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越來越多人不發朋友圈了?

錢郵的故事

本人不太愛發朋友圈,但我也明顯感覺到了身邊的朋友越來越多的開始不發朋友圈了,很多朋友還設置了僅三天可見,於是你發現這三天他什麼也沒發。所以,為什麼越來越多人不發朋友圈了?

1、時間成本太高

你能保持兩天不看朋友圈嗎?
睜眼第一個和閉眼最後一個看到的東西可以超出手機屏幕嗎?
如果發了朋友圈,能不每3分鐘就刷一次點贊量嗎?

2、不是不願,而是不敢

有時候我們不發朋友圈,不是因為我們不願意,而是因為我們不敢。講一個朋友的例子:

這是一個喜歡旅遊和美食的女孩,在我所有的朋友裡面,她算是比較喜歡發朋友圈的了,但是她卻在不久放棄了朋友圈,原因就是她發的這個朋友圈:

“寂寞的夜啊,讓我看到了人生的真相,不知道為什麼,越長大就越孤單,現在的生活,似乎再也沒有了曾經的快樂,走進我生命中的那些人,走出我生命中的那些事,讓我感到困擾。簡單的生活好幸福,可是,我再也無法簡單了!”

下面接著配了一張女生抽菸的圖片。

發完後,跟往常一樣,關機睡覺。可是第二天醒來:

她無力辯解,也不想刪除,因為她真的沒有要針對任何人,也不想表達什麼意思,她只是堅強了太久,想要趁著黑夜脆弱一下而已。

這一刻,她突然對朋友圈心生畏懼,原來這個曾經可以隨意吐槽,肆無忌憚抒發情感的地方,早已變了模樣。

有時候,我們不是不願發,而是不敢發,這大概就是我們很多人不願再發朋友圈的真相吧。

3、朋友圈變了

以前的朋友圈:人不多,但個個是話癆:看一部電影,要寫個長長的感想;吃到好吃的蛋糕,要@幾個死黨;看到了一張老照片,要感慨一下回憶中的情感;路上遇到秋風蕭瑟,也要為落葉感嘆神傷一下;當然,還有吐槽、抱怨......

現在的朋友圈

:人開始多了,家人、同事、親戚、上司、客戶...事也開始多了,賣東西的、曬孩子的、集讚的、投票的、獻愛心的、求轉發的、不轉不是中國人的,一天又一天的刷著屏幕。

太多的無效信息讓我們感覺到厭倦,於是不再看別人的朋友圈了,自己也不發朋友圈了。朋友圈,你的朋友都哪去了?

4、線上的互動取代不了線下的溫度

我們將我們的喜怒哀樂和日常發佈在朋友圈,而這在有些人的眼裡變成了刷存在感和曬優越。你在和這些人爭辯和證明的時候,你突然發現,在朋友圈這個精彩的喜劇裡面,我們既是故事的主角,也是故事的觀眾。而那些瀏覽者朋友圈的人,又算什麼呢?

線上的互動取代不了線下的溫度,這個道理是我們在生病的時候,流淚的時候,需要陪伴的時候最切身體會的道理。

所以,與其說我們越來越不愛發朋友圈了,倒不如說我們越來越願意在現實生活中和朋友說說知心話了。

其實,我們和朋友圈說再見的過程,並不是一個陌生的過程。

就像我們曾經熱衷於某個論壇,論壇的人多了,調子變了,我們就不再去了。
就像我們曾經喜歡在某個戰隊打遊戲,組隊的人換了,默契也就不再了,我們也沒有了往日的熱情。
就像我們曾今喜歡一部電視劇,從第一季到第二季,演員換了,我們都覺得變了味道,似乎這個故事沒那麼吸引人了。

我們在變,朋友圈也在變,我們變的越來越不發朋友圈了,僅僅是因為我們因變化而選擇和一些東西告別,如此而已。


隔壁街的男友

這裡就要講一個真實故事。

一天,我朋友好開心,發了條朋友圈,猝不及防地,她的一個親戚長輩火速來私聊她,說什麼你怎麼可以發這樣的朋友圈?誰誰家家裡出了點事,很不開心啥啥的……語重心長,非常長輩的語氣,說我朋友不懂事。(意思是別人傷心,你就不要發自己開心的消息了。)

我朋友很無語,什麼鬼,她又不是天天關注別人家的事,怎麼知道誰誰家發生不好的事情?怎麼就不懂事了?

