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白對蝦白便用什麼藥可以防治?

鄺小希

2010年前後,華南的對蝦土塘養殖中,就出現了“白便”。當時發病率低,可通過常規的水質調節,使用清熱解毒、保肝類中藥或抗生素就能治癒,危害較小。


之後的幾年裡,對蝦白便迅速蔓延,成了近年來的主要病害之一,最關鍵的是,致病機理尚無定論。

發病症狀

人們將對蝦白便的發生形象地描述為三個階段:

“白便”→“空腸空胃”→“偷死”(死蝦肝臟萎縮,殼肉分離)

白便初期症狀不明顯,出現食慾減退、食慾暴增都是有可能的。

隨著病情加重,對蝦吃料變慢甚至不吃料,檢查下風口水面,可見漂浮的白色糞便,有惡臭。此時檢測病蝦,會發現蝦身瘦弱(殼肉分離),腸道不飽滿,出現斷腸、空腸的現象,肝胰臟開始萎縮、變小,外觀模糊,部分病蝦出現紅須、紅腿、腸道變粗等症狀。

當病情繼續惡化,將出現偷死或爬邊。

▲“偷死”的對蝦

致病原因

化驗結果表明,“白便”並非常規的蝦糞便,而是肝臟、胰臟排出的病變組織、黏液和毒液,混合著腸粘膜和一些正常糞便,也就是說,這是一種肝胰臟和腸道發生的一種慢性病變。

可能造成白便的因素很多:

1、細菌感染

在“白便”中檢測出大量副溶血弧菌、哈維氏弧菌、創傷弧菌等病菌。對蝦生活在塘底,而這些致病菌也喜歡聚集在池塘底部,感染後可引起蝦胃腸道感染、心肝受損、胰臟萎縮。

2、藻毒素

藻毒素中的肝毒素,可導致肝臟、胰臟腫大、萎縮、出血、壞死,造成胃腸道炎症等病變。

3、水質、底質、天氣惡化

殘餌、糞便、死藻的大量積累,絮凝性底改劑的濫用,天氣暴熱等因素,可導致底質發熱,發酸、發臭,耗氧量增加,氨氮、亞硝酸鹽等有毒物質嚴重超標,成為細菌、病毒的滋生地。

▲這隻受白便困擾的對蝦還出現了紅須的現象,紅須、紅尾經常由水質惡化引起

4、黴菌毒素

對蝦吃了黴變飼料,造成肝細胞壞死、肝臟、胰臟解毒和消化功能障礙,導致腸內粘膜和血細胞壞死。

5、濫用藥物

濫用抗生素、消毒劑、殺蟲殺菌劑均可能導致對蝦的肝臟胰臟出現不同程度損傷。

6、寄生蟲

最新的研究表明,白便是一種寄生蟲疾病,很可能與ATM(不是提款機,是蠕蟲狀體)有關。

白便防治

由於主要致病機理不明,而且病情嚴重的對蝦是沒法徹底治癒的,所以以防為主。

整體思路:“整腸保肝,調節水質”。

1、保持水質清新,及時殺除藻類,尤其注意弧菌。

2、投餵優質飼料,平時多觀察蝦糞(短粗為好)

3、定期使用解毒、調水、改底、抗應激的生物製劑。

1、輕度白便:服用空腸白便靈10g/kg飼料,每天兩次,連喂3-5天。用百菌消也可以。

2、中度白便:(1)全池潑灑蝦一潑靈170-250ml/667m3,同時服用空腸白便靈10g/kg飼料,連喂5天。(2)早上用光合細菌5-7.5kg/667m3,每3-5天一次,晚上用過氧化鈣2-2.5kg/667m3,每2-3天一次。同時每kg飼料中添加三黃散10-16g,諾氟沙星1g,小蘇打20g,每天喂兩次,連用5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