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是如何處理這個單筆價值1.06億元的網上訂單的?

阿里巴巴是如何處理這個單筆價值1.06億元的網上訂單的?

中國經濟週刊官方網站:經濟網 www.ceweekly.cn

(本文刊發於《中國經濟週刊》2018年第20期)

如今,互聯網的滲透力正在從消費互聯網轉向工業互聯網。無論是成熟龐大的跨國公司,還是創新性的國內名企,抑或是不知名的江浙小廠,都面臨著這樣一個抉擇:不擁抱互聯網是“等死”,但擁抱互聯網也有可能是“找死”,就像10年前商家們曾經面臨的抉擇一樣。當然,能活到今天的商家,很多是曾經“找死”的那一批。

但是,當這個大熱的宏觀概念具象到一家工廠的維度,到底如何去數字化、互聯網化一家工廠?工業互聯網究竟如何才能真實落地?

阿里巴巴是如何處理這個單筆價值1.06億元的網上訂單的?

實現互聯網與製造業的融合,最關鍵的因素是打通數據,讓數據成為核心的基礎設施。(視覺中國)

用連接和數據換來真金白銀

“我們是主動‘找死’的那種。”常州天合光能採購總監姜芬蘭笑言。已成立20年的天合光能集團是國內排名前三的新能源企業,在光伏組件等多個領域位列全球首位。

為此,天合開始與阿里巴巴的1688平臺合作,從MRO採購管理(編者注:MRO指企業用於維護maintenance、維修repair和運營operation的物料和服務,屬於非生產原料性質,但佔據大量成本)開始進行數字化、互聯網化改造。

更讓姜芬蘭興奮的是,當天合光能的採購系統數字化,並與阿里巴巴進行數據打通之後,可以實現電子對賬和電子發票以及享受各種供應鏈金融服務,採購節奏加快,供應鏈上下游的協同明顯高效了許多。

在與1688合作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之後,天合光能又開始與阿里雲的ET工業大腦進行合作。“我們在製造過程中,製造的成品率越高,成本就越有優勢,所以我們在電池片的製造過程中引進了阿里雲的數據監控,一旦發現了半成品,就直接把半成品拿出來,防止做完之後增加不良品的成本。”姜芬蘭說。

例如,光伏切片生產有著十分精密的工藝流程:一根僅0.1mm粗細的鋼線不斷摩擦硅錠,最終切出一片片僅0.2mm厚的硅片。車間的溼度、溫度、砂漿上下部溫度、導輪上下部溫度等上千個參數在實時影響著生產。如此複雜的生產環境下,人工經驗很難100%地保障產品質量。

數字化改造後,標準化車間所有端口的數據會傳入工業大腦,隨後通過人工智能算法,對所有關聯參數進行深度學習計算,精準分析出與良品率最相關的60個關鍵參數,並搭建參數曲線,在生產過程中實時監測和控制變量。

據悉,通過與阿里雲ET工業大腦進行合作,天合光能4條試點生產線上的電池片A品率已提升7%,營收增值逾2000萬元。目前,天合光能正在用阿里雲的技術改造更多的生產線,預計完成後年利潤可提高數千萬元。

消費數字化倒逼生產數字化

消費互聯網主要是連接人與商品、人與信息、人與人,連接手段從PC發展到手機等移動終端;而工業互聯網則更為複雜,除了上述連接外,還要連接機器設備、應用系統、供應鏈上下游的企業、政府部門、相關組織、客戶用戶等,連接手段更加多樣,包括各種IoT設備,也就是萬物互聯。

業內人士介紹,工業互聯網包括生產製造域、供需鏈生態域和用戶需求域三個層面:一是企業內部生產域的互聯,實現應用與設備的互聯;二是供需鏈之間的互聯互通,通過上下游企業間的業務互聯,實現企業間的共生共贏;三是通過基於數據的營銷手段,將產品和服務推向適合的消費者,並將消費者的需求偏好反饋給生產端。這三個層面必須全部互聯互通,併產生一體化的數據,才是真正的工業互聯網。

在狄前防看來,真正實現互聯網與製造業的融合,最關鍵的因素就是打通數據,讓數據成為核心的基礎設施。過去,數據在工廠、商家和消費者各個環節上都是信息孤島,目前電子商務和新零售將商家與消費者之間的數據打通,接下來應該將目標瞄準打通工廠、供應鏈上生產環節的數據。“這樣才能真正把B端和C端數據連通起來,通過數據賦能,帶動中國製造業轉型升級,國家實際上現在也在推動這個工作。”

汪海認為,生產端和消費端就像是槍和靶,生產端的數據化、自動化讓整個生產變得更加高效,就像有了一把好槍,但是要想知道打哪裡,還要由消費端的數據標明靶心位置。當全鏈條數據化,把傳統的正向供應鏈變成逆向供應鏈,零售、流通、生產、製造、原材料反向數字化,才能把企業的戰略變成真正數據化的戰略,用實時、全方位的數據真正做最有效的商業策劃。

