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年前紅軍經過瀘州古藺桂花場 與當地老百姓結下深情

在瀘州市古藺縣桂花鎮的高峰村、香楠壩,但凡是上了年紀的老人都知曉一些關於當年紅軍的故事。83年前,紅軍長征從古藺縣的桂花場經過,與當地老百姓結下了血濃於水的深情。

如今,見證了這支龐大隊伍經過的親歷者已陸續離世,而發生在那時的故事,依然被桂花場的百姓所銘記。近日,古藺縣政協“紅色文化調研組”一行,深入到桂花鎮調研,發現了紅軍當年在桂花場戰鬥過的戰壕、工事牆等遺址;發現了紅軍在桂花開倉分糧和駐地的遺址。

據瀘州市委黨史研究室有關工作人員介紹,5月24日,市委黨史研究室對古藺縣桂花鄉內發現的紅一軍團駐地地址進行授牌,這些遺址成為瀘州市黨史教育基地。另外,對於發現的疑似紅軍戰鬥遺址則還需要進一步考證,具體是什麼戰役、什麼時間發生和哪支部隊戰鬥等都要進一步調查。

83年前紅軍經過瀘州古藺桂花場 與當地老百姓結下深情

紅軍駐地舊址

“轎子頂”上的作戰工事 見證紅軍當年戰鬥

在桂花鎮高峰村一組和六組的交界處,有個山坳,當地村民都稱為南坳,這裡是當年通往大寨到敘永的必經之路。據史料記載,1935年2月初(甲戌年臘月底),紅一軍團一師二師、紅九軍團從黃荊龍爪出發,途經桂花鎮境內時,在南坳曾遭遇敵人的阻擊。

作為當年的軍事要塞,轎子頂上一帶山高林密、人跡罕至,至今的戰壕、堡壘工事、宿營基地的保存都還算完好。轎子頂上還留存著一條長40米、均寬1.1米、縱深3米的溝壑,內部是用石頭砌成,面上為鬆土,隱蔽性很強,這應該就是當年作戰留下的戰壕。據當地村民回憶,前些年,有村民還在戰壕裡還發現了一枚炮彈殼。

轎子頂下方是懸崖,巖壁上有可以遮風擋雨的巖窟。過去,山上的匪徒就在這長約一公里的巖窟兩端砌好石牆工事,巖窟下面砌成一個平臺,可供山上駐守人員生活、歇息。

從轎子頂上俯瞰南坳、火燒寨、風神坳,山下的動靜完全可以一覽無餘。從軍事部署上來說,這個地方算得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紅軍部隊要順利通過火燒寨,就必須先拿下轎子頂和石寨。據當地老人回憶父輩講的紅軍故事:紅軍先遣部隊到達南坳後,隨即與“轎子頂”上的敵軍發生激烈戰鬥。由於敵軍居高臨下固守石寨,紅軍多次強攻衝殺,均因地形不利而未能得手,雙方對峙長達兩小時之久。紅軍遂採取一部繞道側攻,一部正面佯攻,同時調用炮兵猛轟石寨,終於攻下火燒寨制高點,擊潰和殲滅了盤守石寨的敵人。從而使紅軍大部隊順利通過火燒寨。

當地村民回憶紅軍故事

除了山上留下的戰鬥遺蹟。在高峰村、香楠村三鬥種、楊四坳、坪上等地,如今留下來的很多老屋都曾經是當年紅軍的駐地。這在當地很多上年紀的老人記憶中都能得到印證。

已經60多歲的劉松美老人還清楚地記得父親給他講過關於紅軍住他家的故事:甲戌年臘月,紅軍從黃荊那邊過來,村裡很多不明真相的百姓都感到害怕,跑到山上躲了起來。也有不怕事兒的村民留了下來,當時,紅軍對他們說:“我們是共產黨的部隊,你們不要跑。”

