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存10萬,二十年後獲得一千萬”,基金定投能做到嗎?

漠苦祥

從1993-2016年,23年以來,A股已經不再是那個900多點的小姑娘了,上證綜指這23年的歷史平均年回報率是13.9%;從2011-2016年,5年來的創業板的歷史平均年回報率是19%,這都是相當好的年收益率了。都沒有上20%。

我們也測算過,定投一年的收益率達到10%以上平均,定投三年滬深300的年化收益率僅僅5.33%,定投五年的更慘,僅僅2.75%,還不如直接放定期存款呢!

為什麼這麼慘?可能因為沒有判斷市場趨勢,可能因為沒有選好基金組合,也可能因為沒有及時止盈。不是說定投就一定收益高,更不是說,定投的多就能保證每年20%。

這裡我們不妨做一個小測試,大家來猜猜,如果一個22歲的人,想在50歲之前攢夠一筆1000萬的養老金,需要每個月大概定投多少錢?

是5894元!

怎麼算的呢?我們剛才提過,上證綜指23年平均年回報率是13.9%,創業板2011-2016年年平均回報率是19%,不妨假設我們可以通過定投獲得10%左右的收益。就這樣,每個月投資5000多塊錢,連續28年時間,就能讓198萬變成1000萬,這就是堅持長期投資以及複利的效果!

也許你現在還沒有這麼多錢可供每月投資,也不要緊,要知道,隨著你努力工作,越賺越多,後期的可儲蓄的金錢會大大增加,遠超過這5894元,所以,其實攢夠1000萬,也並不那麼遙遠,對吧?


7分鐘理財

仔細看了題目,覺得應該一步步分析這個題目,然後再給出我的答案。

1、首先是李嘉誠說的話,每年存1.4萬元。對大多數工薪族來說,這個難度應該不大,因為平均算到每個月的話,相當於每個月存1000多元,只要開支上稍微節省一點,少買兩件衣服少買兩瓶化妝品,還是完全有可能實現的。

2、存錢不難,那難的是什麼呢?答案很簡單,難的是每年平均20%的投資回報率。中國老百姓目前能選擇的投資渠道不多,房子現在是用來住的了,銀行理財每年最多6%,網貸高風險高收益但最高也就15%左右,炒股號稱“八賠一平一賺”,要想穩定實現每年平均20%的投資回報率,何其難也!

事實上,哪怕是專業的股票型公募基金,也很難做到每年業績表現都優異,且每年只有極少數表現最優異的基金,能實現年化20%的投資回報率。

3、再來看最後的結論,為什麼每年存1.4萬元,最後能變成1億零281萬元呢?問題的關鍵在於複利。每年都盈利,每年還都把盈利用於投資,投資還得每年都賺錢,這麼滾雪球下來,日積月累,資金規模當然會變得異常驚人了。

4、接下來看第一個問題,這麼高的收益率,基金定投能做到麼?我的答案是,完全有可能。因為基金定投的本質,是攤低成本,你在股票低點時投資,在股票高點時也投資,這麼堅持下來,你的總成本就會被攤低,處於一個平均水平。這樣做的好處是,一旦經歷一波牛市,你當年的投資收益率便有可能飆升,年化50%不是夢,而在熊市時,由於你一直在投資,你賠也不會賠到哪裡去,這麼平均下來,年化20%的收益率不是夢。

5、最後一個問題,基金定投應該注意哪些方面。最關鍵的一個注意事項,就是基金定投一定要堅持,千萬不能只投了一年,沒看到收益,就不再投資了。我個人認為,基金定投至少要堅持5年的時間,經歷一次甚至多次牛熊轉換,這樣才能發揮出它真正的魅力。另一個注意事項是,定投應該優先選擇指數基金,這樣就可以規避各種非系統性風險,何況指數也是一直在調整的,跟蹤的可一直都是市場內最優質最具代表性的公司!