可是為了顧及親戚的感受,我朋友還是刪掉了那條朋友圈,接下來幾天都沒發朋友圈,免得親戚又來說。


(以後發票圈是不是要逛一圈看看別人怎麼樣才夠慎重?)

事實上就是這樣,人的情緒不同步,有人開心,有人傷心,朋友圈幾百甚至是上千號人,我們又怎麼能夠注意到誰誰高興不高興?

可是一旦你發了歡喜的消息,恰好有人心情低落,看著你的消息就覺得不舒服,覺得你就是炫……無辜躺槍,莫名拉仇恨。這樣誰還有心情發朋友圈?


除了每個人的情緒不同步之外,每個人的生活態度都是不一樣的。有些人生活是過給自己看,所以很少發朋友圈,有些人喜歡被別人關注,才有了每天在朋友圈更新動態。





我的朋友圈大概800+人,但是能聊天深交的少之又少。我覺得自己的生活普普通通,逛街買東西吃飯隨手拍了也是留給自己紀念或者跟很好的朋友分享,很少發到朋友圈。

畢竟,懂你的人真的就只有那幾個,不懂的人,根本就不關心你過得怎樣。


(人與人之間,是一顆心的距離。)

我的一個朋友,從之前天天發朋友圈,到後來幾天發一條,再到現在幾個月才發一條。我問她為什麼不發了?




(很好的朋友當然要常聯繫!)



這樣龐大而且雜的關係群體,導致我們不方便發朋友圈,每次都要分組,有些還要屏蔽……額,真的很麻煩。乾脆就不發了,省功夫。



娛樂皮皮貓

  

“你真的老了,就連發個朋友圈,都變得猶猶豫豫……”這是我最近看到的讓我非常感概的話。

  不愛發朋友圈,大致有以下幾種情況:

  原因一:朋友圈變成了社交圈,擔心隱私洩露

朋友圈裡已不僅僅是單純的朋友,還充斥了各色人等,朋友圈不知不覺中成為了社交圈。

  原因二:說得不好不如不說,內向的人不喜歡當眾發言

  上學的時候會有那麼一類學生,永遠都不會舉手回答問題,即使知道答案也不會。當朋友圈裡好友越來越多時,這種感受與當眾發言類似,很多人都會感到不安。

尤其是添加了自己父母為好友之後,我們更是不知道發什麼好。因為感覺無論發什麼,都容易造成自我統一性混亂。

  原因三:80後、90後的“熱度”已經過去,00後的熱度太分散

  朋友圈剛開始盛行的時候,80後、90後無疑是主力軍,但隨著時間的推移,80後、90後的年齡都大了,無論是個人的思想還是生活的壓力,都導致他們沒有那麼多的精力,那麼大的興趣,去把每天的生活和心情在朋友圈裡展現出來。至於00後,00後接觸新鮮事物的速度非常快,相比較朋友圈,他們更喜歡直播、抖音,他們的熱度太分散。

就像我開始說的,“你真的老了,就連發個朋友圈,都變得猶猶豫豫……”雖然是一句玩笑話,有些消極,但多少還是有一些道理,道出了一些80後、90後真實的現狀。

  原因四:“僅三天可見”、“僅某人可見”容易造成一種假象

  現在,朋友圈有了“分組可見”和“僅展示三天的朋友圈”,因此,我們在發表一條朋友圈之前,花很長時間去設置分組,仔細篩選,生怕落掉了哪個你不想展示的人。

有時候,想看看某人過去的記錄,卻發現對方設置了“僅顯示三天的朋友圈”,我不禁笑了,原來不知什麼時候開始,我以為的最能接近你的方式,變得如此遙遠。

  我認為,不愛發朋友圈或許是人日趨成熟的標誌,但也有人說,這是人走向孤獨的標誌,你怎麼看呢?


