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獎咋就繁榮不了雜文創作呢

魯獎咋就繁榮不了雜文創作呢

魯迅文學獎又開始評選了。

提起魯迅,人們第一想到的不會不是雜文。雜文是魯迅的符號。雜文是魯迅思想的靈魂。可以說沒有雜文就沒有魯迅。

魯獎咋就繁榮不了雜文創作呢

來自網絡

然而,從已評出的六屆魯迅文學獎來看,雜文在這個以魯迅的名字命名的文學獎非常尷尬。中篇小說,短篇小說,哪怕魯迅一生都沒有捱過邊的報告文學,都單獨設獎,而雜文卻和散文共設一個獎,叫“散文、雜文獎”。這且不說。在評選中,雜文還往往空缺。如,第四屆和第六屆的魯迅文學獎就空缺著。是不是沒有雜文作品參選呢?不是的。看看當年參選的作品就知道了。第四屆,徐懷謙的雜文作品沒過終評關。第六屆,新華社的老同志陳四益的雜文集《忽然想到》就獲得提名獎。但終評時一票都沒有得到。拿如今的話來說,這兩位都是雜文“大咖”,比那些做評委的人還能寫雜文。

魯獎咋就繁榮不了雜文創作呢

來自網絡

一個以魯迅名字命名的文學獎,居然往往沒有雜文作品獲獎,這是在開“國際玩笑”。這種現象值得深思。

第四屆魯迅文學獎評選公佈後,我寫過這樣一篇小文《魯迅文學獎缺失的不僅僅是雜文》。在此文的最後一段我寫道:“魯迅文學獎不是其它文學獎。魯迅文學獎不是借用魯迅先生的名字來增加這個獎的吸引力和權威性,而是要繼承和發揚魯迅先生的精神,像魯迅先生那樣作文。”

從魯迅文學獎的雜文所享受到的“待遇”來看,就可以看到雜文的現狀。雜文的現狀是什麼呢?一言以蔽之,漸漸成了棄兒。別的不說,就說雜文的陣地吧。先前報紙的副刊都有雜文專欄。專欄且用醒目的花邊勾勒,刊發雜文的字體也與其它文章的字體不同,一般都是楷體。那時上海的《文匯報》、廣州的《羊城晚報》,幾乎每期副刊都有雜文。《人民日報》的雜文專欄也辦得很不錯。上世紀八十年代還搞過一次頗有影響力的“魯迅風”雜文徵文大賽。河北還有專門發雜文的報紙和雜誌——《雜文報》和《雜文月刊》。就是我所在的這座很保守的城市,無論機關報,還是晚報,其副刊都有雜文欄目。可是現在報紙的副刊都沒有了雜文。《雜文報》、《雜文月刊》也與我們“拜拜”了。僅我所見,如今只有《北京日報》有個雜文專版。但出版的週期較長,還不定期。河北還有個《雜文選刊》。不過,它所選的雜文好多就是當下流行的時評。天津的《今晚報》副刊也時不時地也在《肝膽篇》欄目發點雜文。

我們現在是不是不需要雜文尤其是魯迅式的雜文了呢?現在的報刊比過去多了許多,但是為什麼寧願拿出版面去刊發明星的奇聞趣事卻不給雜文留點地呢?

魯迅文學獎,常有散文、雜文獎的雜文空缺,而且不能繁榮雜文創作,那麼魯迅文學獎的評選和設立還有多大的意義呢?

2018年5月23日定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