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解讀!讓專家帶你讀懂成都房地產“五年規劃”

重磅解读!让专家带你读懂成都房地产“五年规划”

2017年11月,為貫徹落實中央'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的重大舉措,成都市房地產業發展、租賃市場、住房保障三項'五年規劃',這些政策對成都房地產市場帶來怎樣的影響?來看專家解讀。

四川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龔勤林:

新建住房面積能充分滿足合理購房需求

《成都市房地產業發展五年規劃》提出2018年將新建住房31.37萬套,這是個什麼概念呢?

按照統計局公佈的數據,2017年我們成都市的城鎮常住人口規模比2016年增加了28.71萬人,根據過往的經驗,人口規模的增長一般會保持一個相對穩定的水平,那麼預計今年的人口的增長也將在30萬左右,也就意味著即使人均一套,31.37萬套住房也能夠充分滿足新增人口帶來的剛性需求。

同時,今年新建住房的面積將達到3367萬平方米。根據房管局的數據,在過去的五年間,成都市新建商品住房的年平均成交面積是2900萬平方米左右,加上目前成都實施的限購、限貸、限售等調控措施,外來需求、投機需求得到明顯抑制,這也就意味著3367萬平方米的新建住房,是能夠充分滿足我們合理的購房需求的。

西南財經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劉璐:

未來五年內住房供應量充足

2017年11月,成都出臺了房地產業發展、住房保障等五年規劃,其最大的作用就在於穩定市場預期,使得從購房者到開發商的各個市場參與方能夠對成都樓市發展的頂層設計有著正確的認識,避免誤判。

未來五年,成都將新建住房17005萬平方米,其中:商品住房(含人才公寓和產業園區配套住房)11929萬平方米、保障性住房及拆遷安置房5076萬平方米,通過貨幣化保障和實物保障方式解決新增13.6萬戶家庭住房困難問題。這裡面傳遞出一個非常重要的信息,即成都未來五年內的商品房供應量是非常充足的,困難家庭的住房保障是充分滿足的。目前在成都局部出現的一些樓盤搶購的情況屬於暫時性的供需矛盾問題。

省社科院高級註冊諮詢師田焱:

成都住房保障體系正向主動化、體系化、常態化、規範化和精細化方面發展

就《成都市住房保障五年規劃》,我認為該規劃符合'房住不炒'的定位,以及'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併舉的住房制度,讓全體人民住有所居'的精神和未來住房建設、分配及使用的發展方向。同時,該規劃符合成都市當前和未來幾年內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其中尤其與住房(包括住房保障在內的)供需狀況基本相適,不僅充分照顧到了正常而有效的總需求,也兼顧到了可能的結構性需求及其變動。

由此可以看到,成都市的住房保障供給不僅量足質優,而且將基本住房保障、人才安居和租賃住房供給納入整個城市住房供給體系之內而向主動化、體系化、常態化、規範化和精細化方面發展,以期形成一個集市場住房、基本住房保障(含農村住房保障)、人才安居、租賃住房、舊城和棚戶區以及老舊院落改造一體的大住房保障體系及格局,從而有機有效地調動一切可調動的供給力量和積極性,充分滿足城市發展和消費及保障需求。

《成都市住房保障五年規劃》在成都市基本住房保障以往沉澱的基礎上,不僅自身體系包括用地、規劃選址、配套、建設、分配、使用和服務,以及工作機制建立健全、要素保障落實和監督管理強化等方方面面都更加嚴謹、優化、精細而完善,而且及時彌補與整合了其他住房尤其是租賃住房和人才安居資源配置,起到了相互支撐、相互補充和無縫對接等積極作用。

此外,《成都市住房保障五年規劃》提出加大住房保障力度。成都市今年出臺政策,租賃補貼覆蓋到中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和新市民群體,補貼標準與市場租金掛鉤動態調整,補貼範圍和補貼標準居全國前列。實配租堅持統籌規劃、統一安排、分批實施的一盤棋思路,分6個批次共推出公共租賃住房25382套,有效緩解實物配租壓力。針對各類各種人才,可通過人才購房支持、人才公寓租售、產業新城(工業園區)配套住房租賃、自建人才公寓或倒班房租賃等方式,實施多樣化的人才安居方案,租賃住房建設、物業服務管理等都有很多特點及亮點。

清華大學建設管理系主任、清華大學恆隆房地產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吳璟副教授:

租賃五年規劃可調動各類市場主體參與租賃住房供應的積極性

《成都市住房租賃市場發展五年規劃(2017-2021年)》有兩個特點尤其值得關注。

一是貫徹了'堅持市場導向'的原則,尤其是抓住了'供給側改革'這個'牛鼻子',綜合利用土地、規劃、稅收、金融、行政審批等各方面改革措施,著力調動各類市場主體參與租賃住房供應的積極性。這種思路和做法,我個人是非常贊成的。

其二是該規劃中基於對成都市發展前景的展望,尤其是對城市人口規模的預測,定量提出了對未來五年間全市租賃住房供應規模的指導性目標。這有助於各類租賃住房供應主體科學決策,防止一哄而上所導致的供應過剩。另一方面,也是在當前背景下更為重要的,這種清晰、量化的供應目標顯示成都未來的住房供應將有能力充分滿足新增住房需求。這種預期對於穩定當前的住房市場,防止住房市場出現劇烈波動將具有重要意義。

四川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助理、副教授、政協委員鄧國營:

租賃規劃充分考慮到了不同層次的需求,可有效解決城市內部供需不匹配問題

我國房地產市場化經歷了整整20年的發展,由於城市化的快速發展與產業的積聚效應,使得我國房地產市場供給端'輕租重售'、需求端'輕租重購'的特徵明顯,住房租賃市場發展嚴重滯後。住房租賃市場是房地產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租賃市場是解決我國當前城市內部供需不匹配的重要途徑,勢在必行。

《成都市住房租賃市場發展五年規劃(2017-2021年)》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之下產生,恰逢其時。從規劃的內容看,切實體現了十九大堅持與落實'房住不炒'的定位。規劃內容數據計算詳實,測算科學合理,尤其是充分考慮到了不同層次的需求。同時,此規劃在發揮政府對市場作用的同時,明確指出要發揮市場主導的作用,堅持市場化運作的方式,突出房企、經紀機構、物業服務企業、住房租賃企業等在市場中的主體地位。界定了政府的職責在於'服務流程的優化'、'保護承租人穩定居住權'等相關市場運作的監管責任。

合理清晰的對'市場'與'政府'的關係進行了界定。

新聞鏈接:

《成都市房地產業發展五年規劃(2017-2021年)》明確,2021年內城鎮常住人口人均住房建築面積達到45平方米左右;居民住房可支付性指數保持合理水平,住房使用率更趨合理,商業辦公用房利用率穩步提高;全市新建城市房屋2.7億平方米;其中:住房160.6萬套、1.7億平方米,商業辦公用房0.35億平方米,其他房屋0.65億平方米。

《成都市住房租賃市場發展五年規劃(2017-2021年)》明確,到2021年成都市租賃住房保有量將達到151萬套、13627萬平方米,較2017年分別增長25%、22%。市場化租賃住房140萬套、13038萬平方米,其中,人才公寓14萬套,1019萬平方米,產業園區租賃住房6萬套,437萬平方米;保障性租賃住房(公共租賃住房)11萬套、589萬平方米。

《成都市住房保障五年規劃(2017-2021年)》明確,2021年內全市新建住房17005萬平方米;其中商品住房(含人才公寓和產業園區配套住房)11929萬平方米、保障性住房及拆遷安置房5076萬平方米。(文綜成都市房產局官方網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