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管後時代,怎麼讓投資更安全?

監管後時代,怎麼讓投資更安全?

21世紀以來,全球進入大數據時代,互聯網安全進入了歷史新時期。數據作為國家和企業的資源,其價值不言而喻。大數據時代的今天,數據自由、安全地使用對於推動經濟發展、完善社會治理等有著深遠而重大的影響。

大數據的應用為提升金融服務效率創造了基本條件,隨著互聯網金融快速發展,互聯網金融已經進入了以“Fintech”為標誌的金融科技時代,以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技術得以更廣泛運用,催生出了眾多新金融業態,構建了數以億計的場景入口。

金融科技帶來了一個完全智能化的時代,也帶來了信息安全方面新的挑戰。全球各國金融行業的基礎業務、核心流程、客戶關係、行業間往來等事務和活動都運行在信息化基礎設施之上,關鍵、敏感數據都以電子化、數字化形式存儲在信息系統和信息設備中,海量信息和數據通過封閉或開放、專用或公用的電子網絡完成傳輸和交換。

由於金融業具有行業特殊性,經營和管理鉅額資金的同時,高度運用信息技術開展業務,存儲重要和敏感數據信息,對信息安全的需求極為苛刻。互聯網金融系統承載了大量的用戶身份信息、信用信息、資金信息等敏感隱私數據,在存儲、傳輸等過程中一旦發生洩漏、被盜取或被篡改等,都會使各方蒙受巨大損失,甚至影響經濟和社會穩定。

而一些黑客的逐利,讓互聯網金融已經成為黑客攻擊的重要對象之一。所以平臺安全問題已不是遙不可及的“將來式”,而是應時刻準備好的“進行時”。近期,由廣東省公安廳主辦的廣東省網絡安全應急響應平臺正式向省內網貸平臺開放接口,通過及時同步平臺運營過程中的病毒和漏洞,做到網絡安全技術上互相支持,共同保衛網絡安全。

重視平臺安全並不是空穴來風,尤其是處於互聯網這個信息極易傳播,寬度極廣,易有監測盲區的大環境下,互聯網金融平臺更應該在進行風控、產品設計創新的同時,迴歸到平臺自身的安全問題上。因為,安全是平臺發展之本,沒有地基的大樓更容易倒塌。只有平臺打好自身安全防禦基礎,才能扛得住大風大浪。

步入監管後時代,安全愈來愈成為投資人關注的焦點話題。在行業初級階段,平臺的基礎安全觀可以概括為:請進來、走出去、常溝通、快響應。

這些互動機制我們仍然在堅持,而隨著監管逐步走向深水區,我認為平臺還應該牢固樹立起自己的核心安全觀。這個安全觀是什麼呢?相信每個人心裡都有自己的答案。

投資人在篩選網貸平臺時,可能會從信息披露程度、獲取資產能力、背後資本是否雄厚、第三方排行榜等維度來綜合考量一家平臺的安全性。然而,我們仔細分析這些維度發現,和基礎安全觀階段相比,核心安全觀應該是平臺自覺自律、積極主動地開展合規工作。如果我們說用戶的投資安全大於天,那麼合規無疑是支撐這個天的擎天巨柱,是最為牢靠的中流砥柱。

隨著6月底備案大限臨近,備案延期已成既定事實,各家平臺還應擺正心態,順應監管趨勢,勤修內功,在業務的實踐過程中讓廣大投資人切實感受到我們所堅持的合規發展的實現路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