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孩子爺爺不認字無法批改作業,老師逼孩子在外上班的父母辭職回家,你怎麼看?

嗟乎非差乎

這老師,是被夾了?有頭髮誰想做癩痢?能好好陪在孩子身邊教育,哪個不想?

多少家長回顧往事:原來自己錯過了孩子那麼多美好的場景啊!這是多少家長的遺憾?

不要以為讓孩子留守,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即便家裡有老人,從呱呱落地到懂得叫爹媽,天天膩在一起,突然之間因為生活,必須要分別的時候,那種割裂感啊!北漂一族基本都知道!

教育孩子,確實很心酸,有時會氣得肝疼!但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會以此為藉口,讓孩子留守!

個人一向的觀點是,夫妻一方若能撐起家庭開支,那另一方就在家教育孩子。若是不可行,那就以生活為重!

別說什麼熬到孩子長大成人就好了,就有本事了!以後的事誰都說不準,最重點的是,孩子要活下來才有以後可言!這是生存的問題!飯都吃不了,還想有本事?別逗!

題主的這個問題,也很好解決,情況不允許的之下,利用網絡是最好的解決方法。

撇開這些東西,這老師,真的讓人氣憤!人家的家庭情況就是不允許了,為人師表,不是逼人去翔!感覺師德是有問題的,這是我見過最糟糕的老師!

話說到這裡,現在的老師和家長矛盾不斷,有人說,要讓家長考證才能生孩子,我卻想說,老師的一個應聘標準,是不是應該要先考過情商?


熊孩子專治

非常理解和同情,每一位當爹孃的,如果在生活中突然遇到這樣棘手兩難的情形,心裡面一定是非常焦慮,又不知所措的。

人們看到事件發生,往往是生活的一個橫截面。

在這個時間節點之前之後,生活都是持續流動的,因此我們會說,每件事,總有它的前因後果。

具體這是什麼意思呢?

在這個題目的敘述裡,有個詞的出現讓人心裡一驚,它總共出現了兩次,是的,就是“逼”這個動詞。

讓我們把時間往前回溯,孩子三年級。就是說上學已兩年多,老師沒有在一年級,也沒有在二年級,出現“逼”父母辭職回家的行為。

是不是可以認為,在事情發展的初期,老師並沒有立刻採取“逼”的形式跟父母溝通”。

而現在的“逼”,並不是老師第一天接觸孩子家人,就出現的?

需要知道每個人都有血有肉,這代表每個人都一定會有真實“情緒”,老師同樣不會例外。

當一個人出現“逼迫”這樣的行為,通常意味著他的情緒已經累積到一定程度,不採取激烈一點的方式,就無法更好表達的地步。

這就是在最開始我們說的,每件事的出現,一定有它的前因後果。

目前所知的信息十分有限,無法完整推測整個經過。

但我們可以設想以下幾種情況:

1、孩子每次作業積極上交,但有些內容不會,孩子向老師同學主動尋求適當幫助;

2、孩子作業完成情況不佳,老師跟監護人爺爺溝通,爺爺表示會尋求鄰居或其他親戚幫助;

3、孩子作業完成情況不佳,爺爺也無法幫助,老師跟父母取得聯繫,父母主動表示會尋求朋友或其他鄰里來幫助孩子,配合學校共同幫助孩子完成學業。

如果我們把自己放在學校老師的位置上,設身處地想一下,以上哪種情況會導致老師在一段時間之後,沒有別的方法可選,只能“逼”父母從外地回來管教好自己的孩子?

當一件事最終演變成難以調和的“矛盾”,通常代表著之前,有一些可以妥當處理的機會,是白白錯失的。

即使事情已經演變到如今的場面,也並非無解。

在生命的每個轉角處,人們其實都可以有所選擇。

對這件事,我有以下幾條建議:

1、如果父母有能力帶孩子在身邊讀書,建議孩子能跟在父母身邊。孩子的成長轉瞬即逝,能有效陪伴孩子的時間總共也不會再有很多年,珍惜可以陪伴的日子;

2、如果父母無法帶孩子身邊隨行,又不想孩子落得退學的後果。建議父母主動跟學校和老師溝通,主動表達之前疏於聯絡,拋棄前嫌,坦承孩子的學業確有困難,誠懇向老師尋求幫助;

3、向周邊的親朋好友尋求援助,適當在學業上幫扶孩子;

