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皇帝的“即位陰謀”之謎

康熙號稱“千古一帝”,他8歲登基,在位61年,擒拜、平三藩、收臺灣、剿噶爾丹、使國力空前強盛,中國成為萬方朝拜的大帝國。康熙可以說是“功成名就”,不可一世。然而,他在自己的家事面前卻一等莫展。臨終之時,連定誰為太子,都懸而未決。

康熙生有35個兒子,除了夭折及過繼出去的,還有26個。最初,他立孝誠皇后的兒子允扔為太子,但後來因種種原因,父子矛盾加深,允扔被廢。此後,皇子們都為爭奇太於之位,互相傾軋、明爭暗鬥,私結朋黨,出現了皇太子黨、皇八子黨和皇四子黨。

1722年10月,康熙不顧69歲高齡,到南苑狩獵。十幾天後,覺得身體不舒服、就回京在暢春園體養,至12日病情穩定。13日病情突然惡化,當日夜裡一命鳴呼。14日大驗。不幾天之後,皇四子胤禛登基,年號“雍正”。

雍正的突然即位,震動朝野。各種傳聞紛紛揚揚。時至今日,已過去300多年,仍是一個不解之謎

按一般正統史料記載,雍正即位是理所當然的,是合法的。《清聖祖實錄》記載康熙臨終那天,曾召集允祉、隆科多說:“皇四子人品貴重,深省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朝鮮國《李朝實錄》載,康熙病劇,解其掛念珠與胤禛曰:“此乃順治帝臨終時贈朕之物,今我贈爾,有意存焉,爾其知之。”還有一些能證明康熙病重期間,胤禛被委以重任的資料,說明康熙對胤禛的信任。如11月9日,康熙命胤禛齋戒,代皇帝行南郊大祀。13日康熙改派鎮國公吳爾佔代行祭天,胤禛三次被召。在此帝戒期間這樣做是不同尋常的。

雍正六年,有人投“逆書”,列雍正十大罪狀:即謀父、逐母、弒兄、屠弟、貪財、好殺、酗酒、好色、誅忠、任佞。

如果“謀父”實有其事,那麼雍正的即位就值得懷疑了。

據說,康熙病重時,胤禛進了一碗人參湯,不知為何,康熙就死了,接著,胤禛就繼了位。即說,康熙是被雍正毒死的。此說似乎也在理:因為原來康熙病情已經穩定,而13日驟變,突然去世哪能不使人生疑?又據說,當時有個意大利人馬國賢曾身臨其境,認為即使不是毒害,也出現了非常事變。

另外,據推測,暢春園是在隆科多的嚴密控制之下,是他負責康熙的安全警衛及執掌衛成兵權的,而他是雍正的舅舅,那時只有他能接近康熙,不排除他參下毒之可能。

照此推理,正不是即位,而是篡位。這也有值得時人尋味的地方。

據說,在康熙繼承人方面、得康熙賞識眾所歸的,是皇十四子胤禎。康熙五十七年,胤禎被任命為撫遠大將軍總領西北各路大軍,代父親征新疆和西藏。康熙親口誇獎胤禎有帶兵才能,是良將,要部下對服從胤禎。而且康熙死時的遺詔上寫的原支是“傳位十四阿哥胤禎”。那麼,雍正謀父之後,又是怎樣篡位的呢?據說是科隆多擅自篡改了遺詔,將“十四子”改為“於四子”,將“胤禎”改為“胤禛”了,雍正依詔登基,順理成章。還有人說,雍正初年、他口了隆料多是為了殺人滅口,他藉口殺了隆科多是為了殺人滅口,讓篡位之事變成永遠的秘密。還推斷,雍正之所以在皇十四子返京之前“謀父”,也是怕另生枝節,影響自己當皇帝。

一正一反,孰是孰非,莫衷一是。

當前,史學界還有兩種說法:一是,二者必取其一說。據說,康熙本來有胤禛和胤禎兩個繼位人選,但13日病情突變時,倉卒之間,他必選其一,因此,選中了四子胤禛。二是康熙本欲立胤禎,但病發突然,已近臨終,而代父遠征的胤禎二十多天才能到京,來不及,康熙深知“國不可一日無君”,否則眾皇子為爭奪皇位可能互相殘殺,後果不堪設想,加上康熙平日對胤禛印象也不壞,只好順水推

將就湯下麵,將皇位傳給胤禛了。

自古以來,封建王朝的宮廷鬥爭從來沒停止過。在皇位的繼承上更是血雨腥風、你死我活,什麼“仁義”、“孝悌”,什麼“手足之情”統統被扔到一邊去,他們眼中看到的只有至高無上的權力皇位。

雍正即位的種種傳說,不就是對這個問題的最好詮釋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