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沒有農民普遍都能吃飽飯的年代?

用戶59156232452

普遍吃飽恐怕不可能,最接近這個目標的可能是清朝,一方面是農業發展,也因為清朝做的比較到位的緣故。我這裡借了不少網上的材料,罵我是滿遺的,麻煩嘴上留情。

能吃飽飯,首先能體現出來的就是人口增長,這個不用解釋你也懂。很多人知道明朝末年遭遇小建冰期,且有崇禎初年的災荒導致西北農民軍大爆發,因此糧食問題是當務之急,何況遊牧出身的滿族人當然更能體會農業的好處。

這裡有個誤區,就是“康乾盛世”養活百姓靠的是廣種番薯,所以康乾盛世也被戲謔為“番薯盛世”。事實上,番薯是萬曆二十一年傳入中國,但並未引起重視,直到乾隆年間番薯才在中國西南傳遍開來,然而從康熙初年到乾隆末年,中國人口從一億增長到三億左右!如果僅靠乾隆年間才逐漸興起的番薯,顯然是不可能的。而且據網上的材料(真實性待考):直到上世紀20年代,番薯之類糧食產量還只佔糧食總產量的9%,何況康乾時期還沒這麼普遍。

清朝入關以後,因經歷康雍乾三世的開疆拓土,疆域超過1300萬平方公里,清朝統治者十分重視墾荒開發,對於邊疆或較貧瘠地區還提倡移民開發,甚至一度作為地方官的考察指標,因此在乾隆年間,全國耕地面積接近12億畝,明朝全盛時期約為7.8億畝!廣闊的耕地面積提高了糧食產量,但應對日益增長的人口顯然力有未逮。

然後是農業技術的提高,雖然毀書,但清朝農業技術還是要高過明朝的,年代發展,這不可避免。康熙時期就在北方嘗試種植水稻,成功以後北方也開始大規模種植水稻,還有大力推行復種技術,這些嘗試,讓清朝的平均耕地糧食產量大概比明朝高出30%,算上耕地面積,總產量已經接近超過一倍!乾隆末期英國使團有人對比發現,中國的小麥和收穫比大概是1:15,而同期英國只能達到1:10。關於康乾時期的農業技術發展,有一本書《授時通考》可以供大家參考一下。

農業方面清朝還有一個好處就是稅制,這個相信頭條的歷史大拿們都比我清楚,康熙五十一年將全國人丁稅固定下來(“永不加賦”),雍正年間在此基礎上實行“攤丁入畝”,人頭稅分攤到田畝稅中,田地越多交稅越多,而無地少地的底層農民則可以少交甚至不交人頭稅,減輕底層人民的負擔,對農民溫飽而言帶來不少幫助。

在此基礎上,清廷還高度重視賑災救災工作,從報告災情、勘驗災情、審核災民到放賑救災,清廷都有完整嚴密的制度。且通過清廷和民間共同建立起規模龐大的賑災糧儲備體系,清廷興建的常平倉和民間士紳興建的義倉結合,為賑災工作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因對天災應對得當,據海外學者估算,清朝在1840年以前雖局部災荒頻繁,但沒發生過大規模饑荒。清廷所建立的賑災體系,在1840年以前估計拯救了1.5億到2億人的生命。

所以說清朝在封建社會非常接近農民都能吃飽,並不算虛言。

被噴太多關閉評論了,我真的很怕整天拿著幾個傳教士或者外交官言論就來反駁我的人,研究糧食問題傳教士有發言權?


紫色護衛隊

要看地方,如果一個地方基本沒有流民現象,那麼就差不多可以判斷這個地方起碼肚子能糊弄的差不多。如果流民現象嚴重,肚子是肯定吃不飽了,命也可能沒了。

中國地區往往王朝會有幾十年的吃飽飯時期,此段時間內基本沒有流民,人口增長,社會財富增加。

中國歷史上的問題不是農業效率低,事實上中國的農業效率很不錯,條件也很好,產出挺高的。

中國的問題是為了集權而採取的各項措施,嚴重破壞了社會的自發秩序。政權自身會效率越來越低規模越來越大,正式吃政權飯和隱形跟著政權喝湯的人越來越多。由於社會沒有自發秩序,也就失去了抵抗政權越來越多徵收的能力,這些徵收最終全部落到農民頭上。也就到了吃不飽飯的地步了。

這個過程裡,傳統解釋是人口增加和土地兼併。其實人口增長帶來的影響是次要的,只有到了晚清,人口才真正多到了成為問題的地步。至於土地兼併,歐洲日本還沒多少自耕農呢,都餓死了?領主或者地主是機器人,不需要農民幹活的?