4、即使不在孩子身邊,也經常保持溝通,對孩子的學業、生活、內心變化表達真正的關注。

至於最後您問到的,父母小的時候,並沒出現過老師這樣要求孩子父母的情況——

這跟我國連續幾十年經濟飛速增長,城鄉人民的生活方式已經發生了巨大變遷息息相關。

您朋友童年的時候,沒有這麼普遍、數量巨大的“留守兒童”現象,孩子們在父母身邊生活,老師有問題直接跟父母溝通。溝通成本低,溝通效率高。

如今堅守在崗位上,面對“留守兒童”的教師,面對的同樣是滄海桑田的變化。

孩子們普遍缺少父母的有效陪伴,缺乏更有力的監管。老師們資源的匱乏,與面對挑戰的艱難,也都是以往從未有過的。

時代飛速發展,在這個變動的世界裡,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有“不安”的感受。

您的朋友如此,老師如此,孩子更加如此。

而如果我們真的可以把孩子的成長需要,放在重要位置的話。

那一個成熟的成年人,暫時拋下成見,主動和解,為孩子爭取一個學校、家庭、社會三方和諧的環境,是我們可以為孩子的成長,所能奉獻的最大誠意吧。


蘭海

首先,作為一名老師,我要告訴大家,在義務教育階段,任何老師是沒有權力讓孩子退學的。

如果因為家長沒有回來陪伴孩子,老師就讓孩子退學,那老師的做法就違反義務教育法了。

然後,我要告訴這位朋友,當老師逼家長回家“教育”孩子,估計這位老師是真的著急了。

老師對孩子應該是沒有意見的。但是,老師對家長的做法肯定是有很大意見的。

孩子的父母常年在外工作,陪伴孩子的爺爺又不認字,換做誰是這個孩子的老師,都會急眼。

作為老師,尤其是小學老師,他們是清楚兒童身心發展規律的,也是知道兒童學習規律的。

小學一到三年級,是孩子求學生涯中最關鍵的三年。

根據兒童身心發展規律,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以學習為主要發展活動。

這三年,是孩子樹立正確學習觀念,培養良好學習習慣的黃金階段,也是為以後的高年級學習、中學學習打基礎的重要階段。

如果這三年,家長忽視了孩子的教育,沒有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念、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在以後的學習中,孩子的學習效果會大打折扣。

我相信,老師肯定是考慮到現在是孩子的關鍵時期,才會氣急了說出逼家長回來教育孩子的話。

家長不要總是拿自己小時候父母也沒陪伴自己學習來做比較。

時代不同了,教育的內容也多了,有能力教育孩子的家長也多了。

你在外工作掙錢,把孩子扔給字都不會寫的爺爺教育;

而你孩子的同學們,正在被陪在身邊的父母教育,這些孩子不僅有重視教育的父母,還在上著輔導班、特長班。

這些孩子和你的孩子一對比,你還看不出差距嗎?你的孩子能不落後嗎?老師能不著急嗎?

辭職不辭職,不是目的。最重要的是,作為家長不能錯過孩子的教育黃金期。

孩子的教育是由家庭、學校、社會三方面組成的。這三者缺一不可。尤其是家庭教育,是重中之重。

當你對孩子的學習不重視,當你把教育責任扔給孩子爺爺、學校,當你以要掙錢為藉口忽視孩子的時候,那就請接受孩子將來會成績不好的現實。

因為,被父母忽略、又錯過教育黃金期的孩子,很多都會面臨成績不好、不好管教的結局。



我是柳柳很忙,您身邊的教育老師、心理諮詢師。

請關注我。

更多教育、心理、情感的熱點知識推送給優秀的您。

有什麼問題可以發私信給我,願意為您答疑解惑。


柳柳很忙

我覺得這位老師的做法是完全錯誤的。

孩子的父母在外上班,說到底也是因為工作忙,才讓孩子跟爺爺住一起,工作的目的說白了也是為了家庭的生活,為了送孩子讀書。老師逼孩子的父母回家,這是一件非常諷刺和搞笑的事情。居然是因為爺爺不識字不能批改作業?!批改作業是誰的職責?是爺爺的職責嗎?是父母的責任嗎?批改作業本身就是一位老師應該做的事情,是責任,也是義務。當然,如果是為了讓家長檢查孩子作業,讓家長能多關心一下孩子的學習,參與到孩子的生活中來,做到家校配合,那讓家長批改無所謂,但是如果僅僅是為了減輕自己的工作負擔、為了偷懶而找的藉口,那這樣的行為是非常可恥的。


身為老師,不體諒學生的父母,沒有考慮到每一個孩子的家庭狀況,對待學生的爺爺也沒有一點面對長輩的尊重,這樣的老師,也不配作為老師的!師德有問題!

