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張伯駒與他的收藏

他精通詩、詞、書、畫、戲

時人譽為“民國四公子”之一

他是天下民間收藏第一人

立志“予所收蓄,永存吾土”

為此散盡家財

只為國寶不流出海外

《張伯駒與他的收藏》

《文化大觀園》正在播出

文化:張伯駒與他的收藏

張伯駒在他的收藏著錄《叢碧書畫錄》的序言中這樣寫道:“予所收蓄,不必終予身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傳有緒”。以此為初衷的張伯駒傾盡畢生心血,散盡家財,收藏、保護了大量國寶巨跡,並將之捐獻國家。於是,今天我們普通人有了這樣的機會,可以與國寶如此接近。

文化:張伯駒與他的收藏

文化:張伯駒與他的收藏

西晉陸機《平復帖》(局部)

《平復帖》被收藏界尊稱為“中華第一帖”,它是西晉大文人陸機的真跡,是中國現存年代最久遠的書道瑰寶。《平復帖》從宋代開始,便流傳有序,它的上面蓋滿了歷代名家的收藏章記。到清朝時,《平復帖》成為乾隆皇帝的收藏,清末又到了恭親王奕訢手中,後來由他的孫子溥心畬繼承。1937年,溥心畬為籌集親喪費用,將此帖待價而沽,經著名藏書家傅增湘從中斡旋,最終由張伯駒以巨金購得。

文化:張伯駒與他的收藏

郝炎峰-故宮博物院書畫部副研究員:張伯駒先生見這個《平復帖》,第一次見應該是在1935年,湖北的一個賑災書畫展上。之前呢溥心畬還有一件藏品是唐代畫家韓幹的《照夜白圖》。

王魯湘-主持人:畫的是一匹馬。

文化:張伯駒與他的收藏

郝炎峰:對,是,然後這件呢,因為家裡用錢,所以呢就把它賣給了外國,然後現在在美國。所以張伯駒聽聞這件事之後,覺得中國國家的這個藝術品流失海外痛心疾首,所以他得知《平復帖》在溥心畬家中的時候,就想讓溥心畬把這件轉讓給他,但是當時呢,溥心畬不缺錢,所以呢就開出了一個特別高的價格,20萬大洋,他知道張伯駒是掏不起。一直到1937年的時候,溥心畬母親去世,家裡需要辦喪事,急著要錢了,這時候想起了張伯駒,然後由這個傅增湘居中,這件東西給了張伯駒,是以4萬大洋的價格。

王魯湘:五分之一了,以前要價的五分之一。

郝炎峰:但實際上4萬大洋也很高了。

王魯湘:已經很高了,那麼這個就是傅增湘在《平復帖》後面寫的這麼一段長跋,大概記錄了這件事情是吧。

郝炎峰:

講述了這麼一個過程,也說了張伯駒先生這個“黃金易得,國寶無二”的這個理念。

文化:張伯駒與他的收藏

此次故宮武英殿大展中,受到最多關注的是唐代大詩人李白唯一的傳世真跡《上陽臺帖》。《上陽臺帖》雖然只有短短25個字,但是經過歷代接裱,呈現在人們眼前的這幅作品已變成一幅長卷。卷首是乾隆皇帝題的四個大字“青蓮逸翰”,前隔水上有宋徽宗瘦金書題“唐李太白上陽臺”,帖後紙拖尾還有一段瘦金書跋。從南宋到元的數位藏家的收藏印章都蓋在上面,依次記錄著它的流傳經過。

文化:張伯駒與他的收藏

王魯湘:像這個李白留下的這個文字真跡呀,真的是讓人感到很欣慰啊,這和一般的書家留幾個字不一樣,這可是一個詩仙吶,我們不僅能現在讀到他上千首美妙的詩詞,我們現在還能看到他寫的這個毛筆字,還這麼雄壯有力。