速讀財經

這個神話不是用來吹“基金定投”的,是用來吹“複利”的。

這個“10年10倍”的故事在無數財富激勵段子裡經常出現:每年只需要盈利25.89254%,資金每3年就可以翻1番、每10年就可以增長到10倍。如果有10萬元本金,在30年後將成為1億元。這裡面的奇蹟就是被愛恩斯坦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蹟的“複利”。

可沒有任何證據證明任何基金能在一個較長的時間段內,達到這個穩定的盈利水準。

傳說中,巴菲特50年的複合回報率接近20%。且不說他投資加槓桿等諸多細節,就算此事貨真價實,除了巴菲特之外,也很難找到類似的投資神話,這足以證明覆利故事裡,最大的困難就在於實現持續不斷的20%以上的盈利。

因為歸根結底,要一家企業在幾十年裡保持這樣的高速增長,並且被你遇到,並且你居然投資了這家企業,並且你居然一直在持續加倉未曾撤出,這種幾率,簡直是接近於零。

要知道,連續兩年利潤增速高於40%的企業不算少,連續10年內生增速高於20%的企業可不是一般地難找。

好,雖然企業不好找,就當基金經理眼光好,偏偏能遇到,拿得住。

可中國的基金公司都是什麼樣的呢?舉個比較有名的案例。

嘉實海外中國混合(QDII)(代碼:070012)2007年發行,如果你有幸是他家的投資者,你會欣賞到從來不知道淨值大於1是什麼感受的奇景。

這個QDII出海當年遭遇滑鐵盧,這也就算了,大家都背嘛。但再往後大家就彷彿喪失了鬥志,作為一隻主動管理型基金,其表現幾乎完全複製指數ETF,虧損得相當穩定,而且幾乎錯誤了所有海外上市表現傑出的中概股,專挑平庸大藍籌投資,國家哪需要他就到哪去……

十年了,這隻基金還是虧了14%,18億的管理費倒是照收不誤。

你如果在這隻基金上打著定投發財的主意,只能是致富未半,中道崩殂。

吐槽了這麼多後,也要注意到,基金定投是有其優勢在的:

強制儲蓄、攤平成本、不用關心點位。

但問題更多:

1、必須持續不斷地有現金投入進來。

2、通常定投是基金弱市的時候比較重要的營銷手段。買的沒有賣的精,一旦別人特別想賣給你,你是不是要糾結猶豫一下呢?

3、這種策略完全無法判斷和改變基金本質,也不容易鼓勵優質基金拓展客戶,更關注營銷和投資慣性,導致客戶發財的機會成本很可能變少。

4、在漫長的熊市和單邊上漲市(基本囊括了中國股市的全部,畢竟下跌的時光很短暫)裡,這種投資模式都很難實現攤低成本,只會讓客戶煎熬忍耐。

所以,歸根結底,基金定投是營銷手段多過理財手段,如果你有比較高的強制儲蓄的需求,倒可以試試基金定投。


程蟬

對不起,我想告訴你:"定投成為千萬富翁"是個謊言!

每月定投1000元,以美國標普500指數過去25年12%的年化收益率計算,20年後你就可以輕鬆地成為百萬富翁!"

這是06、07年,風靡一時的定投宣傳口號。

當年,很多人因為這句話做了定投。那個時候,100萬可以全款買到深圳關內一套100平米三房(均價9000元)。

如果你有100萬,可能在北上廣深稱不上有錢,但在國內其他城市絕對是妥妥的富翁。

時鐘撥回到現在,2016年。同樣是在深圳,100萬卻還不夠一套70平米兩房的首付(均價5萬)。不論在國內哪個城市,現在的100萬都很難稱為富翁。

於是,加了一個零,這個口號悄悄地變成了:

定投20年,你也將是千萬富翁!

