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武帝劉秀和西漢皇室有無血脈聯繫,為什麼要承襲“漢”的國號?

範文海

劉秀和西漢皇室是有血脈聯繫的,但屬於八竿子打不著的那種——這八竿子若從劉邦那論還不是虛數,劉秀往上倒九代才能倒到劉邦那,他是劉邦孫子景帝的一支。能攀上遠親是劉秀承襲“漢”國號的基礎,但更多的是出於方便奪權和穩定政權的需要。

漢景帝有好多老婆和兒子,其中和唐姬生的劉發是劉秀的五世祖,封為長沙定王。劉發也有好多老婆和兒子,後來依照漢武帝的推恩令,一代代跟分家似的裂變,封地和官職越來越小,到劉秀的父親劉欽時就是個小縣令了。劉秀9歲時父親死了,之後跟著叔叔劉良,成了地道的老百姓。此時他和西漢皇室唯一的聯繫差不多就是姓劉了。

對於劉秀這類皇室遠親,人們的重視程度一般從上往下成反比:越往上越不被當回事,越往下越有存在感。這跟見識和格局有關,底層民眾和低級官吏無法高攀,跟皇帝挨邊就覺得震撼。劉秀也沾了這方面的光。

王莽之前人們對西漢本來沒了好感,結果王莽搞得更糟,“漢再受命”的輿論就開始興起,好多人跟著蹭熱度——比如綠林軍和赤眉軍就分別找來劉玄和劉盆子撐門面。宛縣人李通也以圖讖“劉氏復起,李氏為輔”應景,攛掇劉秀起事。這些劉氏枝庶儼然成了合法繼承人,劉秀也順勢吸粉,先成軍閥後稱帝。

再後來興復漢室就變味了,方望擁立孺子劉嬰,更始帝劉玄趕忙派丞相李松剿滅。劉嬰做過西漢的皇太子,王莽就是從他手上奪的權,比劉玄正統多了,劉玄要真想復興應該讓位才是。而後劉盆子取代劉玄、劉秀取代劉盆子也一樣,全都愛誰誰,自己當皇帝才是硬道理。

這事方望的弟弟方陽看得明白,他在赤眉軍西進長安之前勸樊崇,讓他也找個姓劉的當幌子,以便“挾義誅伐”,樊崇這才將正在喂牛的劉盆子扶上龍椅。劉秀建立政權後國內還有好多割據勢力,承襲“漢”的國號,以及祭祖、修陵等行為,即是亮明瞭延續西漢的態度,對於宣揚正統、維護穩定都是有好處的。


路衛兵

在中國的歷代帝王中,漢光武帝劉秀是唯一一個同時擁有“中興之君”與“定鼎帝王”兩項頭銜的皇帝。一代偉人毛澤東稱他是“歷史上最會用人、最有學問、最會打仗的皇帝”。劉秀是怎樣從一介布衣變成一位頗有作為的皇帝的呢?

皇室後裔淪為一介布衣


《周易·繫辭》中有一句話:“窮則變,變則通,通則達”,漢朝中興之主光武帝劉秀,可謂是這句話的最佳踐行者。

劉秀,字文叔,是漢高祖劉邦的九世孫,他這一脈來自於西漢景帝劉啟。史書上有個典故叫“唐姬誤會”,講的就是劉秀先祖劉發陰錯陽差的誕生史。傳說,當時漢景帝劉啟原本準備臨幸妃子程姬,只因程姬身體不適,便臨時找了一個唐姓侍女頂替,不想就有了劉發,是為景帝劉啟的第六子,因此,史上有“一場誤會延續劉漢王朝二百年”之說。

儘管劉秀的身世是正統的皇室血脈,但畢竟是比較偏遠的一支,延續到了他父親劉欽這一輩,早已無爵可襲;再加上王莽篡漢,劉姓宗室的榮耀也消失殆盡。

公元3年,劉欽去世,留下三子三女弱小無依。其中,劉秀是最小的兒子,時年才9歲,只好一起寄養在叔叔劉良家。寄人籬下,劉秀只能老老實實種地,規規矩矩放牛。史載,劉秀勤於農事,謹小慎微,這讓兄長劉縯(音yǎn讀演)相當瞧不起。劉縯的性格非常豪爽,一直“好俠養士”,喜交朋友。為此,劉縯經常取笑劉秀胸無大志。