九龍逗室

優秀的人不發朋友圈,因為沒什麼值得炫耀的。相愛的人不發朋友圈,因為最愛的人就在身邊。太忙的人不發朋友圈,因為沒時間取悅別人


捕光逐景

現在人總這麼認為:

優秀的人不發朋友圈,因為沒什麼值得炫耀的。

相愛的人不發朋友圈,因為最愛的人就在身邊。
太忙的人不發朋友圈,因為沒時間取悅別人。

其實,發不發朋友圈,怎麼發,發什麼,都是每個人的選擇權利和自由。有人曾說,如今的朋友圈越來越大,也越來越躡手躡腳了。雖然有分組可見和不可見的功能,但發朋友圈就是想要即刻的分享,等你糾結該給誰和不給誰看時,那份好心情也就突然消失殆盡了。假設你發了一條朋友圈,又會被解讀出很多層意思。有些人覺得你發的朋友圈檔次太low,有的人又覺得你太裝,不管怎麼發,都會或多或少引起別人曲意的揣測和攻擊,沒了發朋友圈的本意了,那還不如不發算了。

再譬如,有時你發生氣時的狀態,其實根本不需要別人手動發一個“抱抱親親”,只是單純的想吐槽下當下自己的心情。又比如有時你發難過的狀態,其實根本不需要別人輪番評論安慰你, 只是單純的想宣洩下此刻的心情。又正如有時你發歲月靜好的雞湯,其實並不是矯情,只是當下突發的感慨,你就順心而發了。雖然這邊的你的每一條朋友圈都有著無數層的意思,但別人乍一看,就簡單的認為是一些不痛不癢的牢騷話。失望的你只好不發朋友圈,因為什麼都不發,也就無懈可擊,讓人無話可講。

其實,那些不愛發朋友圈的人,無論有多少難隱之言,最根本的無非是:自己有酒有肉有故事,卻沒有一個真正懂你,願意與之分享的那個知己而已。


凱紫

第一、不想成為炫耀的跟隨者。

你不喜歡別人炫耀,你就會知道別人也不喜歡你炫耀。雖然自己覺得根本不是什麼炫耀,為了避免誤解,乾脆不發了。

第二、不想被朋友圈綁架。

第三、不想過多的把自己的生活表露出來。

不管過得好與壞,誰都不想全部讓別人知道。發朋友圈是容易暴露自己的這點。所以很多人會因為這不發朋友圈。

第四、工作性質,不適宜發朋友圈。

有些特殊工種是不能發朋友圈的。

第五、因為安全,而不發朋友圈。

第六、對一個事物的疲倦。


蘭草地

以前我也很喜歡發朋友圈,而現在的近一年我都很少髮圈了,可能有點煩吧!更多的是當覺得你自己出去吃喝玩樂曬自己的時候真心看到你過幸福生活的人或許很少吧!也許有的人會說朋友圈只是發給自己看的,給自己留下一份紀念,但話雖如此,很多人把與自己生活息息相關的事情發出來不就是想和別人分享自己嗎?一次兩次別人或許還在意,但是次數多了別人也會煩,就像現在我的朋友圈還有很多整天發自拍,秀恩愛,曬富有的,更有的是一部分廣告,對於這些我並不反感,就當是當新聞看看而已,不想看所幸就屏蔽……所以覺得現在朋友圈讓人很不自在,自己也就慢慢不發朋友圈了!


Sunshine娟子

根本原因,因為朋友圈過時了。

人們對一個工具的理解、使用是需要時間的。每天有那麼多新東西進入我們的生活,但是,最後能被我們長期使用的,寥寥無幾。

一方面就像我們調試系統一樣,找bug那是需要時間的。另一方面,人不是機器,人在新事物面前有的弱點,以及人本身的很多弱點,沒有足夠的時間,也是無法被發現的。比如,如果不是瘧疾,那麼無法發現地中海貧血的一些特徵。

人性之豐富,之複雜,是要隨著“測試”的深入才會暴露的。

而朋友圈,實際上,也是人類對自身理解的一個工具。

社交,我們一直覺得很簡單,無非是,你好小王,我是小張,雙魚座,O型血,喜歡看漫畫。在傳統的社交方式下,社交就是那麼簡單。飯局、聊天、會議,信件、郵件,幾次溝通,或喜歡,或不喜,很快就有了判斷。

