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動畫製作為何很燒錢,此外是如何盈利的呢?

盤紹東

我們近期常常說日本動畫的製作很燒錢,但不知道各位觀眾想過這樣一個問題沒有,近期日本動畫也傳出了很多關於員工待遇問題,加班等等其他方面的消息。而這些,往往被解讀為資本對人的壓榨,但不妨讓我們多想想——燒錢,意味著需要大投入,而員工待遇差,意為著給具體的製作人員的報酬少,這一來一回,不就產生了缺口了嗎?既然燒錢,那錢都燒到哪裡去了?

這其實暴露的,是日本動畫產業的內部分配問題。本題下有的回答提到了動畫的成本,相對電視劇來說並不算多,但我們也應該考慮到面對的市場和影響力的問題,電視劇所能引起的話題程度,以及能拉到的廣告收入,都不是動畫片能比的。而日本動畫內部,分配製度上的原因,以及本身的高風險性,以及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屬性,共同造成了日本動畫“燒錢”的現狀。

而日本動畫的盈利模式呢,主要是賣碟片以及播放權的出售(賣給網站,國內的各大網站的正版番劇,基本都是通過這種渠道購入的)。此外,某些製作委員會中,動畫的具體承製公司,其實真的只是“承製”,製作委員會會先將動畫的製作預算給到(或部分),然後動畫製作公司“拿錢辦事”,後續的其他收益,則由製作委員會再行分配,而製作動畫的製作公司,已經交貨,其實就已經做完這單生意了。

文:桓徆


橙心社

首先想說的是,不光日本動畫製作很燒錢,世界上的動畫製作都很燒錢,美國、英國、法國、韓國亦如此。不過根據製作手段、時間長短、製作的精細程度區分了投入成本,比如美國的皮克斯動畫工作室就把追求三維電腦動畫製作技術的高品質作為目標,甚至會為了動畫電影表現需要而針對性地開發軟件,只為實現最佳表現效果,例如在製作《怪獸電力公司》中藍怪的毛髮時就專門發明了軟件,最後才得到了令人印象神深刻的毛怪造型。而這樣的技術研發無疑是燒錢的,比如2010年上映的《玩具總動員 3》的製作成本就高達近13億人民幣,但可以看到《玩具總動員3》的相關商品在2010年的銷售額就達到了約152億人民幣。

再比如美國夢工廠動畫工作室製作的動畫電影《馴龍高手》的製作成本約人民幣10億多,它的動畫電影《瘋狂原始人》和《馴龍高手2》、《功夫熊貓2》的製作成本也大約達8.6~9.6億人民幣。皮克斯動畫工作室做的動畫電影《勇敢傳說》和《汽車總動員2》的製片成本約 11.8~13億人民幣。日本宮崎駿的動畫電影《千與千尋》製片成本約25億日元(約1.5億人民幣),然而光日本本地的市場票房收入就有 304億日元!

這就又要提到國內動畫的不是了,創下里程碑成就的票房超過9億的動畫電影《大聖歸來》的製作成本也只用了6000萬元人民幣;《熊出沒》大電影的製作成本在2000萬出頭;《秦時明月》大電影的製作成本介於3000到4000萬之間;國產動畫電影《小門神》的製作成本為 7000萬。足以見得國產動畫製作投入是相當不足了,最終成效當然也不比美國和日本,所以不能從國產動畫的製作成本來比,這樣的話,日本動畫的製作成本當然是高的了。

因此,從上述可看出動畫製作都是很燒錢的,日本動畫的話因為長久以來都是採用手繪的形式為主要的鵝動畫製作手段,每一幀都採用手繪,就算如今能用電腦繪畫了,但由於日本動畫不崇尚3D動畫,所以也無法通過3D動畫的技術建模來節省勞動力,所以日本動畫會因為手工太多,人力成本大而燒錢。


動畫學術趴

這燒錢的定義實際上還是看製作公司的,業內最典型的模範公司,拿多少錢,辦多少事,錢多的時候,他能給你做出《刀劍神域序列之爭》《超自然九人組》等製作上完全是業界天花板的神作。但錢少的時候,最近的一部《皇帝聖印戰記》在次刷新了我對A1公司動畫製作的下限,說他爛,當然在A1製作中不是最爛的一部,起碼這部算讓第一次我見識到了,這部公司的新下限,自從他毀了《路人女主的養成方法》第二季後,我永遠都是A1黑。

不過A1只是一個比較典型的代表,業內大部分的製作公司都有很高水準的製作實力,基本都是拿多少錢辦多少事,但是沒有一家敢像A1這樣砸自己的招牌的,但是對於他來說,應該是無所謂的事,畢竟是索尼旗下的製作公司,都是隻認錢不認人的貨色啊,兄弟,多歇歇,咋不能只要錢,不要臉啊。

扯的有點多了。不過在動畫製作公司也有很多例外,像著名的“京都動畫”還有業界良心“骨頭社”可以說,每一部動畫都是盡力在做到最好的典型,不過大部分也就像A1的模式,拿多少錢辦多少事,像我知道比較典型的便是“MAPPA”製作的《巴哈姆特之怒》動畫,據說一集投資千萬(日元)其動畫每一集的質量,都可以說是業界最叼。還有比較著名的燒錢動畫是“飛碟社”製作的,不過,這只是名義上的,飛碟社製作的動畫,實際上還是在日本動畫的平均水準,他真正叼的是攝影跟後期,趕得上好萊塢後期的一個特效團隊。