且慢動心。

這句話很可能只是一個謊言。因為它遮遮掩掩,沒說清楚。

那真相是啥呢?彆著急,往下看:和10年前的宣傳口號相比,“定投20年,人人都是千萬富翁!”少了兩個要素:收益率和每月定投金額。

首先來看收益率


10年前的宣傳口號裡假定的收益率是:美國標普500指數年化收益率12%。

這個12%是怎麼來的呢?可以這樣理解:它是從1982年一次性投資標普500指數,截止2006年,共計25年投資的年化收益率。

看出問題了吧:這個12%是在期初一次性投資指數的收益率,而定投是按月分批投資,所以這個收益率並不是定投的收益率。

那定投收益率是多少呢?

小通測算了一下,1982年至2006年期間定投標普500指數的累計收益率為273.85%,年化收益率為5.42%

這是美股,那我們A股的定投收益呢?如果將上證指數模擬成基金,從1991年開始定投,幾輪牛熊下來,截止2015年末,正好也是25年。定投累計收益率為250.18%。年化收益率5.15%

其次再看每月定投金額

按照5.15%的年化收益率計算,定投20年後要達到1000萬,從現在開始,每個月你的定投扣款金額應該是:

1.53萬元!!!

對這個金額沒有概念的小夥伴,先腦補一個數據:

根據智聯招聘發佈的報告,2016年,全國平均薪酬排名前三的城市分別是北京(9200元)、上海(8900元)、深圳(8300元)。

因此,現如今每個月能拿出1.53萬這麼多閒錢來定投,百分百已經是高薪階層,多半已經是千萬身家了。

但如果每個月拿不出這麼多錢來做定投,還是……

再說了,1000萬即使在現在算是富翁,20年後呢?

我們再來做一個簡單的計算。Wind數據顯示,1991年至2016年我國的年均通貨膨脹率為4.43%。

假設未來20年保持這一通脹水平,1000萬在20年後的價值(購買力)僅相當於現在的404萬!

400萬的身家,小康?中產?無論是啥,離大家心目中的富豪都差N個等量級。

左邊一耳光,右邊一耳光。

奔富豪之夢去做定投的小夥伴,醒醒吧。

定投不能讓你成為富豪。

豈止是定投,對於普通的投資者而言,通過證券投資成為富豪的概率可能只比中彩票大那麼一丟丟。

可是那又有什麼關係呢?我們做投資的目的,無非是讓財富增值,進而實現短中長期各種生活目標。

對於絕大多數普通人而言,有兩點尤為重要:

① 戰勝通貨膨脹

② 為子女教育和個人養老做好財務安排

基金定投正好可以做到這兩點。

上面我們也提到了,從1991年開始定投截止2015年末,定投年均收益率5.15%。而同期的年均通貨膨脹率是4.43%。很明顯,做定投可以戰勝通脹。

假以時日,定投累計的資產也可以補充子女的教育經費或者自己的養老金。


最後,為了安撫富豪夢破滅的小夥伴們,不妨乾了這碗雞湯:

不論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不論是百分之一、千分之一還是萬分之一,富豪永遠都只是金字塔尖的少數人,安穩、富足的生活才是我們追求的目標。

而對於仍懷有富豪夢的小夥伴,祝願你夢想成真。



小基快跑

對於提出的問題,大家只可以通過理想化的狀態,去設想一下而已!因為沒有人會考慮到20年後貨幣會貶值多少!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十年前,我們社會上的廣義貨幣是四十七萬億左右,而十年後的今天,廣義貨幣的數量已經達到了150萬億左右!有沒有人計算這十年來貨幣貶值速度!

所以我說,題主的問題是在理想環境下的數學模型而已!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我們國家的基金還沒有超過二十年,我們完全可以拿中國早期的基金進行對比,從中國基金誕生到今天,依然存在的鳳毛麟角,更不要說多少多少的收益!

如果按照這個現實狀況來看,每次定投十萬,恐怕本金都回不來!

對於投資者而,千萬不要僅僅看著數學模型而進行投資!

這就像是,在實驗始終可以成功的實驗,轉化到工廠生產的時候,完全達不到當初設想的目標!

這不是實驗的錯誤,也不是工廠的問題,這不是數學模型的問題,也不是投資者的錯誤!

