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是一座移民城市,海纳百川 这位维吾尔族老汉是地道老上海


维吾尔族老汉阿捷里,,在沪居住近70年,和维族妻儿同享天伦。退休后发挥余热,当上了新疆餐馆小老板,生意兴隆。一个汉族顾客初次光临,问:“羊肉是从新疆进货吗?”阿捷里不假思索地回答:“不是。我们从嘉兴进货,保证质量和新鲜度。招牌菜孜然羊肉,如果从新疆运来,就不新鲜了。”

阿捷里微胖,怕热,豆大的汗珠止不住往外渗。裤兜揣一块毛巾,但客人一进门,他便顾不上擦汗,连忙迎上前,热情招呼:“来空调边坐,凉快。”新疆伊犁农民阿木提江,带女儿来沪看病,17天里,天天光顾;新上海人赵来成曾在新疆工作4年,“牛羊成群”刚成立时,就和阿捷里交上了朋友。

这些年在上海,阿捷里有固定的维族圈子,汉族朋友也很多。“朋友间以诚相待,志趣相投,一般都会忽略彼此的民族。”

“店里的朋友来自五湖四海,我们要用好这个平台,展示维族人的热情好客。”阿捷里介绍,餐馆顾客多为汉族,有上海白领、新上海人,也有外国友人。餐馆10名员工,都是维吾尔族。“多数来自新疆农村。帮他们找到工作,也算我为家乡做点贡献。”临走前,阿捷里反复叮嘱,把照片冲印后交给他。“凡是照片里出现过的员工,请每人印一张。我马上寄回他们老家,让乡亲们看看,孩子过得很好。”

提到许多市民痛恨的新疆小偷,阿捷里说,那只是少数害群之马,不代表上海维族人的整体形象。“绝大多数维族人,都很友善。”


进屋,清香扑鼻而来,那是新疆的特制熏香。不足60平方米的屋内,充满西域风情。墙上挂着几件刻有可兰经文的装饰品,花瓶、水壶、茶杯、香炉,纸巾筒……维吾尔族特色随处可见。“弟弟,给客人倒茶。”阿捷里全家说一口流利的上海话。夫妻间交流,说维语;和子女沟通,则讲上海话,亲昵地叫“弟弟”“妹妹”。斯坎德尔身材壮硕,应声而来,提着小巧玲珑的茶壶,斟满醇香红茶,再添一大块冰糖。

端茶小酌,齿颊留香,听阿捷里娓娓道来:“解放初,我4岁,父亲做百货生意,带全家闯荡上海。”31岁那年,他回疆迎娶儿时玩伴阿比达。妻子毕业于新疆医学院,进入上海南洋医院心功能室。这座当时全市最大的私立医院,现改名为瑞金医院卢湾分院。

阿捷里曾在一家医疗器械制造企业任设备科长,1994年因身体欠佳,提前待退休。第二年,便开出餐馆,5年前生意转到卢湾区。用他自己的话说,“闲不住,越忙越开心。”

“上海是一座移民城市,海纳百川。老上海人里,宁波人、苏北人居多,也有像我这样的维吾尔族老上海,只不过人数相对少些。”阿捷里说,在黄浦江畔住了那么久,特别喜欢上海。“唯一的缺点,就是七八月太热,而这段时间,正是新疆风光最美的时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