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朝風雲起,九鼎氣昂然,上古帝君,飛龍在天看軒轅

今天介紹的人物是黃帝,他是上古時帝王,被尊為"五帝"之首,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偉人,是奠定中國文明的第一座基石。據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記載"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在他之前,人類只是應付自然環境,人與人間很少可以紀念的事情。到他的時代,才有了平蚩尤的故事,永久流傳下來。關於他的歷史傳說,荒誕離奇,恰如七色彩虹般散發著迷人的光彩。


一朝風雲起,九鼎氣昂然,上古帝君,飛龍在天看軒轅

相傳黃帝是有熊國君少典氏的兒子,母親名為附寶。一個黑暗的晚上,只要微小的星光閃爍著,北斗比較明亮,附寶看到繞北斗第一星,天樞起了一道電光,照射四野,因此懷孕。歷經二十四個月,黃帝降生了,出生的時,紫氣滿屋;長大,身高過九尺,"河目、隆顙、日角、龍顏"。我們想一想看:一個黑暗的晚上,只要微小的星光閃爍著,北斗比擬亮堂,突然繞著它起一道青白的電光,四野通明,這是什麼現象?這是說他在古史上的地位,還應當有霹靂一聲雷,驚醒了中國文化。肉體上他與常人不同,後人覺得他形貌也應與眾有異,於是就真的與眾有異。黃帝生下來很小就會說話,十歲就對當時情形有相當明瞭,明瞭本人的責任,長成後自然是個特殊聰明的人物。

一朝風雲起,九鼎氣昂然,上古帝君,飛龍在天看軒轅

當時偏西的姜姓部族,"刀耕火種",繁榮已久,比其他的部族強盛有力,地位較高,他的領袖為各部的共主。當時神農氏的後代叫參盧,號帝榆罔,權力慢慢衰弱,各部落紛起搶奪,裡面最強暴的是苗族,又叫"九黎之民",領袖叫蚩尤。他們分佈的區域和姜姓部族大致相同,或者還偏西南些。他們和姜姓部族雜居,免不掉血緣混合,所以有的記載說他們也是炎帝之後。蚩尤又叫阪泉氏,蚩尤這稱號,似乎是他們領袖的通稱,並不專指一個人。他們的文化並不太落後,銅器似乎是他們首先用的。聽說山上驟發大水,金屬礦隨水流出,蚩尤得到它製造兵器。一個強悍好鬥的部族,又有尖銳的兵器,關於當時的騷擾,不可思議;人們也把他們看成一種可怖的怪物。後來的傳說中,他們就真成了怪物。他們似乎有許多部落,酋長都叫蚩尤,於是後來就傳說他兄弟八十一人。他們或者身上雕涅花紋和衣著奇特的衣服,於是就說他們"獸身人語"。他們戰役時或者用銅塊銅片維護頭部,有簡單的頭盔,於是就傳說成"銅頭鐵額"、"牛耳,鬢如劍戟,有角。與軒轅鬥,以角牴人"等等說法。姜姓的炎帝起初採取和好政策,重用他們,讓他們監臨四方,他們自然侵略兼併。炎帝命他們住到東方少昊的中央,侵入了姬姓的範圍,蚩尤似乎不願意和東方強盛的部族牴觸。炎帝已很微小,蚩尤想吞併他,代為共主,在"涿鹿之阿"發作戰爭,把炎帝打得落花流水,"九隅無遺",把炎帝的中央都佔了去。

