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唐易老,李廣難封”,怎麼評價漢朝讓匈奴聞風喪膽的“飛將軍”李廣?

問君何如初見

漢武帝繼位後為了加強對匈奴軍事打擊準備,又調任李廣為未央宮禁衛軍長官。後來,李廣受漢武帝派遣先後七十次出兵抗擊匈奴,然李廣多次對匈奴作戰中卻因功勞不大無緣封候,但李廣為官清廉,對部下和藹,作戰英勇,平定諸候之亂時受到文帝、景帝和匈奴單于的敬佩。

從現有史料提供的事例,至少說李廣是一位對漢朝有功且很有威望的將領,在七國之亂時期,他在大漢王朝生死存亡之際是有救亡之功的。這樣一位救亡之將,雖然在抗擊匈奴上表現不佳,但是歷來忠於漢朝廷,在忠心之餘,也是受得了委屈的人,而且多年沒升遷。沒有升遷,並不代表漢武帝對他沒有感情和不重視。因為文帝,景帝和匈奴單于都非常重視李廣,可見當時李廣聲望之高。

後來李廣的死,對於漢武帝內心來說,是痛的。雖然李廣在世之時沒有得到漢武帝的重用,但李廣對大漢王朝的忠心是任何將領不能比的,不管是七國之亂有功還是因戰場失誤被削為民,都沒有因此埋怨。這也許正是漢武帝為何如此重視後來李廣的兒子李敢和孫子李陵的原因。尤其是對李陵是寄予厚望的。


海馬叔叔說史事兒


飛將軍李廣,縱橫沙場與匈奴大小70餘戰,卻未被封侯,最終自刎而死。《滕王閣序》亦有“馮唐易老,李廣難封。”之句。鄙人今獻拙文一篇,也侃一侃李廣之難封。

  中華名將之林,如李廣之驍勇者屈指可數。司馬光筆下的飛將軍更是栩栩如生:


  漢景帝初年,隨周亞夫平七國之亂,並“取旗”。立下赫赫戰功。

  李廣任上郡太守時,中貴人所率之數十騎被匈奴射鵰者三人射殺將盡。中貴人走至廣處。李廣率百騎追擊幷包圍射鵰者。並親自射殺二人,生得一人。欲歸時與匈奴數千騎相遇。李廣沉著冷靜,迷惑敵軍,終於化險為夷。

  元狩二年,李廣將四千騎出右北平與張騫會合。途中被匈奴四萬騎包圍。士卒驚恐萬分,李廣先命其子李敢與數十騎直貫胡騎而回。以鼓舞士氣,穩定軍心。並命漢軍布圓陣外向禦敵,從容應戰。匈奴攻勢如潮,漢軍傷亡慘重,且箭矢將盡之際,李廣以大黃弓連續射殺數名敵前指揮官,終於瓦解了敵人的進攻並盼到了張騫的軍隊。


  如此驍勇善戰,使匈奴聞之色變的飛將軍最後不得善終。鄙人和司馬遷一樣,對其遭遇深表同情。但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先對李廣的軍事才能做一個比較公允地評價:一方面,李廣驍勇異常,再加上其臨危不懼、處變不驚,且能與士卒同富貴,共患難,故其率領的軍隊戰鬥力極強。另一方面,李廣擅長衝鋒陷陣,卻無力統帥大軍。其部常被敵人包圍甚至全殲。此其不善用兵所至。

  李廣之名一定程度上是靠自己的驍勇善戰,但更多的是依靠《李將軍列傳》。作為世界名著的《史記》,最精華之處是其列傳部分。而《李將軍列傳》更是列傳中的顛峰之作。此篇傳記使一無名之輩(誇張一點的說法)成了家喻戶曉的一代名將。

  李廣任隴西太守之時,羌人發生叛亂,李廣誘騙800多人投降後,又殺之。此事頗像白起坑殺40萬趙國降兵。但兩者稍有不同。

  白起坑殺趙軍的確有失道義,但他地顧慮不無道理:趙軍是在糧已盡數日,且主將戰死的情形下被迫投降的,完全是迫於無奈而無絲毫誠意。40萬降軍就像是一個定時炸彈,潛藏著巨大的威脅。白起坑殺之是為國家利益計。而羌人則是被李廣招降的,是誠心地歸順。雖然只有800人,但比白起的“殺已降”性質更為惡劣。由此事可知李廣之本性——無仁義、失誠信、奸詐、卑鄙和陰險。