回到問題,有沒有吃飽飯的年代?中國來說,有,王朝初期官僚系統效率較高跟著喝湯的人不多的時候,能吃飽。一旦較多流民出現,就標誌著吃不飽了。世界來說,複雜的集權加官僚越深入,統治成本越高,越容易出現吃不飽。較為簡單的封建制度,統治成本較低,越容易吃飽。


尋常味

就是今天的中國啊,我們已經基本消除了貧困,進入了小康社會,在中國大地上,好像沒有聽說過餓死人的事件。


科壇春秋精選

在沒有進入到農業現代化前,中國農民始終處於與飢餓做鬥爭的狀態,民以食為天,為了不餓死,歷代的農民起義數不勝數。

只有兩個朝代例外,北宋和清朝。據水滸傳記載,北宋時代的人民生活質量很高,書中人物是無酒不歡,賣酒的走街串巷,說明糧食年年大豐收,才有那麼多人有資格耍酒瘋,不然飯都吃不上,那有這麼多的糧食酒供酒蒙子喝呀?那個年代顯然沒有酒精可以勾兌。

清朝成功地將土豆玉米引進後,農民才在半飢半飽狀態下將我國人口從明代的八千萬播種到清末的四億五千萬。

農業現代化以前,歷史上也就這兩個時代的人很幸福,至於民國,陝西一下子就餓死了三百多萬人,河南不算,那是蔣光頭的人禍。


大清完顏丹

現在社會低層是稅重差繁吏惡,官僚、富豪、士紳有特權和關糸網偷稅、漏稅不交稅,沒有健全的救災體糸,也沒有什麼常平倉、義倉、只有貪官汙吏和姦商。一九六0年官僚體糸發共產風、浮誇風虛假滿報活活餓死幾千萬農民將名垂千古。


枂顧

南瓜舉手回答,當然有了!在位63年的乾隆皇帝,就很照顧農民兄弟,不,當時叫是子民!

乾隆的愛農功勞簿包括:在位期間五次普免天下錢糧,三免八省漕糧,減輕農民負擔,重視水利建設,保護農業生產。為了解決糧食問題,乾隆還鼓勵墾荒、組織移民,提倡農民種植高產作物。

乾隆這費勁功夫取得成效之前,他也有過失敗的嘗試。又一年糧價上漲,人心惶惶。他一開始誤以為糧價上漲的問題是浪費,特別是因為燒鍋釀酒,於是他頒佈了“禁止燒鍋令”,但很快變成了一紙空文,他調整思路才穩住糧價,所以天才不是天生的,也是摸著石頭過河,經驗醞釀出來的。

有意思的是,人家乾隆帝還會專門表彰優秀農民,真是攻心計啊。

他出臺了系列政策,獎勵經驗豐富、勤勞致富的老農。 清朝趙慎畛的《榆巢雜識》記載,乾隆二年(1737年),中央政府制有不少表彰農民的政策:一是擬定十條標準評選“優秀農民”,當時叫“上農”,政府再從“上農”中挑選“老成謹厚之人”,給以官職獎賞,相當於分管農業技術的副局長,哇,很有誘惑力。

 此外,每年播種時節,家裡艱難買不起種子的,官府糧庫要借出種子給農民,不能誤了農時;每年秋季豐收後,要把產量高的“典型”農民彙報上級,通報獎勵,獎品有美酒、金錢,敲鑼打鼓地抬著“農業生產先進個人”巡遊街市,分光無限啊。感覺有些措施,現在還可以效仿呢。

最後,南瓜給大家分享一張圖,就是上面這張。始建於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總建築面積達650平方米的新疆吉昌清代糧倉,還默默訴說著當年的農業風雲。


南瓜博士劉楠

先說答案,中國歷史上不存在普遍吃飽的情況。我看見下面有人說宋朝之後,就能普遍吃飽,這完全是扯淡,我們目前國內有很多研究古代經濟的,

特別是北大,近幾年一直在做對古代經濟的調查,他們通過歷史學與經濟學的合作,蒐集了大量的數據,得出了一些具有說服性的結論,有興趣的可以去看一下

在我國古代,或者說在我國的90年代之前,我們國家一直處於短缺經濟時代,也就是說,我們所能生產的東西,達不到我們所日常需要的。我們真正開始進入富裕經濟或者說供過於求的經濟,是在90年代之後,這點大家可以去看一下以往的記錄。

下面我先來講一講具體的表現在哪,再說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眾所周知,我們國家古代存在很多盛世,比如文景之治,比如說開元盛世,再比如說康乾盛世。我們可以通過記載看到當年的富裕情況,比如史書記載,文景之治時,國庫裡的陳糧都已經發黴了。再比如杜甫回憶開元盛世: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再比如在康乾盛世時期我國人口整體翻了幾倍。誠然,這些我們可以看到當年盛世的狀況,但是,這就說明當時的人民過得整體富足嗎?



