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法狗”留下的興奮與憂傷

微觀商業,洞見商業之美。歡迎訂閱,共同分享有態度、有價值的商業故事。

科幻再次變為了現實。3月15日,谷歌圍棋人工智能AlphaGo與韓國棋手李世乭(近十年中獲得世界第一頭銜最多的棋手)的最後一輪較量以AlphaGo獲勝結束,最終這場轟動全球、數億人觀戰的“人機大戰”的總比分定格在了4: 1。

谷歌公司將AlphaGo贏得的100萬美元獎金(由谷歌公司自己設立)捐給了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和相關圍棋教育機構。而此次比賽後,AlphaGo的圍棋世界排名躍升至第二名,僅次於中國棋王柯潔。柯潔已經向“阿爾法狗”(中國網友對AlphaGo的戲稱)發出了挑戰。

“阿爾法狗”贏了,但留下了大把的興奮和一連串的憂傷。

“阿爾法狗”的勝利為何“驚天動地”?

人工智能(即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是計算機科學的一個分支,它企圖瞭解人類智能的實質,並生產出一種新的、能以人類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應的智能機器。人工智能是對人的意識、思維的信息過程的模擬,使得機器能像人那樣思考,甚至超過人的智能。自1956年AI這個概念被提出並確立以來,這個領域就被視為了人類最高的夢想之一。

1997年IBM的超級計算機“深藍”(Deep Blue)以2勝1負3平的成績戰勝了當時世界排名第一的國際象棋大師加里·卡斯帕羅夫(Garry Kasparo),一時間全球轟動,而“深藍”的設計者們當時就暢想:“何時計算機也能下圍棋呢?”

而現在無疑又是一個人工智能(AI)歷史上最重要的時刻之一。因為圍棋和國際象棋在複雜程度上根本不屬於一個量級,圍棋一種變數極多、充滿不確定的競技,每一步棋的可能性都是一個幾乎無法窮盡的量級,一回合有250種可能,而一盤棋可以長達150回合。

也就是說,AlphaGo是無法以“深藍”的方式獲勝的,以蠻力“強記”,或以“固定”程序邏輯決策,或窮極所有可能性進行刪選,這些在圍棋中都是不可能的。

很多人認為,圍棋中的問題與現實生活中的問題是相通的,國人甚至將“博弈”圍棋視為洞悉人性、參悟人生的過程。然而,現在要下圍棋的卻是一個機器,這意味著這個機器除了擁有超強的記憶能力、邏輯思維能力,還有擁有創造力甚至個性。

“感覺就像是一個真正的人類下的棋一樣,該棄的地方也會棄,該退出的地方也會退出,非常均衡的一個棋風,真是看不出來出自程序之手。”柯潔如此表達自己觀感。更讓人驚異的是,AlphaGo有好幾次落子極為“非常規”,許多專業棋手都表示“看不懂”。而聶衛平(九段)甚至表示自己想要對AlphaGo的“驚人一手”脫帽致敬,因為它“用不可思議的下法闢立了圍棋常識之外的新天地”。也就是說,這不是AlphaGo從既往棋局中“複製”過來的,而是自己“創造”的戰術打法。

實際上,AlphaGo的最主要工作原理就是近幾年人工智能領域最為熱門的“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也就是通過模仿人類大腦神經網絡,讓機器模擬人腦的機制進行記憶、學習、分析、思維、創造……

從實驗到實用

人工智能正在越來越近。顯然,它並不會只用來下棋。世界裡正在上演的又一輪產業變革,經濟變革甚至社會變革。

小米科技創始人、董事長雷軍表示,自己既是圍棋愛好者,也寫了十年程序,做了二十多年計算機技術相關的工作,因此,他堅信機器戰勝人只是時間問題,但是並沒有想到會如此快,因為之前科學家們都認為,至少還要好幾年人工智能才能夠在圍棋上打敗人類。

“AlphaGo和李世乭的這場對弈本身的歷史意義是超越勝負的。AlphaGo贏了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如果AlphaGo學會了故意輸給李世乭的話……謝天謝地,這一幕還沒有發生。”雷軍半開玩笑地說。

愛在糾結中

谷歌的“未來預測家”、技術總監雷·庫茲韋爾(Ray Kurzweil)提出過一個廣為人知的“奇點”(Singularity)理論,他認為在未來的某一時刻,硅基生物(計算機)的智力將超越碳基生物(人),生物進化的平衡將被打破。

當人工智能一次又一次超越想象地達到新高度,人類對它的擔憂也越來越濃烈:人造世界會像天然世界一樣,很快就會具有自制力、適應力以及創造力,也隨之失去我們的控制嗎?異常強大的人工智能會不會被壞人操縱而無法控制地作惡?人類會不會被機器人“慣得”越來越沒有鬥志,無所事事呢?……

當然,這樣的故事我們在電影和電視劇中看過了許多。而偉大的科學家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特斯拉的創始人艾隆·馬斯克(Elon Musk)也都鮮明地提出提醒人們要警惕人工智能的發展。

比如,作為全球最大的電子產品代工製造商,富士康已經在開發和大量使用工業機器人,富士康的目標是到2020年,其在中國的工廠要實現30%的生產自動化。目前,僅僅在富士康的崑山產區,機器人就已經“搶走”了6萬工人的崗位。或許很快,你的iPhone就都是機器人裝配的了。甚至有科學家聳人地預測,到2036年,所有的人類產業工人都會被機器所取代。

但這並不是最可怕的,如果你已經接受了人工智能擁有超強的記憶力和邏輯分析能力,可如果“它們”也擁有了情緒和情感,擁有了創造力,甚至有了自主意識和自主行為了呢?儘管現在,這樣的故事還僅僅是發生在好萊塢大片中,但是誰又能否認它出現在現實中的可能性呢?

科技沒有善惡,有善惡的只是掌握科技的人。或許我們可以信了凱文·凱利(Kevin Kelly),因為他說,“可怕”的事情終會發展,但“這卻是最美妙的結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