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方言中的文化元素——古老的口音

安康方言中的文化元素——古老的口音

今天安康居民的移民史决不止明清时代这一次,只是因为明清时代的移民史最终确立了今安康方言格局而使我们格外关注它。实际上远在秦朝,这里就开始大批拥进秦人,“秦郊镇”(属今安康市五里镇)的古地名向我们透射出这一丝息。

安康方言中的文化元素——古老的口音

移民是方言格局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但绝不是唯一成因。方言格局的形成实际上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包括移民、政区、交通、地理条件及方言自身内部的演变等等。安康地处川楚包围之中,古为巴蜀地,又曾为楚国地,川楚方言与安康话自古就有密切关系,这里又素为交通要道,自古为入川出陕进河南过湖北的重要孔道,同时又是重要的土特产集散地,居民来源成分复杂,从语言学角度看,存在一种通行语是势所必然的,而这种通行语以川楚语音系统为最佳原形应该是很自然的。西南官话应该是这五方杂居的“秦头楚尾”之地的自然选择。这种状况的出现应该早于明清时代,明清时代的移民大潮仅仅只是最终确立了西南官话在今安康地区的结构布局,使她成为今安康方言中使用人口最多的方言系统。同时,我们有理由相信,当时安康方言中通行西南官话的状态,对于南方籍移民具有天然的吸引力。尽管明清时代的移民潮有着诸多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但是安康这独特的南北文化交融的文化圈氛围及接近南方方言系统的安康语言环境,对于移民们来说,它具有心理上的亲切感、安定感,这里对他们来说山不亲亲水亲,水不亲人亲,人不亲语言也是亲亲的。可以说,明清移民最终确立了今安康话的格局,而当时安康话的格局,也一定吸引了不少的异乡游子把这里权做故乡而使更多的移民定居安康。

安康方言中的文化元素——古老的口音

安康文化史的诸多因素,使今天的安康话语系统呈现出鲜明特点:

一是西南官话和西北方言的结合。

安康话语系统中的操西北方言的汉滨区,由于处于各县市西南方言的包围之中,除了在调值调类的发音上同于西北方言外,很多西南官话的特有词汇如“冲壳子、棒老二”等也进入了西北方言。特别是古泥、来母字混读,古匣母蟹摄开口二等字“街、鞋”读ai韵等典型的西南官话特征,同样成为汉滨区西北方言的特征。可以说今安康地区两大方音系统,最主要的区别是在语音上,特别是在调值调类上,在基本词汇中差别并不是太大。

二是复杂的语言共时现象

安康方言中的文化元素——古老的口音

安康话语系统的共时现象一是体现在它的历史跨度很大,距各个历史时期的语言现象、语言特点,在今天的安康话语系统中以各种面目共存着。先秦时代的上古语音遗迹在今安康话中不乏例证,就连文字初创时代的语音遗迹也可找到几个例子。例如,石炭是安康地区特有的一种藏量丰富的燃料资源,安康人把烧过以后没有用处的石炭叫“废炭”,由于过去这是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基本词词汇,口耳相习,所以安康话保留住了它的最古老的读法,按照汉语造字规则规定的发音,把“废炭”称作fa炭即读为“发炭”,真正可以称作语言话化石。至于近代汉语语音及词汇,安康话中保留的就更多了。宋元话本、戏曲中很多词汇至今还活跃在安康话语系统中,如“兀”的指代用法等等。再如“融、荣”等字,今天的安康人还读着《中原音韵》时代的零声母音,与《广韵》音系对照,安康话语系统的语音系统与其有着惊人的一致性,比今普通话更多地保留着《广韵》时代的语音结构,例如女婚的“婿”,今安康话还保留着唐人读音,而普通话已演变为xu音。据唐陵德明《译文》:“壻音细,俗作婿”。安康话语系统中这种时间性的语言共时现象,对研究汉语发展史是一笔异常珍贵的财富。

安康方言中的文化元素——古老的口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