但是,機遇這個事很難說。公元4年,正在輔政的王莽為了最終稱帝,拼命拉攏讀書人,其中重要的一手就是太學擴招,這使劉秀有了到國家最高學府深造的機會。

為求學,公元14年,已經20歲的劉秀遠赴長安,師從中大夫許子威學習《今文尚書》,而且一學就是三年。這裡需要說明一下,“今文尚書”是與“古文尚書”相對的。當年,秦始皇“焚書坑儒”,有儒生冒著生命危險保存下一些儒家書籍,被稱為“古文經書”。而由倖存的經師口授,則被稱為“今文經書”。古文經學注重考證,經書上沒有的東西不能亂說;而今文經學則講究微言大義,要求的就是把握精髓,注重理論聯繫實際。所以,史家說劉秀“略通大義”意思就是說他很好地掌握了《今文尚書》的內涵,並能夠活學活用。

正是長安求學的三年,改變了“農夫”劉秀的眼界。從長安歸來之後,劉秀便有了不一樣的追求,只是欠一個時機。

騎黃牛、提砍刀,帶全家上陣


公元22年前後,劉秀的機會終於來了!此時,西漢早已滅亡。王莽也已於公元8年廢掉漢帝,正式登基,建立了新朝。然而,才十餘年,全國水、旱天災不斷,廣袤中原赤地千里、哀鴻遍野。赤眉、綠林等數十股大小農民軍紛紛揭竿而起,天下大亂。

眼見群雄四起,劉秀在兄長劉縯的帶領下,也在家鄉南陽舂陵起兵,向王莽發難。劉縯將這支部隊稱為“柱天都部”。這支部隊與其他起義部隊還有一個極大的不一樣,整個部隊是以舂陵周邊的劉家宗室子弟為核心組建的,一家老小、兄弟姐妹、遠親近親都一起上戰場。部隊裡,不僅有劉秀的大哥、二哥,甚至還有大姐、二姐、二姐夫,純粹就是一個“兄弟連”加“親友團”,合計多達八千人之眾。

行進的隊列中,劉秀騎著大黃牛,手提大砍刀,衝鋒在前。雖然裝備簡陋,但劉家的宗室子弟們都很爭氣,接連在南陽打了幾場勝仗。劉秀騎牛斬殺新野尉屠天剛的故事,更一時傳為佳話。

然而,在攻佔了棘陽縣城後,劉縯決定下一站攻打南陽郡的首府宛城,這卻犯了軍事上冒進的錯誤。在一個叫小長安聚的的小城鎮,起義軍遇到王莽的主力部隊,被打得落花流水。劉秀的二姐劉元和三個外甥女都被敵人殺死,他的二哥劉仲及族中劉氏兄弟幾十人,也死於亂軍之中,其中就包括叔叔劉良的妻子和兩個兒子。

為了保存實力,他們決定和當地的兩支綠林軍分支新市軍、平林軍結成聯盟。由於人心所向,起義軍迅速發展到十餘萬人。起義軍將領們都主張擁立一個劉姓的皇帝,以此統一號令,順應人心。

在一番博弈之後,另一位皇室宗親、懦弱的劉玄卻意外地被綠林軍立為皇帝,年號更始,複用“漢”的旗號。而本來有機會當皇帝的劉縯,因為治軍嚴明,讓這些綠林中人忌憚,最終被劉玄封為大司徒,劉秀則被封為太常偏將軍。

非常之功,卻遇殺兄之痛

可是,新皇帝劉玄並不滿意劉縯和劉秀的存在,特別是在他們昆陽之戰大敗王莽之後。

公元23年,王莽因南陽叛軍突飛猛進,急調43萬大軍(號稱百萬),由司空王邑和司徒王尋聯合率領前往鎮壓,並首先在昆陽城北與守城的劉秀相遇。

當時,昆陽城中只有八九千人,不少守城的部將因人數懸殊開始動搖,但劉秀身先士卒,衝到最前線,以一敵百,殺敵千人,士氣不覺一振。之後,劉秀又數度組織敢死隊,竟衝出一條血路,戰場局勢開始逆轉。王邑被殺,最終,王莽的剿逆大軍被擊潰,伏屍百里,只有幾千人逃回了洛陽。

可以說,昆陽一戰正式敲響了王莽政權的喪鐘。但劉氏兄弟聲名的壯大,也引起了更始帝劉玄,尤其是其身後的綠林軍將領的忌憚。不到一年,這位惴惴不安的皇帝便迫不及待地找了個罪名,殺了劉秀的大哥兼主心骨劉縯,把劉秀推向了孤立無援的境地。