當然不能,事實上,我們所說的這些盛世實際上只是在講,某些地方或者某些領域有突出的成就,但不能代表整個社會的富足情況。就拿唐朝開元盛世來說,杜甫也曾寫到:朝叩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注意,這首詩寫於天寶七年,是安史之亂之前,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開元盛世的末期。包括我們所熟知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也是寫於天寶年間,也就是安史之亂前夕,這就是開元盛世的真實寫照

。通過杜甫的詩,我們可以看到,在開元年間,社會經濟確實在發展,但是貧富矛盾是越來越大,還有很多人吃不起飯。再比如我們一直所說的宋朝,經濟富裕。誠然,宋朝的經濟絕對是在我國各朝中是排在前列的,其社會經濟之發達,歷代少有,但是,宋代農民起義之頻繁,也是不可不說的。就拿宋朝比較發達的仁宗時期來講,也曾發生過王倫起義、商州起義。宋朝農民起義和流民問題的嚴重情況,在各代也是排在前面的。至於明代,就拿明代最發達的仁宣時期來講,也爆發了幾次比較大的起義。而清代,就算在乾隆時期也爆發過大的農民起義。難道在在某些腦殘眼中,這些農民難道都是吃飽了撐的?

通過上面可以看到,在中國古代,我們所說的盛世,可能只是某方面的盛世或者是在某些地方的盛世,而並非整體的盛世,這些可能僅限於某些人,或者某個地區,但絕對不是全體人民,特別是某些經濟發展的時間,往往貧富差距較大的時期,舉例宋代。所以古代根本不存在所有人吃飽的情況。至於近代嗎,我就不細說了,國民黨時期我們絕對吃不飽,之後嘛,就自己問家長吧。

事實上在我們之前,大多數情況我們所說的盛世,實際上是能保證少數人吃飽,多數人能吃上飯,已經很不錯了。康乾盛世之所以能被稱為盛世,事實上就是因為他解決了人的吃飯問題,可能吃不飽,但是能讓幾億人吃上飯,在我國,絕大多數時期的情況是,只有一部分人吃上飯,而大部分人是在飢餓線掙扎。舉個例子,我們國家在唐代的時候,普通百姓還是一日兩餐制,只有王公貴族才能一日三餐,這個情況到宋朝才有改變,所以說你可以試試,你吃兩頓飯,少吃的情況下,能吃飽嗎,會餓的。

那為什麼會出現中國人民長期存在吃不飽的情況呢?

其實,這個問題不止在中國,其實在世界各地幾乎都是這個樣子。原因呢,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生產力和生產技術的落後。你們就想現在我們的一畝土地能產出多少糧食,而古代一畝土地在那種技術下能產出多少糧食,差距太大了。生產力決定了在古代很難出現非常富足的情況。當時的生產水平,養不起太多的人,所以,生產力是發展的根本。

第二,古代政治的問題。我們一講古代什麼時候,減稅,比如說三十稅一啊,這些都是低稅,但是,我前不久一篇文章寫了,古代的稅,是看著低,實際上高,像我們三十稅一都是正稅,實際上古代普通百姓負擔的還有這些各種役,雜稅等,當你把這些力役,傜役,還有雜稅,捐稅,再加上國營買賣壓榨以及官員盤剝,算上之後你會發現古代人的負擔,實際上是很高的。很多時期,一個農民的收入,大部分實際上是要交給國家和其他人的,所以說,古代人的人均收入,不能只看他的糧食收入,實際上很多糧食,都不是他自己的。

第三個就是,自然災害和戰爭。中國是一個自然災害比較多發的國家,而小農經濟下新應對自然災害能力非常低,所以一旦自然災害,很多人會瞬間傾家蕩產,而古代的,保護機制是非常差的,很多時期自然災害降臨,並沒有任何人能給他們保護,所以說,一旦自然災害來了,很多人會淪為流民,無家可歸者,無產者。至於戰爭就不多說了,一旦開始戰爭很多人家產沒了小事,更重要,甚至連生命都保護不了。