一朝風雲起,九鼎氣昂然,上古帝君,飛龍在天看軒轅

倘若蚩尤得志,中國歷史或許完整是另一回事。炎帝處置不當,覆亡逃遁。黃帝起來拾掇殘局,先把炎帝的餘眾收服下來,再和蚩尤決戰,戰場是在阪泉、涿鹿兩地,後來認為兩地都在如今的察哈爾省南部。我們前面已講過,炎、黃活動的區域差不多限於河南省和山西省南部,他們決不會跑到察哈爾省南部去打仗。其實這兩地都在如今的山西解縣鹽池左近,阪泉有時分寫作版泉,是流入鹽池的一個泉水。解縣西南二十五里有濁澤,一名涿澤,就是古時的涿鹿。鹽池左近還有許多蚩尤的古蹟,他和鹽池似乎有親密的關係,或者當時已盛行食鹽。強有力的部族據鹽池為己有,應用它挾持他族,因此惹起搶奪。後來鹽池曬鹽,信奉蚩尤神,還有種種神話說鹽水是蚩尤血,說蚩尤發怒使水不成鹽,都顯現和他定有關係。蚩尤把炎帝榆罔趕跑,本人也稱炎帝,想做共主。炎帝看到本人不是蚩尤的對手,就到黃帝那裡請他幫助。姜姓部族歷史很久,地域廣闊,部落恐怕也很多,一旦失掉了維繫,大局部投誠蚩尤,有的恐怕也結合黃帝,有的自立自主,炎帝不能再把他們團結起來分歧對付蚩尤。黃帝倒有這種力氣,他開端北渡大河,穿過王屋山,先降服在蚩尤左近歸附蚩尤的姜姓部族,在"阪泉之野"經過三次大戰,才取得成功,剪掉蚩尤的羽翼,收服了姜姓部族,炎帝從此失掉了共主的位置。

一朝風雲起,九鼎氣昂然,上古帝君,飛龍在天看軒轅

黃帝和蚩尤的戰爭,是古時候第一個驚天地、動鬼神的大戰。雙方的陣容大約是這樣:黃帝久居東方,國力充實,根底穩定,友邦眾多,凡被蚩尤欺負的部族,都到這邊來求援。那時黃帝已慢慢學會農業,不是地道的遊牧部落了。蚩尤驟然強盛,侵凌弱小,人們只是迫不得已他的"銅頭鐵額"、"兵杖刀戟"。他雖剽悍強勇,武器尖銳,卻一定有勝算。《周書》批判的好:"武不止者亡。昔阪泉氏用兵無已,誅戰不休,併兼無親。文無所立,智士寒心。徙居於獨鹿,諸侯叛之,阪泉以亡。"這批判的是蚩尤,也正為千古專恃強力欺凌弱小者寫照。黃帝並非純恃文德,武功方面自有優點。蚩尤向外擴張,黃帝早準備抵禦,聽說他"教熊、羆、貔、貅、貙、虎","馴擾猛獸",應用它們作戰。差遣猛獸作戰,到王莽時還有相似的事情。或者像從前印度、緬甸、安南各國的象隊,或者他教的熊、羆、虎、豹不是真正的野獸。古人常常用猛獸的名字稱謂牲畜,表示雄健。他是遊牧部族,差遣牛馬上戰場是很可能的。聽說車也是黃帝創造的,他也應用車戰。他還有一種兇猛武器,相傳他的大臣創造了弓箭,"弦木為弧,剡木為矢"。中國古代偏居東方的部族常常擅長弓矢,質料雖是木石,能射強及遠,在當時確是一種可怕的新式武器。這些中央,蚩尤都相得益彰。傳說黃帝部下還有幾員大將,最著名的是風后、力牧,後來講兵法的人推他們為祖師。關於他們有一個有趣的故事:黃帝一天夜裡作了一個夢,夢見"大風吹去天下塵垢。又執千鈞之弩,驅羊萬群",醒後,他揣測"風"是一個人的姓,"垢"去土是"後",拉硬弓是有"力",驅羊是"牧",他疑惑夢指示他尋覓風后、力牧兩人,後來果真在海邊遇到風后,在大澤中遇到力牧。據我們猜想,風姓是東方近海的一個大部族,太昊伏羲氏的子孫散居沿海都姓風。風后或者是結合黃帝的一個東方部族的領袖,力牧是說在草澤中強有力的遊牧者。