  漢軍出雁門擊匈奴之戰中,李廣兵敗被俘,後又僥倖逃脫。漢法當斬,贖為庶人。賦閒數歲。一次,李廣和隨從外出打獵,夜歸時路過霸陵亭。霸陵尉酒醉,呵斥李廣,不讓其通行。李廣只好夜宿霸陵亭。李廣被任命為右北平太守後,便請命使霸陵尉一起戍邊,霸陵尉至右北平後遭李廣殺害。

  最初鄙人認為,李廣殺霸陵尉之事就好比有條瘋狗對其狂吠了幾聲,而李廣在盛怒之下將這條狗活活咬死。與韓信相比,李廣可謂心胸狹窄,氣量全無。但後來又得知,漢朝法律規定,禁止提刀夜行。霸陵尉讓李廣在其管轄地留宿是履行職責。霸陵尉雖然醉酒,但依然知道自己的職責並依法辦事。而李廣卻公報私仇,濫用職權,報復並殺害秉公執法的霸陵尉。

  此事可知李廣心胸狹窄,目無法紀,濫用職權,對秉公執法的國家幹部打擊報復,草菅人命。

  綜上所述,李廣難封的原因甚多,如封建統治者得殘酷無情、李廣不善用兵等等。但最根本的原因是其心胸狹窄、奸詐卑鄙、目無法紀所至。李廣若真被封侯,不知會有多少秉公執法的國家幹部會遭他打擊報復。

  吳起殺妻求將,終被亂箭射死。白起殺已降,最後不得善終……如此種種,一言蔽之,多行不義必自斃也。李廣之惡比吳起、白起更甚。天理尚存,其必遭天譴,焉得封侯。

  

  附:司馬遷雖對李廣的遭遇鳴不平,還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來稱讚他。但對其依然善惡並書。將李廣殺已降和殺霸陵尉之事真實地記錄於史書之中。司馬遷不以個人情感篡改歷史,最大限度地做到了實事求是,客觀公正。這進一步證明了《史記》是可信度最高的史書,無愧於“實錄”、“良史”之名。


楊朱學派

從客觀和主觀兩方面來分析李廣。客觀上來說,李廣生不逢時,漢文帝說“你是沒遇上時機,如果是在高祖時代,封個萬戶侯也是有可能的”。

武帝時期,李廣出雁門關進攻匈奴,結果,李廣被匈奴活捉,然後又逃回了漢朝。之後,被判死刑,然後交了錢贖了罪,削職為民了。

後來,李廣又被召回朝廷任命為郎中令,與張騫分兵兩路去攻擊匈奴。由於張騫行軍遲緩,延誤戰機,導致李廣全軍覆沒,張騫被降為平民,李廣功過相抵,沒有封賞。

而武帝是個很迷信的人,所以認為李廣命不好,是導致最後李廣自殺的主要原因。

主觀上,李廣心態也不太好,皇帝不重用他,他覺得不公,懷有憤恨的情緒。

我個人覺得,他可以回家種地,也可以快樂過一生,沒必要這麼多的怨恨。學學孔子多好,周遊列國,放平心態,愉快過一生也挺好,只怪他自己不會拐彎,導致自己的悲劇,所以性格決定命運,亙古不變的真理。


肖邦老師的課堂

有將才之能,無帥才之資

司馬遷因對漢武帝不滿,連帶著對有裙帶關係的衛青、霍去病也有偏見,所以在史記上大肆美化李廣,貶低衛青、霍去病兩人。事實上,輪軍事才能李廣確實是不如衛青和霍去病,李廣頂多是一名猛將,而且性格上的缺陷,決定了他不能成為一名帥才!


李廣心胸狹隘,在軍中利用權勢把曾經得罪他的霸陵尉,隨意按了個罪名給殺了,只因為霸陵尉曾經扣押過他,讓他心裡不痛快!李廣瑕疵必報,這種性格萬一統領千軍,恐難服眾!