郝炎峰:所以(宋)徽宗說李白是不特以詩名,說明他書法也是有自己的風格,只不過現在留存下來的極其罕見了。 也有人認為這件可能是宋人所臨仿的。當然啟功先生和張伯駒先生他們是另外一種觀點,可能也有一些道理,他們是認為流傳有序很重要,而且就是說宋徽宗,這上面有宋徽宗的瘦金體的題簽。

王魯湘:他們覺得宋徽宗看唐代的作品,和現代人看明代的作品,其實是差不多的,他們的意見,可能比現代人看唐代人的作品,更有價值,更有權威性。

文化:張伯駒與他的收藏

張伯駒能夠動輒一擲十數萬金,收藏希世珍跡,與他出身豪富有關。張伯駒出身清末官宦財閥之家,他的父親張鎮芳是袁世凱的內弟。張鎮芳是光緒年間的進士,曾任河南都督,在民國時他創辦了北方第一家商業銀行——鹽業銀行,張伯駒後來繼任鹽業銀行董事長。雖然身家豐厚,但張伯駒與其他富家子弟的奢靡不同,他不抽菸,不喝酒,不賭博,最大的愛好便是收藏。而且他的眼界極高,入手的收藏往往堪稱國寶巨跡。張伯駒的每件著名收藏背後,幾乎都有一個曲折的故事,李白的《上陽臺帖》也不例外。

文化:張伯駒與他的收藏

樓開肇-張伯駒外孫:《上陽臺帖》之前也是在故宮裡面,後來通過溥儀,他攜帶出去以後,在天津,生活還是要無憂無慮的,像在宮裡生活一樣,那這樣的話,他就需要把帶出去的東西變賣一些,就在天津把它變賣了。那正好是讓琉璃廠的,他們就是買回來了。我外公得到消息以後,他就去他們那個地方一看,其中裡面是有現在的“三希”。

王魯湘:“三希”中間的“二希”是吧?

樓開肇:“二希”,就是《伯遠帖》、《中秋帖》。其中《上陽臺帖》,還有什麼《道服贊》呀,什麼這些都在裡面,包括唐寅的《王蜀宮妓圖》都在裡面。當時他們可能開價說20萬大洋,外公就同意了,但是他當時沒那麼多錢呀,他說我先付你6萬。但是東西我得先拿走,一年期限。但是因為日本侵華戰爭開始,資金的往來很困難。

王魯湘:就斷掉了,就資金鍊給斷了是吧。

樓開肇:資金鍊斷了,所以我外公也沒辦法,但是他們都是講信譽的。到了這個時間以後呢,那他就會告訴人家,實實在在,我現在資金沒有,過不來。這樣的話他就把《中秋帖》《伯遠帖》……

王魯湘:特別貴的這兩件。

樓開肇:

它也不是特別貴,應該是我外公他懂這個東西,他認為李白的《上陽臺帖》是很珍貴的。同時還有唐寅的《王蜀宮妓圖》,范仲淹的《道服贊》。這樣留下來了以後就把那個《中秋帖》,就退給他了。

文化:張伯駒與他的收藏

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獻之的《中秋帖》與王珣的《伯遠帖》合稱“三希堂”。所謂“三希堂”原本是故宮養心殿的西室,乾隆皇帝曾經在此珍藏曆代書法真跡,其中以《快雪》、《中秋》、《伯遠》三帖最為珍貴,因此得名“三希堂”。與從故宮流失出來的《中秋帖》、《伯遠帖》失之交臂,成為張伯駒一時的遺憾。直到1951年,《中秋帖》、《伯遠帖》在香港被公開拍賣,在周總理的親自批示下,中國政府以50萬港元將其購回,至此,除遠在臺灣的《快雪時晴帖》外,“三希堂”的“二希”迴歸了大陸。張伯駒有感於新政府對國寶珍跡、民族文化的重視,他做了一個重要決定,那便是將自己收藏的《上陽臺帖》贈送給毛主席。