面對這種非常之痛,一般人難免會拍案而起。但出人意料的是,飽讀詩書的劉秀,卻沒有憤怒,他幾乎平靜地接受了現實,甚至趕緊跑到宛城請罪。劉玄的部下去迎他,安慰他,他竟表示過錯在自己,不講昆陽的戰功,不為哥哥服喪,相反若無其事,飲食言笑與平常一樣。

劉秀的表現,反倒讓劉玄感到慚愧。之後,劉玄沒有聽從部下的建議繼續絞殺劉秀,反而拜他為破虜大將軍,封武信侯。劉秀躲過一劫。

但是劉玄不知道,劉秀並不是心中無恨。每當獨居,他總是不喝酒、不吃肉,以此寄託對兄長的哀傷。

終為一代帝王

更始元年(23年)九月,劉玄麾下的軍隊勢不可擋,相繼拿下長安與洛陽,王莽死於混戰,新朝滅亡。

劉玄決定將都城遷往長安。同時,為了防備劉秀做大,他先是命劉秀前往洛陽修整宮府,後派他代表朝廷,到河北一帶宣示朝廷旨意。之後,為奪劉秀手中的兵權,還派使節到河北封劉秀為蕭王,並命令劉秀停止一切軍事行動,與有功將領一起應詔去長安。劉秀對這種削勢奪權的意圖自然明瞭,自此,兩人的裂痕開始明朗。

值得一提的是,起義軍的共同目標王莽死後,天下依然四分五裂,“帝王滿天下”。不僅農民起義軍有綠林、赤眉之分,皇帝更是形形色色。除更始皇帝劉玄,還有東方皇帝劉永、蜀中皇帝公孫述、舒城皇帝李憲、匈奴立的皇帝盧芳,等等。這些人各據一方,自立為王,互不想讓。

更始二年(24年)秋天,一支赤眉軍突然進兵長安,劍指更始帝劉玄。劉秀從中看到漁翁得利的機會。就在赤眉軍迅猛進軍之時,劉秀急速佈置重兵,伺機奪取關中,窺視洛陽。

建武元年(25年)六月,劉秀在眾將擁戴下,於河北鄗城(今河北省邢臺市柏鄉縣固城店鎮)的千秋亭即皇帝位。為表重興漢室之意,劉秀建國仍然使用“漢”的國號,史稱東漢或後漢。當年十月,定都洛陽。

幾乎就在劉秀稱帝的同時,攻向長安的赤眉軍擁立另一個傀儡劉盆子為帝,與劉玄開戰。更始皇帝劉玄,本是沒落貴族,並無本事。很快,長安城破,劉玄被絞死。榮登大寶的劉秀正式登上了大漢朝的歷史舞臺。

此後12年,劉秀領兵南征北戰,掃平大大小小的“土皇帝”,終於在建武十二年11月,即公元36年,結束了豪強割據的局面,使中國再次走向了統一。


見微而知著

作為光武帝劉秀如假包換的同鄉,我覺得我是比較有資格回答這個問題的。

從小我就聽說了大量劉秀的傳說,長大後我又查閱了非常多的相關資料,竊以為我對劉秀還算是有所研究。


劉秀的父親叫做劉欽。劉秀出生的時候,劉欽時任濟陽縣令(今河南蘭考)。但是劉秀卻是在南陽郡蔡陽縣舂陵村(今湖北省棗陽市吳店鎮)出生的。而且在二十歲之前,劉秀都是在舂陵村度過的。在此期間,劉秀的父親去世。同村的祖叔劉良承擔了劉秀的部分撫養義務。

至於劉秀為何會在舂陵村度過自己的童年乃至青少年。這得追溯到漢景帝。


其實劉秀是根紅苗正、如假包換的漢高祖劉邦九世孫。只是他不是嫡系子孫,乃是旁系子孫。

事情是這樣的。漢景帝有一晚去自己寵妃那裡過夜。結果當天寵妃可能處於生理週期,但是又不想弄得皇帝不高興,就派了一個年輕美貌的貼身婢姬唐笑兒冒充自己伺候皇上。黑燈瞎火的,漢景帝不明所以,加上喝了點酒,就和唐笑兒翻雲覆雨了一番。

結果唐笑兒一炮打響,珠胎暗結,生下來後來的長沙定王劉發。

再後來,漢武帝聽從主父偃的建議,推行推恩令。劉發的子孫劉回得到了舂陵侯的爵位,封地最開始在舂陵侯國(在現在的湖南省內)。後來,舂陵侯覺得封地太過偏僻,就申請遷徙。