這些共同作用下,中國古代的普通百姓,很難達到人人吃飽的情況。只有到了,敢開放之後,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生產力的提升,中國終於打到了富足情況,我們的人均收入,人均產量,逐漸提高。終於可以養得起每個人,讓每個人都進入小康。

請大家珍惜自己現在的生活,美好的生活來之不易。


李子木沆

宋朝與清朝應該是能吃飽飯的年代。

宋朝是各朝代裡的商業最開放的年代,民間比較富裕,農民賦稅低,政府獎勵耕種,興修水利,而且經濟重心南移,南方得到開發,水稻一年兩熟或三熟,“蘇湖熟,天下足”,農業水平可見一斑。

至於清朝,得益於土豆的普及,人餓不死了,否則怎麼可能統治那麼長時間!


熬夜有害手機

中國人幾千年來就為解決溫飽而鬥爭,無論是政權爭奪還是農民起義,無一不是以溫飽為號召,以求溫飽為訴求,即使是所謂盛世也沒解決溫飽問題!真正解決這個問題只是近二二十的事,凡現花甲以上的老人,都經歷過飢寒交廹的日子,對此記憶猶新,怎麼不珍惜今天的幸福生話呢?!但一些所謂憤青對些還有不滿意,因為他們沒經歷過那樣的日子o我衷心地歡呼,並肯定地說,今天才是真正盛世!


除蕪

這個問題是相對的,吃飽也是要分怎麼個飽法,是餓不死還是家有餘糧?餓不死的話幾個盛世都做到了,家有餘糧那就沒有哪一個能做到普遍,就算現在挑肥揀瘦的盛世,也有個別吃不起飯的人家。




要說最接近普遍都能吃飽飯的年代,除了現在,古代就有兩次次吧。哪兩次呢?我來告訴大家,也許有人會提出別的盛世,但我覺得都沒有這兩次盛世更靠譜。

第一次就是成康之治。公元前1042年,周成王姬誦繼位。周公輔佐年幼的周成王,鎮壓管蔡之亂,並制禮樂,給成王的治理天下打下堅實的基礎。成王親政後,勤政愛民,至其子周康王姬釗駕崩的四十餘年裡,政通人和,人民安居樂業,四十年刑措不用,連小偷小摸都沒有。



為什麼我說這個時期普遍都能吃飽呢?因為西周無流民,基本上是人都有土地,都能在周朝王侯分封的土地裡幹活。雖然井田制下要給土地的擁有者上交糧食,但是八家養王侯家一塊地還是不算壓力大。


當時王侯分封土地的百姓基本上都是有工作的,就像人民公社一樣,不同的是土地是自己的,除了幹好自己的地,同時把王侯的地種好,並上交自己土地的一些收成,對於每一家農戶也不是什麼太困難的事情。而且那時候王侯對自己的封地的農戶都十分客氣,《周禮》規範了人們的舉止,人人以君子自居,王侯士族更是用《周禮》來約束自己的行為。所以人人有事做,普遍吃飽飯是有可能的。

另一個普遍能吃飽的時代就是文景之治了。西漢經濟在呂后執政期間逐漸恢復,漢文帝、漢景帝在此基礎上採取黃老無為之道,輕徭薄賦、鼓勵農桑。在這種寬鬆政策之下,西漢社會經濟繁榮、百姓安居樂業。

漢文帝在位期間,勸課農桑,大力發展農業。於是糧食產量大增,糧價最低時只需十幾文銅錢一石。漢文帝同時於公元前169年下昭免去農民的全部田賦,並不徵勞役,此時漢代家家糧倉充盈,國庫糧食爛了都吃不完,銅錢放到穿錢的繩子腐爛都花不完。

漢文帝的仁政和節儉是歷代皇帝無人能及的,在位二十三年,他的宮苑、車馬、服裝等沒有一絲增加。自己平時只穿布衣,並且要求皇后不準穿拖在地上的長裙,只能穿短裾。想修露臺聽說要花掉一箇中等人家的一年的用度,於是就下令不修了。



後來的貞觀之治、康乾盛世都達不到上面兩個盛世的水平,康乾盛世雖然有了南美引進的高產作物玉米、紅薯等,到還是有很多因為官府壓榨而農民吃不飽。


當然,不管哪個盛世都不可能絕對沒有餓飯的人,因為啥?因為不管哪個時代都有懶漢,啥也不想做,餓死也沒人同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