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梟雄袁世凱的發跡之謎

在中國近現代史上,有兩位譭譽不一的著名人物,一位是李鴻章,另一位是袁世凱,而其中袁世凱引起的爭議更大。人們也常常在設想,如果說袁世凱沒有處心積慮的去做那個什麼洪憲皇帝,那麼近代的中國會不會有很大的不同呢?中國的走向會不會有所改變呢?今天,我們便來看一看袁世凱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看看他是如何發跡的。

一代梟雄袁世凱的發跡之謎

袁世凱是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同時也是北洋新軍的創始人。袁世凱於1859年出生於河南項城,因其叔祖袁甲三鎮壓捻軍起義並取得勝利而寄書信回家之時,恰好袁世凱出生,於是其父袁保中給剛出生的孩子取了一個凱字,世為袁家排行,所以這個孩子便叫袁世凱。

袁家數百年來也算殷實,尤其是在他爺爺輩兒和父親輩兒這達到巔峰,有“一門兩代四貴人”之稱,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稱呼呢?這是因為袁世凱的叔祖袁甲三和他的堂叔袁保恆中過進士,袁甲三的另外兩個兒子袁保齡和袁保慶中過舉人,所有便有此稱。其中袁甲三的成就最大,做到了軍機章京、監察御史、兵科給事中等職位。後來爆發太平天國起義以及捻軍起義,袁甲三被清廷任命為幫辦團練大臣,駐紮安徽,後累官至漕運總督。同時其他幾人也取得了不錯的成就。

一代梟雄袁世凱的發跡之謎

此時,袁世凱就在這樣一個“詩禮簪纓之族,鐘鳴鼎食之家”裡出生了。但是由於他的叔叔袁寶慶在年過四十的時候還沒有兒子,所以袁保中在袁世凱七歲的時候將其過繼給袁寶慶,袁寶慶便帶著年幼的袁世凱轉輾各地,並接受官場的薰陶。年幼的袁世凱讀書並不算用功,但是卻有很高的才氣,在十三歲那年便寫出了“大野龍方蟄,中原鹿正肥”的對聯,比起項羽的“彼可取而代之”和劉邦的“大丈夫當如是也”絲毫不輸霸氣,同時還更有才氣。後來袁世凱還寫下了一篇文章,雖然文章質量不行,但是其中有這樣一段廣為傳頌:

東西兩洋,歐亞兩洲,隻手擎之不為重。吾將舉天下之土,席捲囊括於座下,而不毛者,猶將深入。堯舜假仁,湯武假義,此心薄之而不為;吾將強天下之人,拜手嵇首於闕下,有不從者,殺之無赦!

袁世凱有才氣、有雄心,但是卻並不適合做八股文章。有一次他做翰林的叔叔袁保齡看了他的文章後說:“這孩子實在不適合科舉之路。”袁世凱一氣之下把所有詩文付之一炬,並寫下“大丈夫當效命疆場,安內攘外,烏能齷齪,久困筆抵硯間,自娛光陰耶”這樣豪氣的話。當然,這時候的袁世凱並不是心血來潮,實際上在小時候他便以袁甲三為榜樣,希望建功立業。

一代梟雄袁世凱的發跡之謎

在22歲那年,他的機會來了。當時他前往山東投奔了駐防登州、督辦山東防務的吳長慶,吳長慶是袁世凱養父袁保慶的結義兄弟,兩人關係非比尋常,袁保慶的喪事便是吳長慶一手料理的,更重要的是,吳長慶還是慶軍首領、李鴻章的一大嫡系,是淮軍的重要成員。

來到軍中後,袁世凱找到了自己的舞臺。袁世凱還善於為人處世,既沒有世家公子的紈絝之氣,更沒有因為自己和吳長慶的關係而覺得高人一等,反倒是謙卑有禮。更重要的是,由於袁世凱自幼熟讀兵書,所以深諳治軍之道,表現出幹練的治軍才能,幫助吳長慶處理了很多棘手的治軍問題。袁世凱是一個善於把握機會的人,每當機會出現,他都不失其時的抓住。很快,他的機遇出現了。

公元1882年,也就是他23歲那年,朝鮮發生內亂,朝鮮國王求助於清廷。作為宗主國的清政府派遣吳長慶部隊前去平亂,此時的袁世凱也一同前往。

一代梟雄袁世凱的發跡之謎

1884年,朝鮮發生甲申政變,日本欲乘此機會控制朝鮮王室,朝鮮國王再次奔赴清朝求援,這一次又是袁世凱身先士卒,與日軍展開激戰,最終擊潰了日軍,平定了政變。袁世凱的軍事才能受到外界高度讚賞,吳長慶重要助手、清末狀元、近代著名實業家張謇也十分認可袁世凱,稱他為謝幼度一類的人,謝幼度是在淝水之戰出名的東晉名將謝玄。由此可見袁世凱之才。

一個人的成功離不開重要的機會,同時也需要他在某個重要的節點做出出色的成績。袁世凱便是這樣一個人,朝鮮成為他施展才能的舞臺,這為他打下了政治基礎,為他日後在國內叱吒風雲提供了一個很高的起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