當時的皇帝批准了申請,舂陵侯國就遷徙到了南陽郡蔡陽縣舂陵村(現在的湖北省棗陽市吳店鎮)。

舂陵侯的子孫當中就有濟陽縣令劉欽。作為劉欽的二兒子劉秀必定是如假包換的高祖子孫。

王莽篡位,得位不正。劉秀的起義軍本來打的就是“興復漢室”的旗號。而且廣大群眾在經過王莽那麼一折騰,對漢政權還是有很深的感情的。劉秀有這個金字招牌,怎麼不可能好好利用呢?

只是西漢的都城經過赤眉軍大肆劫掠,破壞嚴重。所以劉秀將都城設在了洛陽。這裡離自己的家鄉也比較近。劉秀稱帝之後,根據記載,一共回家省親達九次之多。可見,他對故鄉舂陵村的感情至深。


由於劉秀的國都在劉邦大漢國都長安東邊,所以後世就將劉秀的“漢”稱為東漢,以示區分。

不管怎麼說,兩漢其實是可以稱為一個朝代的。這從劉秀死後的諡號“漢世祖光武帝”可以得到佐證:稱“祖”是因為開創;稱為“光”是因為他延續了大漢國祚;稱為“武”則是因為他英明神武,平定了天下。


昨日雷聲

首先,從民間來講,劉秀在河北、河南等中原地區幾省留下的傳說很多。一般一個縣內一大片村子都以劉秀的事蹟命名,小時候村裡廟會唱戲,有一出叫王莾趕劉秀,老人們隨口就能說出幾段劉秀的故事,講劉秀是皇子,王莽是劉秀的姥爺要趕跑劉秀自己當皇上,攆的劉秀到處奔走,跑到哪裡都有天人甚至動物相助。從民間兩千年流傳下來的傳說老百姓都是認同劉秀的皇室身份的。

從文學上講連麗如有部評書叫《東漢演義》,講的是王莾纂位,謀害皇帝並加害皇帝剛出生的兒子,好心宮女用自己的兒子換出皇子在外撫養成人就是劉秀,劉秀長大後剷除王莽光復漢室。

說完了傳說說正史,後漢書—光武帝紀:世祖光武皇帝諱秀,字文叔,『《禮》:“祖有功而宗有德”,光武中興,故廟稱世祖。《諡法》:“能紹(紹,連續,繼承)前業曰光,克定禍亂曰武。”』南陽蔡陽人,高祖(漢高祖劉邦)九世之孫也,出自景帝生長沙定王發。發生舂陵節侯買,『舂陵,鄉名,本屬零陵泠道縣,在今永州唐興縣北,元帝時徙南陽,仍號舂陵,故城在今隨州棗陽縣東。事具《宗室四王傳》。』買生鬱林太守外,外生鉅鹿都尉回,回生南頓令欽,欽生光武。

家譜這點不用懷疑了,劉邦第九代孫子,再來看中興之主劉秀怎麼做的:

八月壬子,光武祭社稷,癸丑,祠高祖(漢高祖劉邦)、太宗(漢文帝劉恆)、世宗(漢武帝劉徹)於懷宮。

六月己未,光武即皇帝位。壬子,起高廟,建社稷於洛陽。《漢禮制度》曰:光武都洛陽,乃合高祖以下至平帝為一廟,藏十一帝主於其中。元帝次當第八,光武第九,故立元帝為祖廟,後遵而不改。

十二月戊午,(光武帝劉秀)詔曰:“惟宗室列侯為王莽所廢,先靈無所依歸,朕甚愍之。其並復故國。若侯身已歿,屬所上其子孫見名尚書,封拜。”

夏四月丙子,幸長安,始謁高廟,遂有事十一陵。有事謂祭也。《左傳》曰:“有事於太廟。”高祖長陵,惠帝安陵,文帝霸陵,景帝陽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宣帝杜陵,元帝渭陵,成帝延陵,哀帝義陵,平帝康陵。

十年春正月,修理長安高廟。

秋八月己亥,幸長安,祠高廟,遂有事十一陵。

二月戊戌,帝(劉秀)崩於南宮前殿,年六十二。遺詔曰:“朕無益百姓,皆如孝文皇帝(漢文帝劉恆)制度,務從約省。”

