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已來,從阿里雲自主可控看大企業的擔當

隨著人工智能、物聯網、雲計算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人會想:我們的未來會是什麼樣的呢?

足不出戶就能購買商品,早已實現;不必學車就能自駕全球,或許在不久的將來,也能夢想成真。

前兩天看到Intel和NVidia給出的預測,2025年,全球會有大約1500萬輛L3-L4級無人車上路。如果真的如此,那麼可以想見,我們的網絡得有多麼高速,計算得有多大能量,才能讓這一夢想落地。

不僅如此,未來的信息安全得有多重要,因為網絡、計算上的任何一個安全漏洞,都可能讓這一夢想以悲劇告終;同時,如果這些核心技術不能掌握在自己手裡,那麼,國家安全在未來也無從談起。

前一陣子,中興事件驚醒了所有國人:我們自己的“芯”,自己的“操作系統”在哪裡?很多人說,“中國芯”我們有了海思的麒麟系列芯片,也知道阿里巴巴全資收購了CPU IP Core公司中天微,但被很多人視為更為關鍵的操作系統,其實我們也早就有了——實際上,阿里雲的飛天就是完全自研的雲操作系統,而AliOS也是完全自研的端操作系統,兩者均已經過多年商業運營的考驗,擁有自己成熟的生態體系。

什麼是完全自研

2009年,阿里雲寫下其核心操作系統”飛天”(Apsara)的第一行代碼,完全從零開始,這就是完全自研。

實際上,全球比阿里雲體量還大的兩家雲計算基礎架構提供商,無論是亞馬遜AWS還是微軟Azure,都採用的是完全自研的雲操作系統,而非採用開源的OpenStack。

未來已來,從阿里雲自主可控看大企業的擔當

為什麼如此?一方面說明AWS和阿里雲進入雲計算領域比較早,那時候OpenStack還未出現或遠未成熟,需要耗費大量的精力和人力成本去進行調優;另一方面,就是OpenStack從底層架構上,未必適合支撐大規模併發和全網規模的雲計算能力輸出。

有人把OpenStack比做是雲計算的安卓系統。但用過iOS智能手機的人都知道,真正好用的並非是安卓,因為其死機的概率要高很多。那麼,對於企業級的IT基礎架構來說,死機頻率越高,整體雲系統就越不穩定。正因為此,OpenStack被廣泛應用於非金融級的私有云領域,規模相對較小,更易於修復。

但是,就如同iOS不是誰都能做一樣,完全自研的雲操作系統,不僅研發週期更長、難度更高、投入更大,而且生態系統的搭建也需要得到廣泛生態夥伴的認可,付出更多的努力。

正因為此,絕大多數手機廠商選擇了建立在開源社區基礎上的安卓系統,大多數中小云計算廠商選擇了建立在開源社區基礎上的OpenStack。

正如手機安卓系統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成熟,逐漸在智能手機市場份額上超過iOS系統手機一樣,OpenStack未必不是雲計算基礎架構的一個選擇。但今天的問題,核心還是在自主可控。

為什麼自主可控?

中興事件,讓越來越多的國人意識到自主可控的重要性。實際上,國家早在多年前就提出了“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信息安全策略。一些國內的大企業,例如華為、紫光、阿里巴巴,也都把自主可控的理念放在核心位置。

其實,自主可控這樣的邏輯,在商業世界裡並不是什麼新的邏輯,譬如筆者採訪過一家國內重要的B2B物流領軍企業,它在大量通過互聯網平臺引入社會車隊的同時,自己依然保留著少量的自己的車隊,通過這樣的自主可控,保持著關鍵時刻對社會車隊的議價權。

在商業環境中,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也正因為此,華為投入大量經費通過旗下的海思基於ARM架構自研了麒麟芯片,雖然不是百分百自研,但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具備了議價權的能力。