急功冒進也是李廣一缺點,公元前129年,漢武帝派衛青、李廣等人四面出擊匈奴,結果李廣中了匈奴埋伏,李廣被俘,李廣詐死騙過匈奴士兵半路上搶了匈奴兵的弓箭殺回了中原,回朝後漢武帝念他有功,只將他罷官。

公元前120年,漢武帝再次啟用李廣,李廣這次又中了匈奴埋伏,導致全軍覆沒,李廣被漢武帝降為平民。

公元前119年,武帝發動漠北之戰,李廣多次請求漢武帝讓他出徵,武帝勉為其難的答應了。到了漠北李廣不顧軍令,導致在大漠中迷失方向,衛青因此沒能活抓匈奴,李廣請罪,後因不忍史書工筆的侮辱自殺了。



李廣不得不說是一個悲劇人物,本有封侯的機會,卻因其性格屢屢錯失,導致最終遺憾自殺,不得不嘆息!


書染筆墨

李廣是西漢名將,他的名氣大,是因為他是比較富於個人英雄主義色彩,這樣的人顯然能贏得更多的掌聲與喝彩。就好比說到小時候讀的隋唐演義,什麼第一條好漢李元霸,第二條好漢宇文成都等,我們看得如痴如醉,津津有味。中國如此,外國也一樣,提

到特洛伊戰爭,大家說的英雄好漢,肯定是阿喀琉斯、赫克託耳這樣神勇無人的人物。其實放在戰爭的背景上說,李元霸也好,阿喀琉斯也好,只會砍砍殺殺,真算不上什麼名將。

同樣,李廣名氣大,主要不是他戰功有多大,而是他有很強的英雄色彩,這種人物,大家欣賞。李廣長於武藝,短於兵略;長於防守,短於進攻。為什麼匈奴人會對他聞風喪膽呢?因為一旦在戰場上遇到李廣,面對面砍殺,那麼只有一個下場:被李廣幹掉!

我們來看看,在《史記》的《李將軍列傳》中,李廣在實戰中的殺人本領。

李廣初從軍時,與匈奴交戰,“殺首虜多”;鎮守邊關時,追擊三名匈奴射鵰人,“殺其二人,生得一人”;在一次與匈奴遭遇戰中,“射殺胡白馬將”;第一次北伐匈奴時,李廣被俘,逃跑後,胡人數百騎追擊,“廣行取胡兒弓,射殺追騎”;第二次伐匈奴時,被匈奴大軍包圍,“廣身自以大黃射其裨將,殺數人”。

其實李廣刀下之鬼遠不止以上記的這些,史書只是羅列幾個比較典型的例子,殺的是武藝高強的射鵰人,或是匈奴將領級別的人物(白馬將/裨將),至於一般性戰鬥,就沒有記了。比起武藝,膽略與勇氣才是英雄更不可或缺的品質。就好比古代很多刺客,如荊軻、豫讓等,武藝平常得很,但他們能名垂千古,是憑藉無以倫比的勇氣,成為萬眾矚目的英雄。如果說打仗,李廣水平並不太高,但他的勇敢精神無人可及。在被十倍敵人包圍時,看看他的表現:“吏士皆無人色,而廣意氣自如,益治軍。軍中自是服其勇也。

所以,我說李廣砍人的水平,比用兵的水平高;防守的水平,比進攻的水平高。為什麼呢?因為性格決定命運。人太勇敢,腦袋就一根筋,沒有什麼謹慎的觀念,結果只要主動進攻,往往就跑到敵人設的伏擊圈。從這點看,李廣的兵略水平,比衛青/霍去病要差得多。因此,李廣打了一輩子沒封侯,實在怪不得別人,達不到封侯的硬性指標啊。

現在網友有不少人說,李廣算不上名將。在我看來,李廣雖然沒有那麼神,但也不能貶低他。第一,他確實是漢軍的偶像,大漢的偉大精神從哪來的,還不是要落實到具體的人嗎?要知道漢武帝之前,漢軍對匈奴還是心有畏懼的,而李廣從那時開始,就不斷地以自己的砍人本領向世人證明,匈奴人不可怕,照樣砍得死,射得穿。所以,說到大漢強悍而威武的民族精神,它有一個來源就是飛將軍李廣。第二,李廣在兩次北伐時打得比較爛,但是不要忘了,

他一生與匈奴七十餘戰,特別在長期的守衛邊疆過程中,為國家做出巨大的貢獻。他當過上谷、上郡、隴西、北地、雁門、代郡、雲中等邊郡的太守,幾時讓匈奴的鐵蹄越過邊郡呢?在鎮守右北平時,匈奴人“避之數歲”,保一方之和平,這難道功勞算小嗎?