但朋友圈的社交是高密度社交,甚至平時親密的親人,也沒有那麼高密度。作為孩子,不會在成年以後,隨時與父母分享很個人的信息。

人類的隱私是非常複雜的,大部分人,雖然暴露在人前,一天超過12小時,但是,他/她非常珍視的隱私可能是幾十分鐘,幾個小時,很小的時空中的某些點。

而朋友圈的釋放,往往是不設限的。一個人在貼出某句話,某張圖片的時候,沒有另一雙眼睛注視著。

當我們面對某個親人或朋友的時候,我們能感覺到他們的喜怒哀樂,感覺到他們的大致價值觀的界限,所以在下一步的自我表達前,對方的“氣場”,情緒、話語、表情,是一種審核機制。一個小孩子絕不會在父母生氣的時候,把30分的卷子拿出來,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一個家庭成員,也不會在家裡有急事的時候,得意洋洋說自己的海外旅行的種種趣聞。這些是實體空間的審核機制。

但,受眾是有反應的,他們有不同的情緒狀態,有不同的價值觀,所以看到以後會有不同的心理判斷,以及後果。比如歡樂的共享,或者刻薄的評論,甚至生氣.........這些在沒有深入分析之前,是不可能被顧及的。

當個體的社交成本變得如此之大時,一個社交方式就會式微了。

發朋友圈,會爽,但是不小心產生的後果可能比爽的代價多的多。引起的誤解,可能要花更多的成本才能消除。

不用,也就幾天不習慣,過幾天就習慣了。

這就是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不再使用朋友圈了。因為朋友圈是高成本社交方式,除了商業推廣,就大部分人來說,幾次朋友圈產生的社交事故,足以讓他/她用一年,甚至幾年的功夫去解決。這個成本,比飯局上,酒後失言更嚴重。


令狐迦基

這個要根據不同人的性格來決定的。可能大多數人不發朋友圈的原因都是隨著年齡的增長,然後不發朋友圈。

而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越來越不願意發朋友圈的主要原因就是:

第一,可能因為工作的關係工作比較忙,而且沒有時間來發一些朋友圈,工作壓力比較大。

第二,可能是因為實在沒有什麼可發的,或者說認為自己的這點小事兒沒有必要發朋友圈。

第三,可能會有一部分人從心裡就抵制朋友圈,可能對朋友圈比較反感,所以說這也是導致有一小部分人不發朋友圈的原因之一。

總之,關於發朋友圈量的多少跟每個人的性格有關,但是大多數人隨著年齡的增長,或者說一些其他的原因都很少發朋友圈了。


灬輝輝

如今的朋友圈!似乎已經成了一個“內容豐富、無奇不有”的怪圈

不得不說朋友圈原本是好的,作為一款便捷、簡單、直觀的社交軟件,最初是特別喜歡的。可以隨時關注朋友的動態,心情,事態的進展。但是,有時候礙於社交,加了許多不甚瞭解的、僅僅是認識或根本不認識的人。導致了朋友圈內容“琳琅滿目”。隨著朋友圈各類“朋友”的增加,也出現了讓人煩惱的現象。按照我的“圈氣氛”,大概有這麼多煩惱。




無病呻吟傷感型

不得說,朋友圈是一個發洩個人情感的地方,但是,有的人確實是“為賦新詞強說愁”,整天傷感至極,充滿負能量。

擺拍炫美炫富型

有很多人是為了發朋友圈而發朋友圈,吃飯前要發個朋友圈,購物了要發個朋友圈,是不是就美顏自拍,失去了朋友圈本有的坦誠與真實!



各類微商推銷型

無底線的廣告推銷,無節制的代購推送,讓人應急不暇。



無限瘋狂轉發型

遇到美文、喜歡的內容,無節制轉發,每天要發十幾甚至幾十條。自己喜歡的東西,本該可以收藏,卻要強制他人一起“喜歡”。

隱匿表白浪漫型

還有人時不時說一些似是而非的暗語,不知是在表達什麼、也不明白表白對象。偶有多情,甚至會誤解了發朋友圈的人的意思😄

不明洩憤吐槽型

時不時也會出現指桑罵槐、、的洩憤。敏感的人看到,經常會想是不是自己哪裡做錯了?是不是在說我呀?

真是煩惱多多的啊……



有了這麼多的烏雲滿天,當你真正想了解一個朋友的心情和近況時,卻是茫茫人海不見影蹤了。

置身於如此之怪圈中,造成了諸多無謂的煩惱、浪費了許多寶貴的時間。

不管有多少人學玩朋友圈,在玩朋友圈,愛玩朋友圈,亦或推崇朋友圈……,反正我是越來越不愛玩朋友圈了!

感受如有雷同,請勿對號入座😁😂

👉👉關注林思夕夕,認知最好的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