相對而言,阿里巴巴的自研就更為徹底。特別是今天,自研的雲操作系統“飛天”,已經經過了2017年天貓“雙11”全球狂歡節每秒32.5萬筆交易峰值,每秒25.6萬筆支付峰值的驗證,遍佈全球了200多個國家,總用戶數高達230多萬。

“飛天”作為服務全球的超大規模通用計算操作系統,它可以將遍佈全球的百萬級服務器連成一臺超級計算機——單集群可達1萬臺規模,10萬個進程達毫秒級響應,十億級文件數,EB級別存儲空間。

從這一角度來說,阿里雲是目前國內唯一一個具備和美國AWS、微軟Azure同臺競技的雲基礎架構服務商。其重要性自不必言。

未來已來,從阿里雲自主可控看大企業的擔當

自主之路

除了阿里雲的飛天雲操作系統,阿里巴巴在2010年還開始研發AliOS智能操作系統;2014年開始研發AliOS汽車操作系統。

值得一提的是,這兩個端操作系統都是阿里巴巴自主從底層開始做系統架構設計,其應用框架採用的不是目前iOS、Android所採用的App應用安裝模式,而是以服務非安裝模式來做的。而今,作為開放的系統,AliOS從已推進了針對物聯網領域的輕量化物聯網設備的系統版本,包括AliOS Things和AliOS Lite。

而在數據庫和中間件方面,阿里巴巴也有突破。比如螞蟻金服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OceanBase,是全球目前規模最大的分佈式金融級關係型數據庫系統。而互聯網中間件Aliware自2014年起開始研發,幫助阿里巴巴應對極端複雜的商業和技術場景,逐漸擺脫了採購國外軟件的歷史,用互聯網的架構方式來構建業務和數據中臺,讓一切業務數據化,一切數據業務化,驅動企業數字化轉型。

到了2016年,據瞭解,阿里雲不僅自研了服務器技術架構,採用自研芯片和自研系統軟件組成,並在軟硬件和芯片技術層做了大量技術創新,讓阿里雲的彈性裸金屬服務器可實現強大、穩定的計算能力。

此外,在人工智能領域,阿里雲2017年發佈的ET大腦採用自研雲操作系統,將AI技術、雲計算大數據能力與垂直領域行業知識相結合,基於類腦神經元網絡物理架構及模糊認知反演理論,實現從單點智能到多體智能的技術跨越。如今,ET大腦已經拓展到ET城市大腦、ET工業大腦、ET環境大腦、ET醫療大腦、ET航空大腦等,打造產業AI等多個領域。

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馬雲宣佈成立阿里巴巴達摩院,開始基於阿里機器智能技術實驗室等團隊在AI領域積累的大量算法模型優勢,根據AI算法模型設計微結構以及指令集,研發AI芯片NPU。據悉,該芯片將運用於圖像視頻分析、機器學習等AI推理計算。

未來已來,從阿里雲自主可控看大企業的擔當

毫無疑問,在世界各行各業如今以ICT作為全新驅動力的今天,核心組件的自主研發已經成為國家安全、企業安全的一部分。正如馬雲在首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上所說的:“真正的大企業不是看市值有多大,而是看擔當有多大;不是看市場份額有多大,而是看是否掌握了核心和關鍵技術”。

我們也希望看到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能夠有這樣的擔當,能夠掌握更多的核心和關鍵技術。

文/余文

《科技看門道》堅持深度報道,希望能通過資深媒體人對IT產業熱點新聞的深入思考,挖掘其背後的商業邏輯和創新模式——不僅看熱鬧,更要看門道!

《科技看門道》主筆在行業渠道媒體擁有超過15年的從業經歷,不僅對IT消費類和企業級軟件、硬件、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均有較深入的理解,同時見證了中國IT產業鏈上下游合作生態圈包括分銷、零售、SI、ISV和CSV的進化歷程,見證了金融、能源、製造、醫療、教育、政府、零售、高科技等行業的信息化之路。

《科技看門道》相信,IT產業在供給側的改革——包括雲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人工智能、區塊鏈等,將會成為推動各行各業發展進步的核心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