十九年春正月庚子,追尊孝宣皇帝曰中宗。始祠昭帝、元帝(漢昭帝、漢元帝)於太廟,《漢官儀》曰:“光武第雖十二,於父子之次,於成帝為兄弟,於哀帝為諸父,於平帝為祖父,皆不可為之後。上至元帝,於光武為父,故上繼元帝而為九代。故《河圖》雲‘赤九會昌’,謂光武也。”然則宣帝為祖,故追尊及祠之。成帝、哀帝、平帝於長安,舂陵節侯以下四世於章陵。

可見,劉秀就是光復的漢室,掃平了禍亂,將漢繼續延續下去,然後功成身退,自己排第九。

到此為止吧,劉秀是不折不扣劉邦的後代,劉邦當初白馬盟約“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漢武帝推恩令,讓皇室子孫人人有封地,杜絕了地方劉氏子孫勢力大過朝庭,保證社禝危機時劉氏可乘勢而起不至於江山易主。所以才會有劉秀這樣的中興。

“護周八百姜呂望,保漢四百張子房”,周文王拉了姜子牙八百步,姜子牙保周八百年,劉邦知遇張良,張良保漢四百年。


了不起的兔斯基

東漢王朝的建立者光武帝劉秀,人送外號“位面之子”,又被戲稱為“主角光環擁有者”,連毛澤東也稱他為“最有學問、最會打仗、最會用人的皇帝”,凡此皆足以說明劉秀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不過,要是以為劉秀一生順風順水,輕輕鬆鬆就做了開國皇帝,那就大錯特錯。

劉秀雖然是漢高祖劉邦之後,但傳到劉秀父親這一輩時,已淪為縣令這一級別的低級小官。劉秀9歲的時候,其父病死,劉秀兄妹成為孤兒,只得回到祖籍棗陽舂陵白水村依靠叔父劉良,成為平民。

在劉良的撫養下,劉氏兄妹慢慢長大。劉秀與其兄長劉縯(又作劉演,字伯升)雖是一母同胞,卻形成了迥異的性格。劉縯性子豪放,敢於冒險,常以祖上漢高祖自許。劉秀則性子謹慎,勤於農事,以至於常被兄長取笑為胸無大志。

當然,年輕時候的劉秀其實還是有些野心的,即“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這句話翻譯一下,大概就是說:將來要做個威風凜凜的將軍,娶到心目中的女神陰麗華。

這樣的“野心”要說小也不算小,但也沒啥特別之處,或許大部分少年成長階段都有過類似的夢想。然而,沒有什麼大志向的劉秀,最後卻做了開國皇帝,重要的轉折點就是其志向遠大的兄長大業未就時被人殺害。

卻說王莽篡漢稱帝建立新朝的第14年,劉秀兄弟於舂陵起兵,以“復高祖之業,定萬世之秋”為旗號。其後,劉秀兄弟與綠林軍聯合,接連大破王莽大軍,形成了很大的影響力。劉縯自稱柱天大將軍,威名遠揚。以至於王莽公開懸賞:凡殺死劉縯者,獎勵食邑5萬戶,黃金10萬斤,並賜上公的官位。同時,王莽還下令長安的官署及天下鄉亭的門側堂上,一律畫上劉縯的圖像,每天令士卒射之,以發洩他的仇恨。更誇張的是,王莽還下令抓了一個相貌有點相似的人,就說是劉縯,遊街示眾後殺掉。

反觀劉秀,一開始他的鋒芒完全被他兄長掩蓋,而且他謹慎小心,“見小敵怯”,因而騎牛上陣的劉秀起初並沒有建立什麼威名。

隨著綠林軍勢力的擴大,擁立一位劉氏宗室為皇帝,成為當務之急,候選人有劉縯與其從兄劉玄。原本,從威望、戰功及個人才華等方面來說,劉縯都是最合適的人選。當然,要是劉縯稱帝,後面估計就沒有劉秀什麼事了,他的結局或許也就是個王爺罷了。可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劉縯的威名不但讓王莽寢食難安,也讓己方的不少將領戒懼,於是,他們聯合擁立了性格較為怯弱的劉玄,改元更始,是為更始帝。為了顧全大局,劉縯雖然不甘,但還是接受了這一結果,並被任命為為大司徒,封漢信侯。