每個人心裡都有個英雄情結,但真正能成為英雄的鳳毛麟角,所以英雄人物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彌足珍貴的精神財產。我們要細心呵護這筆財產,失去了它,這個國家這個民族就會變得平庸與低俗。


君山話史

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首先,真實的李廣有一定的才能,但是多是匹夫之勇,身先士卒不成問題,但是真的講求戰略戰術,將軍領兵卻也非他所長,其次,李廣也絕非一般認為的忠厚善良,甚至還做出過誘降然後殺降的可恥行為,最後,李廣為人極其自負,甚至敢於私收諸侯將印,這也導致他不為朝廷所信任,所重用。終上所述,李廣此人一生沒有封侯,但也多是咎由自取。

至於為什麼歷史上對李廣的評價很高,而相對來說戰功赫赫、驍勇善戰的衛青、霍去病卻反而不如他有名,大概有以下一些原因:

首先,李廣是將門之後,根正苗紅,而衛青、霍去病雖然有真才實學但由於出身不好又身居外戚之名,所以難免有些“好說不好聽”。

其次,李廣的定位比較為千古的讀書人喜歡,“馮唐易老,李廣難封”是典型的懷才不遇的形象,而我們知道自古以來最多懷才不遇的群體正是廣大的文人墨客,而他們掌握著筆桿子,那麼李廣自然就非常受到青睞了。

最後,李廣的才學和功績或許不甚突出,但難得的是他確實比較的忠勇,所以也就得到了後世君王的認可,留下了比較高的評價。

以上!覺得還不錯的話可以點擊一下關注哈。


英勇的少年大俠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飛將軍"李廣讓匈奴聞風喪膽,贏得後人的尊敬。



但是往往英雄都是有輝煌時期和沒落時期,而且對比十分明顯。年齡之於武將非常重要,縱使李廣再怎麼厲害,也逃不過歲月的摧殘。這讓我想起了大將廉頗,"廉頗老矣,尚能飯否"。老了就無人問津了。李廣何嘗不是這樣,老了誰會管他死活。



李廣是歷史上眾多武將中耀眼的星星,他至少留名青史,但是還有那些不為人知的勇士們,被埋沒在歲月的長河裡。我們現在也可以看到那些退休的運動員們無人問津,不都是曾經耀眼過的嗎?


愛你傾漫

我是歷史問答達人青言論史,樂於為您解答中國古代史的問題。


提到李廣,首先讓人想到的就是“飛將軍”。其次就是讓人想到一句詩:“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再然後就是聯想到李廣一輩子戎馬倥傯,卻連封侯都難。這真是個悲情的將軍,甚至連他的兒子都被霍去病射死,孫子李陵更是投降了匈奴人。李廣的家族,都是一個充滿了悲情的家族。


但是我想提一點新的看法,那就是李廣雖然勇猛難當,但是他之所以一直不被重視甚至常打敗仗,是自有原因的,而且是他自己原因。

漢武帝時期之所以能數次北擊匈奴取得勝利,不僅僅是因為有衛青霍去病這樣的偉大將軍,更因為當時的戰法上有了革新,那就是漢朝騎兵不止用騎射來攻擊,更採用近身肉搏白刃戰來進行殺傷。正是因為有了這種全新的戰術,才讓只會用射箭的敵人一敗塗地。



但是李廣只會用騎射,他的功績基本都是他射箭如何精準,從沒有記載他的馬上肉搏技術如何。而李廣再強,也只有他一個人,他的技術是不可能讓每個騎兵都有的。以自己的劣勢去搏擊敵人的長處,最後的結局也就可想而知了。


青言論史

司馬遷同李氏一族交好,在史記上面把李廣著重渲染了一番。實際李廣戰績平平,出門打仗連匈奴的影子都摸不著就迷了路,最後羞愧自殺。但使龍城飛將在中的飛將也未必就指的飛將軍,也很有可能是衛青霍去病舅甥二人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