社會上有很多好老師、值得尊重的老師,樓主所描述的老師,是老師群中不好的那一部分。老師,是個很崇高的職業,希望從事這個職業的,都能夠做到盡職盡責,同時,也要注意留意班上不同孩子的家庭情況,尋找合適的家校配合方法。

以上僅是個人看法,希望能幫到你。


茯苓呀

90後,80後,70後現在都成為家長了,以前上學老師都管的嚴!學生家長也不怎麼管孩子學習,老師也不會去要求家長去輔導孩子學習!

現在有一個很怪的現象,周圍同事都說他們的孩子都是老師佈置很多東西,晚上讓家長監督著完成,有的家長的確輔導不了,很為難,只能跟著孩子一起從小學開始學習了!


就像上面說到的,很多留守兒童和留守老人都面臨這個問題,爺爺奶奶年紀大,年輕的時候沒上過學,老師佈置的任務有心無力完成。現在這樣的老師就應該反思一下。

現在老師的待遇比二三十年前強多了,工資福利待遇一般以上水平,假期就更不用說!週六週日歇著,法定假日,寒假,暑假跟學生一起休息,一年也就上半年班!多輕鬆了!每年事業編考試老師崗位都擠破頭去考,可見一斑,都知道是好工作!!!


老師是教育學生的,而不是一味的讓家長去監督學習!把自己的責任都推到家長身上!為人師表!!!

如果這樣去學校上學讀書有什麼用!讓家長自己自己教學好了!

希望為人師表的某些個別老師提高一下教學水平和師德!真正做到教書育人!


惠動腦

沒聽說過這樣的事,真的?假的?

老師“逼”孩子家長回來教育孩子,也是對孩子“愛之深恨之切”,怕孩子無可救藥了。三年級的孩子屬於義務教育階段,沒有一個老師有權力讓孩子退學,老師可能也只是對家長說了一點狠話,諸如:你們再不管孩子就讓他退學吧。因為,學校對老師有考核要求,孩子不好好學,家長若不配合,老師自然壓力會非常大。

爺爺奶奶不認識字沒辦法批改作業,這樣的問題很好解決啊。現在小學旁邊到處都是各式各樣的託管班,一個月花上幾百塊錢,孩子不但有人接,有人輔導作業,有人大幫著批改,如果家長有要求,託管班老師也會幫你代簽字,根本不會嚴重到讓家長辭職 回家的程度。至於你覺得託管班可不可以放心託管的問題,說實話,現在的託管班跟以前的小飯桌還真的不一樣,小飯桌以前就是負責為那些沒時間接送的家長帶孩子順便管飯的,現在託管是以輔導孩子作業為主的。

因為託管班競爭厲害,大家壓力都很大,能做好才有前途,不妨跟班上同學家長打聽一下託管班的口碑,然後確定選擇哪一家。這個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蘇小妮

明明每月幾百塊錢就能解決的問題,為什麼要用辭職解決?

這個矛盾點在於,老師需要孩子父母在課後輔導孩子完成作業(包括批改);如果孩子沒法完成當天的作業,就會影響後面的學習計劃;一個班級四十多名學生,老師並沒有義務在課後為孩子免費輔導並批改作業

義務教育是國家財政給老師支付工資的,購買的只是老師的八小時工作時間;如果有的老師責任心強,是有可能額外撥出時間給孩子輔導的,但是這意味著老師自己看書、學習、享受生活的時間就減少了;我們可以歌頌老師的無私付出,但沒有理由用道德逼老師無私付出。

從這個提問來看,家長跟老師溝通的時候一定出現了矛盾並且激化,否則老師不可能提出讓孩子「退學」,畢竟如果孩子沒有觸犯校規,老師是沒有資格要求孩子退學的。那麼最可能出現的矛盾,從提問中的這句「到底誰是孩子的老師」來推斷,大概率

是家長說自己在外工作,沒空照顧孩子,孩子的爺爺不識字沒法輔導孩子,所以希望老師能夠在課後多花點時間輔導孩子一下,但是老師拒絕了

這個事情讓人最想不通的地方,是家長完全可以給孩子報一個學後班,學後班會有老師輔導孩子完成作業並且批改,而爺爺只要盯著孩子放學後去學後班做作業,不要亂跑就可以了。

學後班很貴麼?我的老家人均工資3000-4000塊,小學生上學後班(含午飯+放學後輔導),每個月只要400塊,相信在三線城市,一個月500-800應該足夠了;這點支出,家長出錢就好了,還沒被逼到辭職的地步吧?