其後不久,劉縯奔赴前線招降了大軍遲遲不能攻克的新野城,其弟劉秀也在昆陽城下大破王莽精兵40餘萬,於是乎,劉縯劉秀兄弟威名大著,沒有其他人可以匹敵。

劉玄等人面對這個局面,內心之中非常不安,何況不少大將對於劉玄稱帝一直心懷不滿,例如劉縯的愛將、勇冠三軍的劉稷就公開宣稱:“本起兵圖大事者,伯升兄弟也,今更始何為者邪?”最終,劉玄及其心腹設下圈套,殺害了劉縯與劉稷。

時在前線的劉秀得知這一消息後,強忍悲傷,急忙返回宛城向劉玄謝罪,並且表示兄長犯上,自己也有過錯。這一年,劉秀28歲。

雖然有人勸劉玄乘此機會把劉秀也除掉,但劉玄見劉秀如此謙恭,與劉縯不把皇帝放在眼裡完全不同,且劉氏兄弟功勞很大,無罪而誅,不免大失人心,不利統治,故劉玄不但沒有治劉秀的罪,而且封他為武信侯,以圖安慰人心。

然而,劉秀對於兄長被害並非無動於衷,他內心裡沒有一刻不想報仇,只是他深知時候不到,報仇的心思只能埋藏在心中。劉秀的隱忍和耐心終於等來了機會,更始元年十月,更始帝劉玄遣劉秀行大司馬事北渡黃河,鎮慰河北州郡。

到河北後,劉秀開始建立自己的勢力。兩年後,羽翼初成的劉秀與更始政權公開決裂,並登基稱帝。劉秀登基後又用了十二年的時間終於掃平天下,使得自新莽末年以來四分五裂、戰火連綿的中國再次歸於一統,也算是完成了其兄長劉縯未竟的夙願。同時,劉縯也被光武帝劉秀追諡為齊武王。


史問道

漢光武帝劉秀(公元前5年—公元57年),是漢景帝庶子長沙王劉發的後人,也算是皇室血脈,能夠承襲漢也是情理之中。西漢末年外戚掌權,王莽篡權,弄得天下民不聊生,各地起義是生靈塗炭,百姓思漢心切。劉秀深知百姓處於水深火熱當中,為了挽救漢朝,他力往狂瀾,扶大漢於將傾,建立了東漢王朝,為了籠絡民心,贏得百姓的擁戴,定國號為漢。



據史料記載,劉秀在位期間,重視國家建設,關心民間疾苦。他先後9次發佈命令釋放奴婢,禁止殘害奴婢,並多次下詔書,免罪徒為庶民。他減輕租稅徭役,發放賑濟,興修水利;裁併400多個縣,精簡官吏。
在統一天下後,劉秀就基本上不再用兵,對於邊疆地區的少數民族也以安撫為主,化干戈為玉帛。這些措施都是深得人心的。


己齋論史

根據家譜顯示肯定有血脈聯繫。

劉秀的祖上的分支從長沙王劉發開始的,劉發的父親,就是劉邦的孫子漢景帝劉啟,(劉發的哥哥就是三國中劉備說的中山靖王)具體的如下圖所示

東漢建立之前出現的更始政權也是與劉秀是同一支中分離出來的,後來劉秀建立了東漢,被成為光武帝。如下圖


至於為什麼要承襲“漢”的國號。我想原因是:有把漢室發揚光大之意,重歸漢室之目的。這樣做順民心,順民意,順水行舟,以便好統治罷了!


生生不息鋼鐵俠

劉秀是漢高祖劉邦的九世之孫,出自漢景帝一脈。景帝醉酒招程姬侍寢,程姬恰好來了月事,便讓宮女(唐姬)假扮她侍寢。景帝醉酒,迷迷糊糊地幸了唐姬,後來生下一子劉發。這便是劉秀一脈的由來。

劉秀雖是漢室正統,但等到他父親劉欽這一輩時,早已沒落,只是濟陽縣令。公元3年,劉秀的父親去世,母親樊嫻都帶著三兒三女,回到老家成為普通平民。

劉秀長得一表人才,從小喜歡種田,讀書,處事謹慎。他的哥哥劉縯則勇武剛毅,希望在亂世有所作為。劉縯喜歡結交四方俠士,在乎自己的皇族身份,對王莽的新政十分不滿。劉秀與劉縯一比,毫無大志,最後在劉縯的刺激下,才“憤而有志於天下”。

王莽奪取政權後,推行新政。新政反而讓天下更加混亂,又連年災荒,民不聊生。公元17年,綠林、赤眉起義先後爆發,天下動盪不安。公元22年,二十八歲的劉秀與劉縯在舂陵起義,同年十月,他們又加入綠林軍。