一朝風雲起,九鼎氣昂然,上古帝君,飛龍在天看軒轅

黃帝北征,和蚩尤一決勝負,最後一次決戰在涿鹿,事前還經過許多小戰和持久的時日。有的傳說,他們七十一戰不能處理。有的說,黃帝"頓兵濁鹿之山,三年九戰而城不下",兩方面都相當堅韌。從許多神奇的故事中,我們倒能夠談一談他們所用的戰術和器械。人類最初的戰爭,大約總是一團混戰。人數稍多就需求行列、陣式。似乎黃帝創造了新的陣法,有節制,有方案,這關於作戰很重要,或許是黃帝成功的主因。我們前面說他驅猛獸,用車戰,處處都顯現黃帝有種種聰明巧妙的戰法。這叫平常人很易疑惑他是得到神助,得自天授。他當然也可假借神力。於是有王母使玄女賜兵符給他的故事,有天帝使玄龜獻兵符給他的故事,都說他從那裡邊得到行兵佈陣的辦法,打敗蚩尤。蚩尤除了"銅頭鐵額"、"劍戟戈矛"外,還能"驅罔兩,興雲霧,祈風雨","徵風、召雨、吹煙、噴霧",這類故事傳播很多。驅鬼、召神、興雲、布霧、吹煙、弄火,固屬神話,可是他們如此傳說,也有背後躲藏的事實。炎帝這一系下來的人善用火,他們開拓山林就是用火燒。蚩尤大約是把火援用到作戰方面來,所以有"炎帝氏衰,蚩尤惟始作亂。赫其火,以逐帝"的傳說。又有的說,黃帝伐蚩尤是消弭火災。古時四處是豐林茂草,處處能夠燃火。炎帝能燒山作田,蚩尤當然能在敵前放起一把火來。火勢盛起來,火焰漲天,煙霧匝地。在今日我們看來,尚難免觸目驚心,在視火為神靈、非人力所及的時分,只要奔竄潰逃。可是火在溼潤的草林裡面,不見得燒得很順利。恐怕煙多火少的次數多些。一方面溼潤空氣遇到煙很容易成霧,一片濃煙濁霧燻得人頭昏目脹,一群奇形怪狀的蚩尤們在後面喊殺過來,確實可怕。逃走都辨不清方向,這比如今創造的煙幕彈要兇猛得多。當時的部落吃這個虧的不少,都沒有方法來抵抗它。其實只需不被它嚇昏,陣式穩定,他已迫不得已,再能辨清方向,和不失聯絡,就能夠打敗他。前面講過黃帝用車戰,車子大約總是很粗陋的,或許只是幾塊大木頭連在一塊,不過這就能夠防禦敵人的突襲。這種東西轉動蠢笨,戰士必需形單影隻,才不容易被人衝散,目的大了,便容易看到。黃帝又創造了指南車,指示方向,指揮進退。聽說他還製造夔牛鼓,這種鼓特別響,"一震五百里",響亮的鼓聲,不但能夠聯絡較遠的戰士,還能夠傳送音訊。

蚩尤的興雲布霧,失掉功效,他還會徵風召雨。一個農業民族由於農事的需求,特別留意天時。積長期的經歷,能很精確的預期風雨陰晴,原始的人恐怕更靈活些,久經從事農耕的蚩尤部族關於這些,比遊牧的黃帝擅長。他們預知風雨陰晴,能夠先決議進攻或退守。一陣暴風雨能夠冷不防地攻擊黃帝的戰士。蚩尤們事前規避,平安無事。於是一次偶爾,二次奇異,三次神異,四次就變成蚩尤徵風召雨了。對付這一層,自然很簡單。聽說黃帝請下叫"魃"的天女來遏止大雨,才打敗蚩尤。多雨的時節,黃帝很吃過苦,恰巧碰到一個旱年,自然是天助、是祈禱的結果。蚩尤境內大旱不雨,農耕會遭到嚴重的影響,促使他淪亡。一幕長期血戰,黃帝終於在涿鹿大敗蚩尤,完畢了戰爭,捉到蚩尤,殺之於中冀,身首異處,掩埋到兩地。關於他們不服的遺族,當然還有零星的戰事,以後顓頊、堯、舜、禹多次征伐苗黎,歷代都為國度要事,可見他們頑強不服,常常發作牴觸。不過大勢已定於黃帝手中,戰俘分別處置:良善的,遷到"鄒屠之地";善良的,加以木械,驅趕到"有北之鄉";降服的,黃帝也重用他們。黃帝開端學習農業,農作物和時節氣候最有關係,先民很早就留意到天文學問。蚩尤們有較久的經歷,黃帝就用他們作"當時",主天文,位置很重要。他們又有鑄銅的學問,就使他們製造兵器。當時金屬品似乎並不多。