明明能用錢解決的問題,為什麼要用道德和輿論來解決?80後上學的時候跟現在不一樣了;90年代鼓勵老師無私奉獻愛校如家的前提,是國家會承擔老師從生到死的開銷;而現在呢?老師的課餘時間如果全部奉獻給學生,而不是拿來提升自己或者享受人生的話,老師又能得到什麼呢?為什麼家長可以在外打工掙錢不管孩子,而老師還要因為道德要求無私奉獻課餘時間照顧別人家小孩?

為什麼呢?


任易

明明不是老師、家長的鍋,是目前這個教育現狀的鍋

深圳晚報刊登《“孩子的作業該由誰改”引各界熱議》的文章引起廣泛關注。在1月15日開幕的深圳市政協六屆四次會議上,該現象同樣引起了不少市政協委員的關注。   

對於孩子的作業該由誰改,委員們觀點不一。有委員認為,應釐清家校責任,老師理應肩負批改作業的責任,不能將此責任推卸給家長。家長可自願參與輔導,但不能硬性規定。但也有委員認為,家長批改作業也有其合理性,可促使家校結合。

觀點1   應明令禁止讓學生家長代為批改作業

觀點2   家長批改作業可促使家校結合

觀點3   教學範圍內作業必須由教師批改

大概不久的以後,真有可能全面禁止家長批改作業的現象了

大概不久的以後,可以全面實現0作業的素質教育要求

大概不久得以後,寒門更難出貴子了

其實不是老師不想批改作業,是老師不能批改作業

老師批改的作業是課程標準和教學進度內的作業,

一般是拓展延伸類的作業類的作業讓家長批改

如果老師把後面一類的批改了,作業的性質就變了

相關規定:

學校要統籌學生的家庭作業時間,小學一、二年級不留書面家庭作業,小學其他年級書面家庭作業控制在60分鐘以內;初中各年級不超過90分鐘。

沒有新聞報道家長舉報老師留過多作業的新聞?

沒有新聞報道教育管理部門檢查作業量的新聞?

請看清楚點:小學3年級書面家庭作業控制在60分鐘

按照語、數、外三科平均分下:每天單科老師留的作業量應該是控制在20分鐘

按照這個作業量請問哪個老師用一小時不能批改完,全部學生只用20分鐘寫完的作業?

有的家長可以自己輔導孩子,給孩子最好的教育條件

但其他家長呢?

他們的孩子能在中考、高考中勝過第一類的家長的孩子?

老師多留作業到底是為了什麼?

還有現在有句話叫“寒門難出貴子”

請問這是為什麼?

條件好的學生,有這樣那樣的學習資源

條件差的學生…不拼命努力學習,怎麼能出頭?

為什麼以前上學的時候沒有這種現象?

1、以前有多少人談素質教育?

現在呢?都在大談、特談素質教育,要求減負,把快樂的童年還給孩子

2、以前老師對孩子認真負責,沒有什麼後果

現在呢?多看看新聞吧

3、以前家長是怎麼說的?對老師說“孩子隨便教育、隨便罵、隨便打”只要不聽話、只要犯錯誤就可以隨便教育,而且老師教育完孩子,回家還的被家長再教育一遍,有個老詞叫“棒子燉肉”,現在基本上沒聽說過了,

現在家長怎麼說的?老師別說教育孩子了,連說話口氣重了,都能被投訴,都能上新聞

還需要再舉例子嗎?

都說以前老師教育的負責,現在的老師都不負責

什麼樣的叫負責?

1、以前老師會把不聽話的學生放學留下,讓家長來學校談談(請問現在讓嗎?)

2、以前的老師會佔用體育課,佔用一切不重要的課,藉口都是一個,這位課任老師病了,好好想以前體育老師是不是在後半學期以後,就經常被生病?(請問現在讓嗎?)

3、以前老師會讓不聽話的學生把不會背的課文抄寫20、30遍(請問現在讓嗎?)

4、以前學校安排晚自習到9點(請問現在讓嗎?)

還需要再舉例子嗎?