公元23年,綠軍很快發展到十萬多人,擁立漢室後裔劉玄為帝,年號更始。劉玄被擁立為帝,劉縯及南陽一帶的劉姓宗室極為不滿。劉縯在軍中很有威望,大家本想擁他為帝。當時綠林軍勢力強大,又兵荒馬亂,劉縯只好作罷。劉玄稱帝后,劉縯被封為大司徒,劉秀被封為太常偏將軍。

此時王莽感受到了極大的威脅,派王邑、王尋調集四十二萬精兵,直搗昆陽。當時昆陽只有八九千人守城,看著王莽的大軍鋪天蓋地而來,眾將士很沒信心。此時,劉秀說服眾將士,讓他們繼續堅守,自己率十三名騎兵出城,到郾縣、定陵調集援兵。

同年六月,劉秀率領近萬人救援昆陽,又親自率領先頭部隊一千多人距王莽軍四五里列陣。王尋派數千人迎戰。先頭部隊在劉秀的帶領下,斬殺千餘人,士氣大振。劉秀又率領三千多人偷偷渡過昆水,迂迴到王莽軍側後,向王邑大營進攻。王邑認為義軍不堪一擊,讓其它營不得擅自行動,自己和王尋率萬人迎戰。

由於王邑、王尋的輕敵,作戰很快陷入困境。加上之前下令不許各營擅自行動,最後誰也沒去救援,王邑全軍潰敗,王尋也戰死。昆陽守軍趁勢殺出,王莽軍紛紛逃亡。此時,又突然下起暴雨,河水猛漲,王莽軍渡河數萬人被淹死。王邑僅率數千人逃到洛陽。而劉秀也開創了用兩萬人打敗四十二萬人的奇蹟。

昆陽一戰,劉秀兄弟的名聲越來越大。這讓擁立劉玄的人深感不安,勸劉玄將兄弟二人殺掉。劉玄藉機殺掉了劉縯,劉秀見哥哥被殺,主動向劉玄請罪,保住了性命。為了不讓劉玄起疑,連哥哥的葬禮都沒辦。劉玄見他如此低調,有些過意不去,拜他為破虜大將軍,封武信侯。

劉秀剛封為武信侯不久,便娶了自己一直很喜歡的陰麗華為妻。第二年,劉秀被劉玄派到河北,為拉攏劉揚勢力,又娶了郭聖通。有了劉揚的幫助,劉秀在河北如魚得水。劉玄見江山坐穩,逐漸腐敗起來。赤眉軍首領樊崇看不慣劉玄,率二十萬人進攻長安,劉玄逃到城外。後來,走投無路,只好交出玉璽向赤眉軍投降。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劉秀稱帝。由於都城洛陽在長安以東,史稱東漢。赤眉軍曾是劉秀的盟友,劉秀稱帝后,又成了仇人。赤眉軍與劉秀一番較量之後,樊崇向劉秀求和。劉玄被殺後,赤眉軍又立了劉盆子為帝。劉秀很是善待他,讓他做了自己叔父劉良的郎中。

此後劉秀又經歷了十二年戰亂,平定各方勢力,於公元36年統一中國。劉秀在位期間,與民休息,鼓勵生產,解放奴隸,減輕賦稅,緩解了社會矛盾,史稱“光武中興”。劉秀一直很節儉,酒色歌舞他都不喜歡,後宮只有皇后和幾位貴人。

劉秀稱帝后,很想立陰麗華為皇后,但陰麗華並不接受,還告訴他不要忘了患難時郭聖通對他的支持。劉秀只好立郭聖通為後,封陰麗華為貴人。但劉秀一直寵幸陰麗華,郭聖通倍受冷落,多次與劉秀鬧矛盾,最後被廢。郭聖通雖然被廢,劉秀還是善待了她,最後善終。

公元57年,劉秀在洛陽病逝,終年63歲。在位32年,中興漢室。


大胖妞

有血脈關係,漢光武帝是漢高祖劉邦的九世孫!屬於漢室的長沙定王,劉發一脈!

劉秀的血統來歷:

劉秀是漢高祖劉邦的九世孫,出自漢景帝子長沙定王劉發一脈,劉秀的先世,因遵行“推恩令”的原則而從列侯遞降。到他父親劉欽這一輩,只是濟陽縣令這樣的小官員了。

劉秀為什麼要襲承漢號?