“當需求大漲時,比如雙11,需求量可能是平時的幾十倍,甚至上百倍,一家工廠不可能為此擴大生產線之後再縮減。1688有一個模塊叫淘工廠,設計了一個共享工廠的機制,可以將峰值需求量分散到多個工廠,並且保證它的品質和交期,這是通過數據才能做到的事情。這些都是數字化、數據化帶來的商業模式改變。傳統的商業模式下,這些事情靠人是無法做到的。”汪海說。

“新制造”和“新零售”一樣,都是馬雲提出的阿里巴巴“五新戰略”中的核心內容,從去年開始,阿里巴巴就希望驗證B2B到底能不能數據化。作為非常傳統的行業,B2B能否成為未來的趨勢,目前不少業內人士依舊有疑慮。

“做了一年嘗試之後,從數據結果上來看我們非常有信心。2017年3月,我們大促時的頂峰交易額一天只有8億元左右;而到了2018年3月大促,單日交易額已經突破100億元,同比增幅超過1200%。數字化時代到來的趨勢正在加快,整個消費端正在快速數據化,這也倒逼著生產端和供應鏈端也要快速數據化。”汪海說。

阿里巴巴是如何處理這個單筆價值1.06億元的網上訂單的?

(視覺中國)

單筆1.06億元的網上訂單

2017年開始,1688專門成立了非消費品事業部,後改名為工業市場事業部。“阿里巴巴一直做零售,做消費品相關產品。數字化一定會從零售往商業的各個領域裡拓展,尤其會拓展到工業領域、B2B領域,它們數字化的進程會繼續加快。”陳意明說。

阿里巴巴1688平臺針對中小企業的主要工作就是繼續借助阿里巴巴搭建的各種基礎設施,包括平臺、技術、金融、物流等,幫助企業做“四化”——商品數字化、服務數字化、交易數字化和營銷數字化。

興奮的不只是買家,還有賣家。據介紹,去年有2000家以上的工業品品牌企業入駐1688工業品品牌站,作為世界500強企業之一的施耐德電氣就是其中之一。

此外,施耐德還可以與經銷商共贏。過去,施耐德的經銷商在線下開門店,智能守株待兔等客戶上門,傳統方式能夠獲取客戶的數量非常有限,效率低、成本高。而現在通過網絡獲取的訂單,可以根據需求和地域,分單給不同的經銷商。

更為重要的是,廠商可以憑此拿到一手的數據。“對於廠商來說,原先的線下經營模式是樹狀結構的分銷模式,數據很不透明,我們抓取不到最終市場客戶的數據,這是原來一個很大的痛點。”徐軼均說,有了電商平臺後,很多數據都是一手的,很透明,對未來的產品規劃和市場策略制定非常重要。

據劉豔麗透露,過去巴斯夫主要服務一二線城市的大客戶,通過網絡平臺,巴斯夫可以快速觸達中小型客戶,業務也可以覆蓋到三四線城市甚至五六線城市和邊遠地區。“由於網店剛剛上線20多天,目前還只有4個業務部門的11個產品銷售,但是已經收到非常多的諮詢,其中只有不到30%是關於已上線產品的,這給了我們非常好的信號。”她說,從業務員到處去找尋客戶,到潛在客戶主動上門諮詢。從成本效率的角度看是天翻地覆的變化,將直接影響到巴斯夫今後業務的增長。

巨頭角力工業互聯網新賽道

“工業互聯網很新,還沒有太多成功案例。前不久,我們曾跟重慶市的很多工業製造業企業座談,發現他們的想法很多,我們也受到很多啟發。下一步在實體經濟,特別是製造業方面如何用好互聯網、用好數字化,是一件大有可為的事情。”馬化騰說。

馬化騰同時也表示,現在的工業互聯網層次還比較淺,僅僅解決了生產者和消費者、需求者之間關係的問題,如C2M(消費者到製造者)柔性製造等。未來如果深入到智能製造,還要解決M2M(製造者到製造者)上下游協調關係的問題,以及解決製造者內部的問題,“比如在生產企業內部實現全過程IT化、信息化,以及如何把生產標準、數據等放在雲端,後續如何分析等。再比如,在生產過程中,如何使用AI等新技術,通過降低生產過程中的模具損耗等方式提高效率。”

據透露,騰訊已經在和富士康討論類似的可能,比如用高清攝像頭拍攝製造過程當中的變化,然後及時做生產調整,使得模具的損耗降低,用AI來提高精準度和壽命。

相比阿里,騰訊進入工業領域要晚一些,還是以試水和探索可能性為主。但是,從今年開始,騰訊的力度和速度都在明顯加大加快。2017年12月,騰訊雲宣佈聯手浙江中之傑,將在當地首選一批優質企業作為樣板,推進智能化改造和企業上雲工程。

業內人士認為,互聯網巨頭雖然積累了消費互聯網領域的豐富能力和經驗,但工業互聯網相對要複雜很多,難度呈幾何級數增加。消費互聯網可以不斷試錯、快速迭代,而工業互聯網則不行,必須在保證安全和穩定基礎上進行創新和變革。掘金工業互聯網並非一朝一夕能完成,需要一個艱難的探索過程。


請回到文章頂部,點擊右上方“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