黃帝的武功在涿鹿之戰到達最頂峰,蚩尤淪亡以後,諸侯推尊黃帝,代神農為天子,也就是當時的共主。各國並立,最不容易安定。黃帝大勝之後,肉體難免稍有鬆弛,較遠的部族又開端不安靖,四方慢慢多事。黃帝醒悟得快,一方面耀武示威,圖畫蚩尤的形象送給他們看,意義是說:你們不要忘掉蚩尤的故事,他那樣兇惡,而今安在?再則你們都怕蚩尤的堅甲利兵,我們是降服蚩尤者,又得到他們的兵甲,你們要量力,不要妄動。一方面立刻整理軍隊,征伐亂者,他們當然摧枯拉朽,黃帝才真正平定當時的世界。北方的葷粥族(後來的匈奴)趁南方多事,向南侵佔,黃帝也把他們趕回去,黃帝的版圖雖比不上如今的中國,但也有相當大,《史記》說他:披山通道,未嘗寧居。東至於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於空桐,登雞頭。南至於江,登熊湘。北逐葷粥,合符釜山,而邑於涿鹿之阿。遷移往來無常處,以師兵為營衛。

一朝風雲起,九鼎氣昂然,上古帝君,飛龍在天看軒轅

捍禦外侮,平定禍亂,要靠武功。穩定根底,凝固國度,要靠文治。兩者缺一不可。無文治,武功即成泡影。無武功,文治無從樹立。無論文治、武功,人才最要緊。據傳說黃帝的賢臣很多,雖一定見得盡牢靠,但就黃帝的事業看,也確需一輩賢哲之士來輔佐協助。聽說他以大填、封巨、岐伯等為師友,求他們教誨。古人理想的政治首領總要禮賢下士,尊奉年高有德的人們,聽他們的忠告。年老人的經歷和學問,特別為先民所看重。黃帝這一族裡,自然也有這樣的人物指導黃帝。其他的大臣聽說還有太山稽、常先、大鴻等很多人。關於農業人才特別留意,聽說他四季都有特地指導農事的官。從遊牧漸漸走上農業是一個大轉變,身當轉變中的重要人物要承接過去,順應當前,開拓未來。各部落從事耕種,看重土地,這些土地又要是固定的,部落間的疆界比以往要分明。大亂以後,部落有很大的遷動,劃定界線更不可緩,黃帝是共主,怎樣樣均勻分配,劃分明晰,是要黃帝謀劃的。聽說黃帝"命風前方割萬里,畫野分疆,得小大之國萬區"。當時部落很多,黃帝威勢盛極一時,大家相安無事,生活固定下來,就"燒山林,破增藪,焚沛澤,逐禽獸",開拓農田,建築房舍。黃帝創造了舟車,道路平治,交通便當,部族中間交往漸多,黃帝處置諸侯的事務也容易些。他又"置左右大監,監於萬國",叫兩個大臣幫他處置和監視他們,國與國間有了方法,人與人世耕地也有相當的分劃,聽說後來的井田制就從這時萌芽。

一朝風雲起,九鼎氣昂然,上古帝君,飛龍在天看軒轅

聽說黃帝即位做共主的時分有"雲瑞",就以雲名官,官吏都以云為名號,古記載上有"縉雲氏"這個名號。有人揣測說,這是黃帝的夏官。另外還有春官青雲氏、秋官白雲氏、冬官黑雲氏、中官黃雲氏。其實以雲名官,一定由於祥雲籠照,恐怕這和農業有關。《周禮》上說:"以五雲之物辨吉凶、水旱,降豐荒之祲象"。北方雨量少的中央常鬧旱災,望雲佔雨,成了那時分的重要職掌,就衍變成官名,就傳說成以雲名官了。古時的刑罰主要的有五種肉刑:"大辟"是斬首,"劓"是割鼻,"刖"是斷足,"宮"是去生殖器,"黥"是刻面塗上顏色。還有其他次要的刑罰,相傳是蚩尤作亂以後製造的。有的說這一套就是苗族原來用的,黃帝恐怕也沿用它,法律的詳情如今無從曉得,當時設有李官,專司刑法。《史記》記載黃帝說:"於是有天、地、神、祇、物類之官,是謂五官。各司其序,不相亂也。"除了管理人事的官以外,另有司天地、祭奉神祇的官。司天的官是察看天文製造曆法的,在那時特別重要,為農耕的指導者,為自然的控制者,後來傳播的有黃帝曆法。祭奠神祇是屬於先民宗教方面的事,不過中國歷史上一直沒有僧侶階級,宗教沒有獨立性,凡有宗教意味的事都交融在政治裡。祭奠神祇有專官,是行政的一局部,這些官不能干預民事,"各司其序,不相亂也",這種觀念來源很早。《史記》又稱譽說:"民是以能有信,神是以能有明德,民神異業,敬而不瀆。故神降之嘉生,民以物享。災害不生,所求不匱。"惟有這樣,民眾才頭腦分明,不致迷信,神也不至於羼雜著人的詭計多端,才顯出他的高超純真。他們各盡本人的職分,各治本人的事情。人對神恭敬不敢褻瀆,不至鬧兩邊戰壕裡共求一個上帝保佑的笑話。神對人只是普遍的降福,賜給他們歉收的五穀,人對神只需拿祭品供獻。神是向全人類講話,單個的人不能分別的祈求。共主是政治的首領,是全民的代表,他能夠祭天求福,求農事的豐年,不關他私人的事。關於這方面,黃帝也作的有相當成果。在泰山上"封禪",是相傳很古的一種儀式,聽說在黃帝前曾經有人舉行,後來不斷到宋朝,在泰山頂上,積土為高壇,行祭天禮,叫封。下來在左近找一個小山,除地作平壇,行祭地禮,叫禪。聽說古時封禪泰山的有七十二君,只要黃帝得上泰山封,其他的常常遇到風雨和災異不得上去。他還封東泰山,禪凡山,其他山川鬼神種種應有的祭奠,他都能忠誠執行,得到人民的景仰和上天的賜福。相傳他得到天賜的寶鼎銅鼎,在那時是十分珍異的。