樓開肇:他是很欣慰新中國成立,他放心了。因為這個《伯遠帖》跟《中秋帖》迴歸國家。

王魯湘:對,從這件事情他相信新中國政府了。

樓開肇:相信政府,但是他又想我應該怎麼把它能夠說出來。我的感覺是先試探一下,因為那個時候新中國剛成立,也有很多書法家,他們把一些作品贈與中央領導人,所以這好像是大家都在做的。那我外公出手他也不能有別的,就是這個。所以正好符合當時的背景,就捐獻給毛主席。但是毛主席看過之後,想這個東西不能放在我的手上,一定要把它讓人民,讓廣大老百姓都能夠欣賞到,這應該屬於國家所有,所以他就轉贈給國家文物局了,是國家文物局調撥到故宮博物院。

2018年,是張伯駒誕辰120週年,故宮博物院聯合國家博物館、吉林省博物院共同舉辦特展,致敬他終生為文物收藏保護所作的貢獻。此次展出了曾由張伯駒鑑藏的古書畫作品及其複製品33件。其中除《平復帖》、《上陽臺帖》外,還有唐代詩人杜牧的《張好好詩》、宋代書法家蔡襄的《自書詩》、宋代文學家范仲淹的《道服贊》、南宋女畫家楊婕妤的《百花圖》、明代大畫家唐寅的《王蜀宮妓圖》等等,都是難得一見的珍跡。

文化:張伯駒與他的收藏

文化:張伯駒與他的收藏

張伯駒最初從事收藏,是出於愛好。他的第一件藏品是康熙手書“叢碧山房”橫幅,這是他在北京琉璃廠的一家古玩店,無意中購得的。張伯駒後來將自己的居所命名為“叢碧山房”,從此在收藏之路上一發而不可收拾。

文化:張伯駒與他的收藏

畫家展子虔的《遊春圖》,是張伯駒收藏的另一件最有代表性的珍跡。展子虔是隋代著名大畫家,以擅畫山水人物聞名,而《遊春圖》是畫家傳世的唯一作品,距今1400多年,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畫卷。《遊春圖》運筆精到,意趣無限,有“天下第一畫卷”之稱,畫中描繪了江南二月桃李爭豔時,人們的春遊情景。

文化:張伯駒與他的收藏

郝炎峰:他收藏這個《遊春圖》的時候,資金不寬裕,然後他把自己的祖宅,就是在西城這個弓弦衚衕佔地15畝的,據說是李蓮英的舊宅的大宅子給賣掉,然後才湊足了購買《遊春圖》的銀兩。而且就是購藏《平復帖》之後,在上海做這個鹽業銀行的上海分行經理的時候,還慘遭綁架。當時的綁架他不知道是什麼人所為,但是呢他有一個理念,就是說,我錢可以出,身外之物我都可以出,但是呢我所收藏的這些國寶一件都不能少,這是他的一個底線。

王魯湘:也就是綁匪如果是衝著他的藏品來的,他寧可丟命,不肯拿藏品去贖的。

郝炎峰:沒錯,就是寧可把性命置身於事外,然後也不能把這些歷盡千辛萬苦保留下來的這些國寶,然後再次地送入漢奸或者是外人的手中。

王魯湘:以宅換寶,以命護寶。

文化:張伯駒與他的收藏

張伯駒精通詩、詞、書、畫、戲,也正是因為有如此深厚的傳統文化修養,所以張伯駒在收藏上有自己的格局。他的收藏首先看重的是品質,其次才是數量,所以他的收藏質量非常高,很多書畫藝術史上的赫赫名跡、教科書式的藏品都在他的收藏之列。也因為本身是一個詩人、詞人,所以他對一些歷史上的詩人或者文學家的作品情有獨鍾。另外,他還收藏女畫家的作品,比如此次展出的南宋女畫家楊婕妤的《百花圖》,這幅畫卷他留在身邊最久,因為畫卷小巧,宜於攜帶觀賞,無論身居何處,張伯駒經常與夫人潘素將畫展開把玩欣賞,後來在吉林博物館擔任副館長時,他將這幅畫卷捐給了吉林博物館。