黑鼠鼠

其實不是很明白題主“日本動畫很燒錢”這個結論怎麼的出來的,現在一般日本TV動畫單集成本差不多是1500萬—2000萬日元,算下來是100—120萬人民幣一集,就當它是150萬人民幣一集好了,如果拿國內連續劇一對比,簡直不要太便宜,現在國內連續劇基本都是300萬元一集起步,500萬元算正常投入了。

更不用和美劇比了,美劇稍微上點檔次的片子每話3、400萬美元也是很常見的投入,更不用比如《西部世界》、《權利的遊戲》這種單集成本1000萬美金的巨頭了。也就是說這些美劇一集成本,就夠拍2、3部日本動畫了。這才叫真燒錢。所以最近Netflix才一口氣投了這麼多日本動畫,因為在投慣了美劇的Netflix看來,日本動畫實在太便宜了,不投白不投,虧了也不心疼。

再拿劇場版動畫比一下,典型的一線日本動畫劇場版比如《你的名字》,日本媒體報道成本是8億日元,往多了算就當10億日元摺合人民幣是6000萬元。

而對比之下好萊塢一線動畫劇場版如皮克斯的《尋夢環遊記》,都是至少10億人民幣成本打底,一部能拍十幾部日本劇場版,這麼一看日本動畫是不是也並不燒錢?

其他收入還包括各種周邊產品,比如CD原聲、手辦模型、原畫集等等,而對於有漫畫或小說原作的作品來說,對原作的銷量拉動同樣也是一大收入,很多時候說動畫就是原作的廣告片都不為過。


正經俠的奇妙冒險

先說第一個問題,為什麼燒錢?因為動畫製作時密集型勞動,需要大量的人力。有人負責統籌全局,有人負責監修,有人負責作畫,有人負責音樂,有人負責特效。總之,一部動畫沒有幾百個人是做不下來的。而這幾百個人都不是志願者,都是要生活的,因此,這幾百個人的吃飯問題,就是一筆開支。此外,機器設備,辦公場所,這些也是需要購買和租憑的。平時的日常維護也是一筆費用。此外,在動畫做好之後,還要和電視臺協商多少錢才能播放,以及如何打廣告,把動畫作品宣傳出去。也就是所謂的營銷,也是一筆大的開支。

總的來說,製作動畫,在方方面面都是要錢的。而我們知道,這幾年動畫業界一直爆出動畫師薪酬低的事。是因為投資方給動畫公司的錢只有這麼多,動畫公司不僅要想辦法完成動畫,做出宣傳。還要想辦法賺點錢。所以,只能在人力上儘可能壓榨人力資源。

那麼,日本動畫是如何盈利的呢?根本就不會盈利。是的,從製作動畫開始,投資方和動畫公司就沒想過盈利。

日本動畫製作有個機制叫“製作組委員會”。就類似於我們現在看見的公司股份制。有興趣的投資方就是股東,負擔動畫製作費用。而其中出錢最多的就是老大。

這裡可能會有人提出BD圓盤的概念。但實際上,這個BD圓盤對於投資方算是蠅頭小利。但蚊子再小也是肉,既然有壓榨的潛力,那理所當然的可以再圈一波錢。所以BD圓盤自然會出。

而動畫公司,根據他們是否加入了“製作組委員會”來決定他們是否可以分一杯羹。

所以,歸根到底,動畫是一部廣告。賺了錢當然好,不能賺錢也無所謂。


卡密動漫

其實總的看來,在動畫時長相等的情況下,每一部日本動畫製作的費用是差不多的,除非是那種一看作畫張數就很多的作品可能要支付給製作人員的酬勞會多一點,不過也有像京都動畫這樣並非按照動畫原畫張數計算酬勞的公司。因此綜上,這屬於觀眾們一直以來的一個誤區。尤其是近年來的tv動畫,製作費用總體而言是趨同的。當然如果製作經費撥的比較少的話,製作人就有可能招不到staff。

至於說到日本動畫是如何盈利的話,那就不得不談到“製作委員會制度”。用通俗的話來講就是,tv動畫現在的意義已經不止於動畫作品本身了。

在電視播放的同時也會在網絡平臺播放,這時候電視臺和視頻網站就會參與進來;此外有可能動畫裡的oped,以及原聲帶【original sound track,即大家熟知的 ost】也會單獨作為專輯出售,這時唱片公司便會參與進來;還有可能動畫裡面的角色出手辦出周邊,機甲動畫出機體玩具等等,那麼模型和手辦發行商也會加入;如果是輕小說改編或者漫畫改編動畫,那麼原漫畫的出版社例如集英社講談社,或者是小說出版社例如角川書店秋田書店等,都要參與進來。

換句話說,大家買原作小說或者漫畫,或者買官方手辦,和買動畫出的藍光碟或者dvd一樣,都是對於自己喜愛的作品的支持。

一般情況下動畫製作元請公司也會參與到製作委員會中參與分紅,如果沒有參與的話,製作公司只會收取動畫的製作費用,而不是作為盈利後“吃蛋糕”的角色出現。


劉懿哲2ph

他們的動畫製作很多請的原畫師,一張原畫的價格就很高,特效的工資其實是固定的,主要的錢都花在請原畫上,日本的2D動畫那麼多,而且質量沒有降下去,不是沒有緣故的。


ACG動漫盤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