想想以前自己到底是怎樣上學的,老師到底是怎麼教育自己的


阿阿阿杰

看法很簡單,這位老師的做法簡單粗暴,不像一位教育工作者,倒有些像舊式軍隊裡頤指氣使的老總。

如今教育強調家校溝通,但教育的主要任務還是要靠老師。畢竟學生的大多數時間身處校園,在學科學習上,顯然是學校更能夠對其產生影響。在這一方面家長或者說監護人只能起到輔助的作用。如果在輔導,協助方面有一定困難,作為老師理應更加關注該名學生的學習狀況,並嘗試其他方式來解決,改善學生的狀況。


這件事中,學生繫留守兒童,需要引起注意。父母在外打工,靠爺爺輩等親屬撫養,這是大多數留守兒童的最顯著特徵。祖輩大多對於孫輩溺愛有加,約束有限,難以對其產生有效的管束。同時,這種家庭結構,使得很多學生無法接受到充分,全面的家庭教育。相信留守兒童學生是很多教師相當頭疼的類型。

但特別是這樣的學生,需要教師加大投入,用額外的精力對其進行教育,矯正。以此儘可能補充家庭教育欠缺帶來的負面影響,確保學生在學業、人生上不會走到錯誤的道路上。

問題中的教師顯然是個完全反面的案例。無視實際情況,強加不切實際且粗暴的要求:要求家長辭職回家來解決學生的課後作業批改任務。聽起來,既無理,也無禮。當然,可以想象出,要求家長辭職回家只是老師面對“特困生”時氣頭上的胡話,但這不是教育工作者該做的事。

事情起因是學生家長無法批改學生作業。而由家長批改作業,這一行為也很值得玩味。批改作業,是老師的本職工作,家庭作業完成後,交由老師批改,再合理不過。要求家長檢查還有些道理,批改有些強人所難。畢竟,在完成學業後大多數家長都脫離了這些書本知識。要求批改,實質上是,

教師把自己工作上應盡的責任,轉嫁一部分給學生家庭了。 如果家庭不願意承擔這個責任,反而會遭到教師的譴責,這不會是新常態吧?


破破的橋

看到問題不請自來,這個問題我一定要回答,什麼推薦不推薦都不重要了!為什麼呢?因為對這個問題我有切身感受!

我的切身感受

說說我的情況吧,我有一侄女今年9歲,正在讀三年級,由於其父母長年在外地打工,她從小都和我及我父母住在一起,自從她開始讀幼兒園開始,每天檢查作業就是我們的規定動作,幼兒園三年因為學的是非常淺顯的東西,她奶奶還能給她檢查作業,自從小學一年級開始,每天檢查作業這個光榮的任務就落到我頭上了!每天的作業基本是語文、數學、英語,偶爾有美術和科學,她是下午5點放學,到家5點30左右,然後開始做各科作業,到做完要接近8點30,中途包含有20分鐘左右的吃飯時間,8點30我給他檢查語數外三科作業,因為過程中還涉及到給她講,很多知識她又不能馬上理解,這樣多次講解到檢查完基本10點11點了!關鍵在過程中我有無數次想打死她的衝動,俗話說“不檢查作業兒慈母笑,一檢查作業雞飛狗跳”,你們知道每天我的壓力有多大嗎?


檢查作業背後的現象

一、老師方面:現在老師不像我們讀書時候的了,現在教師更像是打卡上下班,許多老師把檢查作業這個本職工作轉嫁給了家長,家長檢查作業還得簽字寫評語,如果沒有,第二天老師還得通報學生,叫家長到校談話。雖然有學生多這個可觀事實,但是這也不是轉嫁檢查作業這項工作的藉口!

二、家長方面:家長把孩子送到學校接受教育,至少是知識方面的教育,那麼檢查作業本該就是學校、老師的工作,哪想到自己上班一天回來還得繼續“上班”幾小時,日復一日,身心疲憊,記得有一次我在班級群裡問了一句“現在才三年級,每天規定這麼多作業做得完嗎?”結果老師迅速回了一句“覺得作業多,可以不做”!這是什麼態度?當然怕影響到孩子,我也就沒繼續深究下去了,通過這件事讓我感覺現在的教育方式出了很大的問題,不再和我們讀書時一樣了。


三、學生方面:學生每天的作業量過大,現在的學生學的科目本來就多,每科都規定作業,加起來就是一項非常繁重的任務了,加之修改作業時家長的批評,到學校老師的批評,學生的壓力可想而知。

個人建議

由相關職能部門牽頭重視這件事,協調學校、家長方面存在的問題和意見。首先,對學生的作業量要有一個衡量,堅決給學生減負,要讓作業成為檢測學生學習效果的方式,而不是成為壓倒學生的壓力。其次,老師應該加大對學生的關心度,包括學生的作業、生活方面的都要關心和教導,把檢查作業這個本職工作做完做好。最後,要強化家長和老師之間的溝通交流,及時化解成見,不能讓老師和家長成為對頭,這樣最終受傷害的還是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