文化:張伯駒與他的收藏

張伯駒的晚年,是在後海邊這座小院裡度過的。當年為了購買《遊春圖》,他賣掉了久居的大宅,最終舉家遷到了這裡,從此過著樸素但依舊寫意的生活。

文化:張伯駒與他的收藏

樓開肇:像我們家現在,你到院子裡去看,現在這個季節已經開了,牡丹花,兩百多年了,因為他以前那個大宅子不是這樣的,現在就是很小一塊了。但是他走到哪兒是要把那個牡丹花要移出來的,然後我們家還種芭蕉。最有意思是這個芭蕉,我記得小時候,因為是南方的,這個芭蕉每年是要把它再挖出來。還把它挪到房間裡。

王魯湘:對,要不會凍死,過不了冬天。

樓開肇:到冬天呢,是要去花店去買那個臘梅,然後每年冬天,我就必須要到花店去買,因為這個臘梅在北京來講呢,是隻有在冬天房間裡才能夠養。

文化:張伯駒與他的收藏

張伯駒的夫人潘素天資聰慧,張伯駒延請名師教授她古文、繪畫。潘素後來因繪畫成名,她在1940年代便已嶄露頭角,山水、人物、花竹、鳥獸……無不擅長,特別是山水,多用青綠,筆法直逼南宋,是我國著名的青綠山水畫家。潘素曾三次與張大千聯袂作畫。張大千讚歎潘素作品:“神韻高古,直逼唐人。”張伯駒與潘素的日常生活便是夫唱婦隨,盡享詩畫唱和之樂。

文化:張伯駒與他的收藏

樓開肇:記憶當中,就是他們在作畫當中討論一幅畫要畫什麼,我外公有時候經常是他提議,他突然間想了一個題,他就告訴我外婆。有時候坐在房間裡頭就唱上了,其實他在唸詩呢,就過去吟唱。

王魯湘:吟唱,對。

樓開肇:

咱們聽不懂,那個時候我總認為,他是在說河南話,咱們也聽不懂。現在理解了,那個時候他是在隨心情的一種變化,然後他表現出來的一個形式,每天都是有不同的事情在做,可能是召集很多人來雅集,或者是每星期他都固定的會有人來陪他來下棋。那時候每週三吧我記得,專門來陪他下圍棋。

文化:張伯駒與他的收藏

1956年,視書畫重於性命的張伯駒,竟將8件最頂級的書畫捐獻給了故宮。無償捐獻後,政府欲獎勵其20萬元,但張伯駒婉言相拒,分文未取。文化部只好給他頒發了一張褒獎令。當時,很多人都不理解張伯駒,為收藏耗盡家財,為何又要全部無償捐獻?後來,張伯駒對一位至交說:“不知情者,謂我搜羅唐宋精品,不惜一擲千金,魄力過人。其實,我是歷盡辛苦,也不能盡如人意。因為黃金易得,國寶無二。我買它們不是賣錢,是怕它們流入外國。”再後來,張伯駒將餘下所藏書畫,分批捐獻給了故宮和吉林博物館。

文化:張伯駒與他的收藏

王魯湘:其實今天看起來這件事情,挺了不起的,就是一個人能夠決然地和他所立身的這個社會環境和時代,保持一個距離,然後我給自己劃定一個,看上去好像是一個文化的一個真空,我就在真空裡頭,做一個絕對的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傳人、一個守護者,甚至是一個符號,這種選擇我覺得對張伯駒來說,是非常自覺的,他不是被動地,成為了這樣一個角色,他是非常主動地,給自己安排設計成了一個這樣的角色。

郝炎峰:不管外在形勢如何變化,包括從民國到新中國成立,形勢發生那麼大的變化,他還是認定了自己這條路,做了一個純粹的中國文化的一個守望者、傳承者,所以我覺得這是張伯駒先生身上所體現的一種非常可貴的一種品質,也是值得我們所有有理想、有夢想的人去學習的。

文化:張伯駒與他的收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