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为何成为陆地上的马六甲海峡?

河西走廊这个名字,随着近来的一带一路概念,变得频繁出现。但很难想象这么一条狭窄的走廊,是如何成为东亚地区的陆上马六甲的。毕竟,在河西走廊另一头实际上是不怎么发达的西域地区。从某种意义来说,可能走这里还不如走北方的草原路线吧?

河西走廊为何成为陆地上的马六甲海峡?

河西走廊的成功,主要是这个地缘通道的特殊地形造成的。但河西走廊有后来的成功,其实还是因为气候的聚变,让这个地方显得特别有优势了。

河西走廊为何成为陆地上的马六甲海峡?

地球君的造化弄人 塑造了地形条件奇特的河西走廊

我们先可以来看下东亚次大陆在整个欧亚大陆上的地位位置。很明显,东面与南面的太平洋,非常不利于大规模的交流。西面的青藏高原也是如此,西南的山麓与森林,都让整个地区变得非常封闭。

所以,东亚大陆在古代联通中亚等地的主要通道,就是河西走廊与北方的蒙古高原。其中河西走廊因为夹在祁连山脉之间,地势比周围地区相对较低,所以是一条不可多得的自然通道。

河西走廊为何成为陆地上的马六甲海峡?

河西走廊的自然条件好于气候化后的蒙古地区

也由于这个因素,河西走廊相对南面的高原与北面的荒漠来说,条件优越不少。不同地势高低环境下,居住着各种农业、牧业和森林混合型部族,更加丰富了这个地方的交流频率。

河西走廊为何成为陆地上的马六甲海峡?

但狭窄的地域决定了河西走廊本身只能是管道

不过在上古时代,河西走廊的位置是不够突出的。不是因为当时中亚与东亚两地的交流欲望不够,而是因为更多的人口与技术可以走当时的蒙古高原地区,甚至是西伯利亚南部。大量的考古证据都显示,蒙古高原与南西伯利亚在当时的气候比现在优越很多。当地存在大量早期农耕人群。在气候逐步变冷后,他们转向了畜牧业经济模式,也加快了对外交流物资的速度。

河西走廊为何成为陆地上的马六甲海峡?

气候恶化条件下 蒙古高原的适宜居住地区彼此被割裂开

河西走廊另一头的西域地区,则因为一些因素,也造成了交流阻碍。主要是由于西域本身就是一个四周山脉环绕的相对封闭地带。所以很多新事物与技术,在传入西域后,反而就传播速度减缓了。考古学上,中国境内最早的冶铁就出现在西域。但技术在当地也就固化了。反而是后来的蒙古高原地区,出现了更好的技术,并从这里大量传入中原。

河西走廊为何成为陆地上的马六甲海峡?

西域地区本身也是一个较为封闭的地带

当然,随着西伯利亚与蒙古高原生态的恶化,大量气候难民南下中原等地。他们在先秦史籍上被称为北狄。他们不是后来游牧化的牧民,所以经常以灵活的轻步兵作战,闹的春秋早期还在习惯战车作战的东周贵族们,一度很烦恼。他们的内迁,形成了大到中山国,小到各种山地部落的群体。也预示着,北方线路的效能大大降低。

河西走廊为何成为陆地上的马六甲海峡?

地形与气候因素 让河西走廊的位置在汉朝开始凸显出来

从此之后,河西走廊就成为了这种交流的首选。在汉朝建立后,准备开始联通西域与中亚时,当地的环境条件很容易被中原的汉人一眼相中。蒙古高原地区在逐步完成了社会经济游牧化之后,不断形成类似匈奴这样可以流动的敌对霸权。这就让中原王朝使用北方线路时,产生了诸多不便。

这些因素加在一起,就有了后来几千年的“陆上马六甲”传奇!(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