83年前紅軍經過瀘州古藺桂花場 與當地老百姓結下深情

當地紅色文化愛好者徐挺介紹“轎子頂”上的作戰工事

紅軍進了村裡,並沒有發生搶掠的現象,漸漸地村民才放心回家。當時有一支紅軍隊伍就在劉松美家留宿,他們讓主人家把米和菜都拿出來,還殺了他家圈裡的一頭豬。領頭的紅軍表示,紅軍在百姓家裡的吃喝都是要付錢的。事後,果然留下了二十多個大洋,足以付清他們在這裡駐紮三天的花銷。

在劉松美家的部隊住下來之後,其餘的紅軍隊伍並沒有停留。記得父親說:紅軍隊伍一直過了三天三夜才走完,當時的田坎、草地都踩出了大路。最後,住在家裡的隊伍才跟著離開.

曾太書是高峰村以前的老村長,他父親也講過紅軍過桂花的事蹟:紅軍當年經過桂花確實嚇著不少百姓,其中有戶人家在跑出去躲的時候,連床上的孩子都沒來得及抱走。紅軍路過他家門前,聽到屋裡有孩子的哭聲,便走進屋裡,看到孩子躺在床上掙扎著哭,很容易摔下床。紅軍戰士拉過被子和枕頭圍成一圈,把孩子放到中間,以免他滾落。做完這些,紅軍戰士才繼續趕路。

後來,村裡的百姓都明白,紅軍是好人,是和窮苦百姓站在一邊的軍隊,大家就編了幾句順口溜:“賊搶圈子頭(火燒寨)、紅軍是對頭。南坳放幾炮,嚇得屎尿流。”形象地描述了紅軍過桂花場和敵人打仗時的情形。

軍紀嚴明開倉放糧 紅軍故事代代傳

85歲高齡的魏玉良老人清楚地記得母親曾給他講過:紅軍在甲戌年臘月二十九經過香楠壩,並駐紮下來。“當時,我家也有紅軍駐紮,每一間屋子都住滿了戰士。他們還在堂屋的牆上寫下一句標語:“農民快快起來,打倒土豪分田地”。後來因為老房子年久失修,垮塌之後,標語就找不到了。”

“紅軍在香楠壩住了三天,他們給百姓要的糧食和蔬菜都是付了錢的。在這幾天裡,村民們都能看到紅軍的紀律非常嚴格。不但沒有拿群眾的一針一線,即便是喝茶都要付點錢。”魏玉良說,紅軍到來的第二天,他們把地主許海富家的糧倉打開,開始放糧。據說,當時地主家的糧倉裡七八十石糧,紅軍在駐地碾了一部糧食分帶走,大部份都分給了當地百姓。

關於紅軍長征路過桂花場的故事還有很多。駱恆川孝道免死、紅軍勇過倒馬坎、圈子頭的紅軍茶……代代相傳的紅軍故事無不反映出紅軍和當地百姓的軍民魚水情深。

桂花鎮香楠村支書徐永香近些年來還在附近的村子裡收集了很多紅軍留下的遺物和用具:紅軍駐地使用過的鼎鍋、從井岡山帶過來的扁擔、開倉放糧留下的木鬥和木鏟……他說,如果能把桂花鎮打造成一個紅色文化教育基地,將把這些珍貴的文物捐獻給基地博物館。

83年前紅軍經過瀘州古藺桂花場 與當地老百姓結下深情

“開倉放糧”等紅軍駐地舊址被授予為“瀘州市黨史教育基地”

古藺縣政協“紅色文化調研組”專家認為,桂花鎮發現紅軍戰鬥遺址和留下的遺物,彌補了瀘州市對紅軍穿越黃荊原始森林的研究空白,尤其是目前都還保留完好的戰壕遺址,在整個長征線路上都是罕見的。發現的炮彈殼、分糧用的鬥具、紅軍挑擔等,具有十分珍貴的文物價值。為了保護、挖掘、傳承桂花鎮的紅色文化,專家建議由上級黨史部門牽頭,組織有關單位和專家對紅軍穿越黃荊原始森林這段歷史進行深度挖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