黃帝勞心力,用耳目,儉省水火財物。上知天文,揣測日月星斗的運轉,預知四時時節的轉換。中知人事,別男女,異雌雄;製造用具,建造房屋;畜牧鳥獸,化野為馴。下知天時,播百穀,植草木;應用土、石、金、玉。他成就了這樣的功業,於是他活著的時分,民得其利百年。他死後百年餘威猶在,人民還像常聽到他的命令。再一百年,人們淡忘了他。可是還用他教誨的辦法。後來說他壽三百年,其實人們永遠忘不掉他。後世傳說紛紜,把他那時分說成理想世界。有的說他"職道義,經天地,紀人倫,序萬物,以信與仁為天下先"。有的說:"黃帝之治天下也,其民不引而來,不推而往,不使而成,不由而止。故黃帝之治也,置法而不變,使民安其法者也"。有的說:"黃帝治天下,日月精明,星斗不失其行,風雨時節,五穀登熟,虎狼不妄噬,鷙鳥不妄搏,鳳凰翔於庭,麒麟遊於郊,青龍進駕,飛黃伏卑,諸北儋耳之國,莫不獻其貢職。"後來道家除了推尊他的政治是喧囂無為的理想政治以外,還和老子並稱為道家之祖。說他私人生活,敬謹當心,恬淡無為,修身養性,"聲禁重,色禁重,衣禁重,香禁重,味禁重,室禁重"的慾壑難填。黃帝和老子一樣,主張虛靜的道家生活,因而得享高壽。後來講服食仙藥,修煉神仙的人們,更進一層,竟說他長生不死,成了真仙。後人裝點粉飾,反致失真。

一朝風雲起,九鼎氣昂然,上古帝君,飛龍在天看軒轅

黃帝的傳說故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五千年以前的原始社會末期,黃帝一生重大貢獻就在於歷經五十三戰,打敗了榆罔,降服了炎帝,誅殺蚩尤,結束了戰爭,統一了三大部落,告別了野蠻時代,建立起世界上第一個有共主的國家,當選為中華民族第一帝。他率領先民們在中華大地上繁衍生息,計畝設井,劃野分州,營造宮室,製作舟車弓矢,形成了男耕女織的生活方式,黃帝令伶倫定音律,倉頡造文字,並與歧伯置《黃帝內經》開啟了中華民族文明的時代,在傳說中,黃帝勤勞智慧,正義仁愛,具有許多優秀品德。因此在歷史長河中,黃帝得到了子子孫孫的一致尊敬,被奉為"人文初祖",黃帝的精神品質以及黃帝所開創的燦爛文化已深植於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沃土之中,正是黃帝的豐功偉績和卓越貢獻在他"馭龍昇天"後,圍繞黃帝功德所衍生出的種種傳說故事,便成為人們敬宗祭祖,緬懷先賢的一種有效手段,以致於流傳至今,彌見不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