“肩袖損傷”和“肩周炎”有什麼區別?

實際上兩個病之間的區別非常簡單而明顯。為了讓分專業人士更好理解,將其簡化:

  • 肩袖損傷”,就是拉動肩膀的那根筋,因為外傷,部分或全部斷裂開了。所以表現為:(1)有外傷史或反覆勞損時;(2)疼痛;(3)因為“筋”斷了,所以胳膊不能自己抬起來,但別人可以幫你抬起來。
  • 肩周炎”,就是肩關節跟周圍的組織因為發炎,“粘”在一起了。所以表現為:(1)年紀大了;(2)疼痛;(3)因為“粘連”,所以胳膊不僅自己抬不起來,別人幫你也抬不起來。

2、我們為什麼去刻意的區別“肩袖損傷”和“肩周炎”?

我們之所以必須一定要區別這兩個疾病是因為:

一方面,二者的表現幾乎一模一樣都是肩膀疼,而且動不了。別說患者,連很多醫生都搞不清楚。

一個(肩周炎)肩膀必須使勁多動,儘可能的讓黏連拉開,不用做手術。

另一個(肩袖損傷)確實受傷後肩膀一定不能動,越動撕裂口越大,很可能需要手術。

最後,不得不說的是:

更多有趣有用的醫學科普知識,請關注“骨科醫生路遙”。


骨科醫生路遙

由於都是肩部疾病,又都有肩部疼痛的症狀,加之對肩袖損傷的不重視,所以二者極容易混淆。不易區分。再過去的時候,這兩者本就沒有嚴格的分清楚。

右上角關注“骨科姚大夫”

與醫生交朋友,成為自己的保健醫生!



兩者的概念

回答這兩種疾病的區別,我先回答一下什麼是肩周炎和肩袖損傷。

說肩袖損傷之前我先說說什麼是肩袖,其實肩袖就由肩部的四塊肌肉:岡上肌、岡下肌、肩胛下肌、小圓肌的肌腱在肱骨頭前方、上方、後方形成的像袖子樣結構。故名思議,肩袖損傷其實就是上述肌腱的一處或多處損傷。多有外傷病史。患病多在60歲以上,比肩周炎的患病年齡大一些。

檢查


骨科姚大夫

肩周炎被大家所熟知,而肩袖損傷則不然。兩者雖然均有肩關節疼痛,然而並不是一種疾病。肩關節疼痛的患者找不同的醫生,甚至會出現不同的診斷:肩周炎?肩袖損傷?有時區別開來真的很困難。所以這兩種疾病鑑別具有很強的科普意義,下面分別介紹兩者的特點:

肩周炎

主要表現為肩關節周圍軟組織的疼痛,局部有明顯的壓痛,肩關節不活動時,常疼痛不明顯,常常伴有僵硬、肩關節活動範圍減小,比如女士後背系內衣、晨起洗臉等動作,疼痛明顯。有學者認為該病是自限性疾病,通常1年後便可自愈,病程超過1年的話,就應該懷疑肩周炎診斷的正確性了。



肩袖

肩袖損傷引起的肩關節疼痛常是持續性的,夜間疼痛較為嚴重,靜息狀態疼痛也不能緩解,並伴有肩關節無力,主動活動外展60°-120°之間疼痛明顯,稱為疼痛弧,被動活動,疼痛消失。臨床上更為多見的是肩袖損傷,而非肩周炎。


以上的這些理論知識還不足以應對臨床疾病的複雜性。更多中老年人肩關節疼痛,是肩周炎與肩袖損傷合併存在引起的,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不同的醫生會做出不同的診斷。


骨科牛大夫

肩周炎是肩關節周圍肌肉、筋膜、韌帶、關節囊慢性損傷而導致的疾病。肩周炎包括肩袖損傷。

兩者針刀鬆解可達到立竿見影效果。


吳興平21


搞笑視頻軍

外行(●°u°●) 」對不起ಥ_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