這是現實與理想之間的差異!

在理想化的狀態下,你想要多少回報都是可以的,都會有金融工具來實現的,但是當真正涉及交易的時候,才是考驗投資者投資能力的時候!

本人從事投資者教育工作多年,常常會被某些投資者的瘋狂的收益預期驚嚇!

投資者一定要建立合理的投資預期,這才是正確的投資心理!

感謝閱讀海木先生文章


海木先生談股票投機

廈門黑駿期貨反向huangyulong938認為:也不一定!不管你這邊是做基金定投,股票,期貨十賭九輸,跟九個輸的反著做就能賺錢是不是。這個理念是否是市場的根本。是否能真的賺到錢。 到底是鑽研技術分析專研到底?還是信息面鑽研?到底哪種能讓我們走向穩定盈利呢,我一直在思考,一直在學習。 如果我們來培養一些小白來當我們的反向數據,跟他們能反方向下單,那我們是否就能賺到錢呢。答案很簡單,只要有牛逼的管理和數據分析團隊,就能夠賺錢。 在市場整整十年,虧損了無數勤勞積累的財富,走了多少年的彎路。 時致今日,能有穩定的盈利,真的是很開心很高興。 真心希望各位夥伴能有所思考,走向成功交易者之路。



反向思維策略

10萬元,投資P2P網貸,按三益寶每年13%的年化收益率計算5年半便可本金翻番。以這樣的速度投資下去,收益也相當可觀,但似乎仍不及題主預想的快。值得一提的是投資P2P,門檻低,收益較高,流動性強。

如果選擇基金定投,20%的年化收益不太現實。且需要長期投資,一兩年根本看不出投資收益,甚至有可能都是虧損,別說20%的收益,10%能達到就相當可觀了。

因此,建議選擇投資組合模式,提升投資收益的同時保證投資安全性。

40%用於貨幣基金和銀行理財保本類投資產品;

30%用於購買P2P產品;

20%用於基金、國債、券商、銀行非保本類理財;

10%用於股票、黃金等風險較高的產品。

分散投資,降低風險,同時提升收益。


三益寶

別多想了,基金定投沒那麼神奇,只是均攤成本的一種投資方式,就像能力極強的基金經理做到五年200%的收益都算不錯了,基金定投在於止盈不止損,小跌小買,大跌大買,特別適合股市震盪的時候入手,傳說中的微笑曲線就是這樣形成的,但是現在公募基金都有好幾千只,選擇基金也成為另外一個難題了,推薦定投指數基金,像滬深300或者創業板指數都可以嘗試投一下,另外設置止盈點也很重要,落袋為安才算真盈利。其實投資最難測的是人心,貪婪和恐懼才讓市場變的如此變幻莫測。


絕境愛寫詩

這是一個悖論,舉個簡單的例子,每個人如果都這樣去做,二十年後都獲得了一千萬,請問那時的錢還是錢麼?在一個時期內市場從來是一個固定的蛋糕,只是有的人分的多有的人分的少,當然別人都沒做做了,那可能你賺錢了,僅此而矣。如果一個好的基金能夠給你保值就很不錯了。

再來基金如何贏利,也是投資啊,只要是投資就有風險,只是他們是集中小額資金形成大規模的資金運作,相對風險較小,且因為專職從事,對信息的瞭解比一般人強很多。但是就目前而言我人國的基金和管理是有欠缺的,不完善的,基金魚龍混雜,很難分辨那個好那個不好,聽忽悠是不行的,但對一般人而言是很難分辨清的。


源頭的風景

最主要的一個問題是,每個企業都有它的生命週期,一般業績好的實體企業生命週期能達到12年,其他的三五年就完了,貨幣基金等機構的代謝率更加快,前期靠資本大量吸入可以維持三年內投資人的利息權益,之後就是一屁股債,然後關門,你還投資20年?哪家基金機構可以有那麼長的壽命?最起碼中國沒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