劉秀襲承漢國號有很多原因,下面一一說明:

第一:繼承血脈

劉秀是正根兒的高祖皇帝之後,繼承祖先的榮光符合中華民族的文化特徵。

第二:繼承法統

改朝換代後,法統不變。劉秀用漢號沿襲的是高祖的法統,所以前漢的政治資本就可以全盤接受了!

第三:有號召力

劉秀起兵的口號就是對抗王莽改制,撥亂反正,由於王莽改制觸動了大地主階級的利益,而劉秀的起兵正是團結了大地主階級,用漢作為國號,就是在全面否定王莽改制,承諾回覆大地主階級的利益。

第四:團結普通民眾

對於老百姓來說,他們喜歡安定。劉秀用漢可以喚起普通百姓對於安居樂業的期望。這是人心向背。


以上,希望能幫到題主!


野樹春秋

 王莽統治晚期,社會矛盾激化,農民紛紛揭竿而起,群雄逐鹿中原。擁有漢室血統的劉、劉秀兩兄弟也相繼起兵,企圖重振漢朝。不同的是,哥哥劉不惜傾身破產,結交天下豪傑,稱帝之心昭然若揭;弟弟劉秀卻韜光養晦,靜待時機,最終一舉奪得帝位,成為名垂青史的東漢開國皇帝。

  西漢末年的政治形勢

  西漢末年昏君輩出,自元帝以來,國力便江河日下了。漢成帝被趙飛燕、趙合德兩姐妹迷得團團轉,更是不理朝政,外戚專權的現象愈發嚴重,加上農民起義頻繁,朝廷便處在風雨飄搖之中。等到漢哀帝繼位,漢朝的氣數基本將近,正所謂時勢造英雄,王莽登上了歷史舞臺。

  西漢初始元年(8),王莽廢掉了西漢的末代皇帝孺子嬰,自己登基做了皇帝,國號為“新”,開始了歷史上有名的王莽新政。為了根除西漢末年以來積累的諸多問題,王莽一即位便開始了大刀闊斧的改革。這個出發點自然是好的,但是積重難返,西漢王朝的“痼疾”不是一天兩天可以治癒的。急功近利的王莽本想迅速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卻不想進一步激化了社會矛盾,最終適得其反,不但沒有鞏固統治地位,反而使得局勢更加動盪不安。天災人禍總是相伴相生的,王莽的改制最終以失敗告終,加上水旱災害不斷侵襲,中原大地哀鴻遍野。最終,在新莽天鳳年間,赤眉、綠林、銅馬等數十股大小農民軍紛紛揭竿而起,剛剛統一的局勢又重新分崩離析。亂世出英雄,劉氏宗親在西漢末年已經遍佈天下,各路豪傑都想問鼎中原,這其中也包括南陽的劉、劉秀兩兄弟。

網絡配圖

  “牛背上的開國皇帝”

  漢光武帝劉秀素來被稱為“牛背上的開國皇帝”,在即位之前,他雖然也是皇族,但只是空有貴族頭銜,實則屬於遠支旁庶,早已經形同庶民。據《漢書》記載,西漢的皇族後裔在西漢末年已經有十萬餘人之多,所以所謂的皇室血脈根本不足為奇。劉秀的這一支族人歷代生活在南陽,看到天下大亂,各地農民揭竿起義,劉秀的哥哥劉和南陽的諸多子弟也都蠢蠢欲動了。為了一圖霸業,劉不惜傾家蕩產,到處結交豪傑,招兵買馬,劉秀卻一直審時度勢,靜觀其變,並勸說哥哥等待時機。可是急躁的劉不為所動,毅然在故鄉南陽郡的舂陵鄉起兵,所以史上稱劉氏兄弟的兵馬為舂陵軍。當時限於財力,舂陵軍的裝備非常落後,據說劉秀都是騎著牛出戰的,所以才得了個“牛背上的開國皇帝”的稱號。

  軍備的落後絲毫沒有削弱起義軍的信心,為了增強自己的勢力,他們和新市、平林、下江這三支綠林軍中的主力聯合起來,一起對抗王莽的軍隊。最終,起義軍在取得一系列勝利後,於新莽地皇四年(23)擁立了西漢宗室劉玄為帝,就是歷史上的更始帝。作戰有功的劉也被封為大司徒,劉秀則受封為太常偏將軍。對想要稱帝的劉來說,區區司徒哪裡能夠滿足,所以他心中甚為不服。但無奈王莽未滅,不能先自亂陣腳,劉只能委屈自己向劉玄稱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